室内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原则精要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8689264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室内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原则精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室内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原则精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室内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原则精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室内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原则精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室内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原则精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室内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原则精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内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原则精要(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室内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 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原则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心血管病医院 张德全教授 一、概念 室内传导阻滞是发 生在希-浦系统中的一支 或三支阻滞(左前分支、 左后分支和右束支传导阻 滞)。 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的发病率为10%- 20%。由于易发生房室传 导阻滞,所以急性心肌梗 死并发室内传导阻滞死亡 率高,一般为51-62%。 所以应高度重视,密切监护 ,以便及时处理,防止出现 严重后果. 心脏的传导系统心脏的传导系统 二、分类 n室内传导阻滞是指HIS束分叉以下部位的传导障碍。目前 将其分为; n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 支阻滞和左后分支阻滞

2、) n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 n双束支传导阻滞 n三束支传导阻滞 n不定型室内传导阻滞:是指束支的细小分支以下的部 位或蒲肯野氏纤维网内所发生的传导障碍。 心电图表现为:(1)无心室肥厚的表现 (2)不具备某束支传导阻滞波形 (3)QRS波群时限延长 三、室内传导阻滞在AMI中的表现形式 及临床意义 (一)完全性右束支 传导阻滞(CRBBB) (1)解剖学特点:右 束支较细长;沿室间 隔右侧走行,位置表 浅;右束支的血供主 要来自左冠状动脉前 降支的第一间隔支, 其下2/3部分无双重 血液供应,所以易于 发生缺血性损伤。 ( 2)发病率: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发完全性右 束支阻滞

3、的发病率约为6%。有资料显示急性前壁 心肌梗死并发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中并发完全性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可高达40 5。 (3)、临床意义:在心肌梗死病人中,完全 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主要发生于前壁;前壁急性心 肌梗死并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多为冠状动 脉左前降支近端闭塞,心肌坏死较为广泛,因此常 伴有严重的左心衰竭和/或休克。伴有左心衰竭的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其住院病死率高达 50-60。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一旦合并完全 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者易发生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提示死亡率高、预后不佳。急性心肌梗死并发 完全性右束支 传导阻滞者约有30左右发展为完 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其机制为已有蒲肯野

4、氏纤维受 累)。其特点为:一是很少经度型房室传导 阻滞过渡,而多从P-R间期正常的窦性节律突然发 生;二是此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度A- VB)辅助起搏点位置较低,心电图表现 为QRS波群增宽、频率缓慢,易发生阿-斯综合征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另一危险性是继束支传 导阻滞后在蒲肯野氏纤维网内,易形成不稳定的 折返环,从而诱发心室颤动而导致病人死亡。据 文献报道,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并发心室颤动 的发生率约为30-35,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一 周后致死的主要原因。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表 现形式可以是暂时的、间歇性或束支文氏现象, 但部分患者心肌梗死后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可持续 存在。 (二)完全性左束支

5、传导阻滞(CLBBB)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在于: (1)解剖学特点:左束支主支短而粗,与左室前 壁血液供应同源,也就是说左束支的血供主要来 自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双重血液供应 。所以急性心肌梗死时并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 滞远较并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其分支阻滞 少,据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左束 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仅为09,在急性心肌梗 死并发束支传导阻滞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的发生率仅为95。 (2)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 滞主要发生于前壁。(3)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发展成度A-VB的危险性较CRBBB少,通常认为 其对近期预后影响较C

6、RBBB小。(4)心电图诊断 :目前 心电图诊断CLBBB较为困难,但近来 有资料显示有以下表现者提示诊断AMI并完 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ST段抬高1mm且 同QRS波群一致;V1,V2或V3 ST段压低 1mm;ST 段抬高5mm且同QRS波群不 一致; (5)治疗原则,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左束支 传导阻滞的患者应尽早溶栓和PCI治疗. 目前认为: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前壁心肌梗死病 人溶栓受益最大;下壁心肌梗死溶栓受益较差;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不能溶栓。 (三)CRBBB与CLBBB交替出现:有学者认为此种 束支传导阻滞交替出现,称之为“危险性的不稳定 型束支传导障碍”,对此种病人应即

7、刻给予安装临 时心脏起搏器,因这类患者约60发展成度A- VB或兼有间歇性心室停搏,其预后不良,病死率 高。 (四)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H): (1)解剖学特点:左前分支较细长;位 于室间隔的浅部;主要血供为左冠状动脉前降 支的第一间隔支,其位置于左心室流出道,易 发生缺血性损伤,这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并发的 单分支传导阻滞。 (2)好发部位及发病率:LAH多发生于前壁 或前间壁心肌梗死。有资料显示,在前壁心肌梗 死时LAH的发生率为242;下壁心肌梗死时发 生率为165。在前壁心肌梗死并发束支传导阻 滞的患者中LAH占19. (3)临床意义:AMI并发LAH患者的临床 过程平稳,度A-VB的

8、发生率并不比无LAH者多 ,对近期预后无重要影响;AMI并发LAH的患 者,一旦合并CRBBB,此时,死亡率有所增加; 文献报道,并发LAH的AMI患者其住院病死率 约为7-29。 (五)左后分支传导阻滞(LPH): (1)解剖学特点 左后分支较短粗;位于 室间隔深部;有双重血液供应(左冠状动脉回 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位于左心室流入道,故 不易受损;所以AMI并发LPH 的发生率仅为1, 且极少单独出现。 (2)临床意义:一旦发生LPH提示心肌梗 死面积大,需多支血管闭塞致前壁合并下壁及右 室梗死,或前降支病变致室间隔广泛缺血坏死时 才可能出现,这样的病人死亡率明显增高,故应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9、,并注意泵功能、血压及心律 失常等,以便及时处理,防止病情恶化。 (六)双侧束支传导阻滞:最常见的双侧束支传 导阻滞有以下二种形式: 一是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CRBBB+LAH): (1)心电图特点:心前区导联呈右束支传导 阻滞图形,而肢体导联QRS波电轴左偏呈左前分 支传导阻图形。 (2)临床意义:大多数病人仅于大面积前 壁心肌梗死时才并发。资料显示:前壁心肌梗死 并发束支传导阻滞中,CRBBB+LAH为238, 这类患者约13-46发生度A-VB,且多合并严 重的泵功能衰竭,住院病死率高达33-70。 二是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后分支传导阻 滞(CRBBB+LPH); (1)心

10、电图特点:心前区导联呈右束支 传导阻滞图形,而肢体导联QRS波电轴右偏呈 左后分支传导阻图形。 (2)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 CRBBB+LPH远较并发CRBBB+LAH为少,在 前壁心肌梗死并发束支传导阻滞中, CRBBB+LPH只占24,这类患者发生度A- VB的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范围从0-50,其 住院病死率约为33-86。 (七) 三分支传导阻滞: (1)心电图特点:有双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伴 P-R间期延长。 (2)临床意义;AMI并发双侧束支传导阻滞 伴P-R间期延长的患者,发生度A-VB的危险性 很大,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可高达58-73,提 示预后不良,极易发生心室停搏或心室

11、颤动,病 死率极高,对此类病人应即刻给予安装临时起搏 器。 四、室内传导阻滞在AMI中的治疗原则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内传导阻滞者,采取 保守治疗,或预防性临时起搏器,目前意见尚不 统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内传导阻滞者,目 前倾向于下列措施: 单纯CRBBB或CLBBB或LAH或LPH者,特 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前已存在束支传导阻滞者应严 密观察,一般不需要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原有CRBBB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又增 加了其他分支传导阻滞,应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 新出现的CRBBB+LAH或CRBBB+LPH, 同时并发度或度房室传导阻滞,应立即考虑 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CRBBB合并度A- VB者,应即刻给予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CRBBB,或在下壁 心肌梗死前已有CRBBB者可严密观察。 交替出现CRBBB和CLBBB或同时并发房室 传导阻滞者,应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上述几种心律失常,如果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治疗3周后,传导阻滞仍未消失,不能脱离起搏器 者,应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