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原理总复习课件具体版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8689150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网络原理总复习课件具体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计算机网络原理总复习课件具体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计算机网络原理总复习课件具体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计算机网络原理总复习课件具体版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计算机网络原理总复习课件具体版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网络原理总复习课件具体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网络原理总复习课件具体版资料(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 最重要的功能 n连通性计算机网络使上网用户之间 都可以交换信息,好像这些用户的计算 机都可以彼此直接连通一样。 n共享即资源共享。可以是信息共享 、软件共享,也可以是硬件共享。 (a)(b) 网络互联网(网络的网络) 结点 链路 用户 因特网 ISP1 ISP2 因特网 服务提供者 用户通过 ISP 上网 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所拥有的 IP 地址数目的不同,ISP 也分成为不同的层次。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1.2.3 关于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因特网协会 ISOC 因特网研究指导小组 IRSG 因特网研究部 IRTF 因特网工程部 IETF

2、因特网工程指导小组 IESG RG WG RG 领域领域 因特网体系结构 研究委员会 IAB WGWGWG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 以下的四个阶段 n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 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n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 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n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n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两种通信方式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 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 n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 即Client/Serv

3、er方式 n对等方式(P2P 方式) 即 Peer-to-Peer方式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1.3.2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n网络核心部分是因特网中最复杂的部分。 n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 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 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 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n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 (router)。 n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电路交换的特点 n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n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 n建立连接 n通信

4、n释放连接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报文 2. 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 n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 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1101000110101010110101011100010011010010 假定这个报文较长 不便于传输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数 据数 据数 据 报文 添加首部构成分组 n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 首部 首部 首部 分组 1 分组 2 分组 3 请注意:现在左边是“前面”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分组交换的传输单元 n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 n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 端在左边)。 数 据首部 分组 1 数 据首部 分组 2 数

5、据首部 分组 3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分组首部的重要性 n每一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等控制信 息。 n分组交换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根据收到的 分组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组转发 到下一个结点交换机。 n用这样的存储转发方式,最后分组就能 到达最终目的地。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n因特网的核心部分是由许多网络和把它们互连 起来的路由器组成,而主机处在因特网的边缘 部分。 n在因特网核心部分的路由器之间一般都用高速 链路相连接,而在网络边缘的主机接入到核心 部分则通常以相对较低速率的链路相连接。 n主机的用途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 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路由器的用 途则

6、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主机和路由器的作用不同 n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向网 络发送分组,从网络接收分组。 n路由器对分组进行存储转发,最后把分 组交付目的主机。 三种交换的比较 P1 P2 P3 P4 P1 P2 P3 P4 P3 P4 报 文 报 文 报 文 A B C D A B C DA B C D 报文交换电路交换分组交换 t 连接建立 数据传送 报文 P2 P1 连接释放 数据传送 的特点 比特流直达终点 报文报文报文分组 分组 分组 存储 转发 存储 转发 存储 转发 存储 转发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1.5.2 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 1.

7、从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n广域网 WAN (Wide Area Network) n局域网 LAN (Local Area Network) n城域网 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n个人区域网 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6.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 速率 n比特(bit)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也是 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单位。 nBit 来源于 binary digit,意思是一个“二进制 数字”,因此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 个 1 或 0。 n速率即数据率(da

8、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是 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速率 的单位是 b/s,或kb/s, Mb/s, Gb/s 等 n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2. 带宽 n“带宽”(bandwidth)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 频带宽度,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 吉赫等)。 n现在“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 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比特每秒”, 或 b/s (bit/s)。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常用的带宽单位 n更常用的带宽单位是 n千比每秒,即 kb/s (103 b/s) n兆比每秒,即 Mb/s(106 b/s) n吉比每秒,即 Gb/s(

9、109 b/s) n太比每秒,即 Tb/s(1012 b/s) n请注意:在计算机界,K = 210 = 1024 M = 220, G = 230, T = 240。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3. 吞吐量 n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 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 n吞吐量更经常地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 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 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 n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 的限制。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4. 时延(delay 或 latency) n发送时延 发送数据时,数据帧从结点 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n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

10、第一个比特算起 ,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 的时间。 发送时延 = 数据帧长度(b) 发送速率(b/s)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时延(delay 或 latency) n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 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n信号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 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米) 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时延(delay 或 latency) n处理时延 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 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n排队时延 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 经历的时延。 n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 的通信量。 课件制作人

11、:谢希仁 时延(delay 或 latency) n数据经历的总时延就是发送时延、传播 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之和: 总时延 =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处理时延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四种时延所产生的地方 1 0 1 1 0 0 1 发送器 队列 在链路上产生 传播时延 结点 B 结点 A 在发送器产生发送时延 (即传输时延) 在结点 A 中产生 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 数据 从结点 A 向结点 B 发送数据 链路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5. 时延带宽积 (传播)时延 链路 带宽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带宽 n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 的链路长度。 时延带宽积 课件制作人:谢希

12、仁 6. 利用率 n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 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 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n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 加权平均值。 n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1.7.2 协议与划分层次 n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必须遵守事先 约定好的规则。 n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 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同步含有时序 的意思)。 n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简称为协 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 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 n语法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n语义 需要发出何种

13、控制信息,完成何 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n同步 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1.7.4 实体、协议、服务 和服务访问点 n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 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n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 则的集合。 n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 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n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 供的服务。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实体、协议、服务 和服务访问点(续) n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 的协议。 n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n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 通信的规则。 n服

14、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 层间接口提供的。 n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 为服务访问点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 6 版) 第 2 章 物理层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描述为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 口的一些特性,即: n机械特性 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 、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n电气特性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 电压的范围。 n功能特性 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 压表示何种意义。 n过程特性 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 的出

15、现顺序。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2.2.2 有关信号的几个基本概念 n单向通信(单工通信)只能有一个方 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n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通信的 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 送(当然也就不能同时接收)。 n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通信的 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几种最基本的调制方法 n基带信号往往包含有较多的低频成分,甚至 有直流成分,而许多信道并不能传输这种低 频分量或直流分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 必须对基带信号进行调制(modulation)。 n最基本的二元制调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n调幅(AM):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n调频(FM):载波的频率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n调相(PM) :载波的初始相位随基带数字信号而 变化。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对基带数字信号的几种调制方法 010011100 基带信号 调幅 调频 调相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1) 信道能够通过的频率范围 n1924 年,奈奎斯特(Nyquist)就推导出了著名 的奈氏准则。他给出了在假定的理想条件下, 为了避免码间串扰,码元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 。 n在任何信道中,码元传输的速率是有上限的, 否则就会出现码间串扰的问题,使接收端对码 元的判决(即识别)成为不可能。 n如果信道的频带越宽,也就是能够通过的信号 高频分量越多,那么就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