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基本产状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8689138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3.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基本产状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基本产状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基本产状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基本产状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基本产状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基本产状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基本产状资料(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沉积岩层的基本产状 第一节 地质体的产状 一、面状结构的产状要素 1. 走向: (1)走向线: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同一倾斜平面上有无数条,高程不同,相互平行) (2)走向: 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相差180) 2. 倾向: (1)倾斜线: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 (2)倾向:倾斜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 3. 倾角: 倾斜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 真倾角与视倾角之间关系为:tan= tan.cos(式中为真倾角,为视倾角 ,真倾向线与视倾向线之间夹角) 表示方法:倾向倾角, 如:66 50 (常用) 走向/倾向倾角,如:156/66 50 方向定量:规定N为0(

2、或360);E为 90;S为180; W为270 倾斜平面的产状要素 二、线状结构的产状要素 1. 倾伏向:某直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所指的方向 2. 倾伏角:某直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 表示方法:倾伏向倾伏角,如:45 51 3. 侧伏角:直线在倾斜平面上时,该线与该平面 走向线的锐夹角 4. 侧伏向:锐夹角所在的走向线那一端的方向 表示方法:侧伏角侧伏向,如:15E 线理的倾伏角与侧伏角 岩层产状要素的测定与表示方法 (小结) 回顾普通地质学和登封实习时现场实际测量。 岩层产状要素,通常用罗盘直接测量,有些情况下需用作图法,赤平 投影法求出岩层产状要素。 岩层产状文字表示法:通

3、常只记录倾向和倾角即可,走向则通过倾向 加或减90 换算。 方位角法 SW20525或20525 象限角法 以北或南作为起点(0),一般记为 N65W25或 NW6525 符号表示(用于地质图上) 第二节 水平岩层 第二节 水平岩层 岩层上下两个面保持水平状态,即同 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度基本相同的 岩层,称为水平岩层。其特征如下 : 1、在层序没有倒转的前提下,地质时 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的岩层之 上。当地形剥蚀切割轻微的地面只 出露最新岩层;如切割强烈时,老 岩层则出露于河谷,冲沟等低洼处 ,较新岩层分布于山顶或分水岭上 ,即岩层愈老出露愈低,岩层愈新 其出露的位置愈高。 水平岩层地貌水平

4、岩层地貌 水平岩层地貌水平岩层地貌 水平岩层地貌水平岩层地貌 2、水平岩层的露头 形态,完全受地形控制 ,其出露线(岩层与地 面的交线)在地质图上 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平 行或重合,而不会相交 。 3、水平岩层的厚度 就是岩层顶面与底面标 高之差。 4、水平岩层露头宽 度,与岩层厚度和地形 坡度的变化有关。 第二节 水平岩层(小结) 未经变动的新岩层 水平岩层的主要特征: 1. 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2. 老岩层在下(谷底),新岩层在上(山顶 ) 3. 岩层顶、底之间的高差为岩层的厚度 4. 出露宽度是顶、底面露头线的水平距离 ,取决于 岩层厚度、地面坡度 第三节 倾斜岩层 倾斜岩层 “V

5、”形法则 1. 岩层倾向与 地面坡向相反: 露头线与等高 线同向弯曲 露头线曲率 等高线曲率 2. 岩层倾向与 地面坡向一致: (1)岩层倾角 地面坡角: 露头线与等 高线同向弯曲 露头线曲率 等高线曲率 (2)岩层倾角地面坡角: 露头线与等高线反向弯曲 小结 岩层在地质图上出露的特征 1.水平岩层 露头线 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前面研究介绍); 2.直立岩层 露头线 不受地形影响,始终呈 直线延伸; 垂直岩层 3.倾斜岩层露头界线 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 高线交切关系,并显示 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在 经过山脊和河谷时,均 呈“V”字形态展布即“V” 字形法则。 有下列三种情况: (1) 岩层倾向

6、与地面 坡向相反:在山脊处 “V”字形尖端指向山下 ,在沟谷处“V”字形尖 端指向上游。 (2)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 于地面坡角时,在山脊处“V”字形尖端指向山下, 沟谷处“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 (3)岩层倾向与 坡向相同,但 岩层倾角小于 地面坡角时, “V”字形尖端在 山脊处指向山 下,沟谷处指 向上游。 (1 1) (3 3) (1)、(3)两种情况相似,不同的是后者“V”字形弯曲大 于等高线,而前者“V”字形弯曲度小于等高线。示图。 1地形图中(1)、(2)为泥盆系与石炭系地层分界点,已知地层倾 向 与地形坡向相同,地层的倾角小于地形坡度角,请根据“”字形法则填给

7、地质界线。 2地形图中(1)、(2)为泥盆系与石炭系地层分界点, 已知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地层的倾角大于地形的坡度 角,请根据“”字形法则填给地质界线。 3地形图中(1)、(2)为泥盆系与石炭系地层分界点,已 知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请根据“”字形法则填给地质 界线。 4图中地质界线为石炭与二叠系的分界线,请判断 岩层产状,并指出二套地层出露的部位。 第四节 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地层的接触关系有哪些? 一、整合和不整合 不整合又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 度不整合 1. 整合接触 2. 角度不整合接触 3. 假整合接触 第四节 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一、整合与不整合 1、整合:连续沉积,岩层层序

8、无间断、产状一致 、时代连续,其中生物演化的是渐变的。 2、不整合:沉积缺失,层序有间断、即部分地层 无沉积或虽有沉积但却被剥蚀。 整 合 接 触 美国三叠系红色砂岩倾斜岩层 二 不整合接触及特征 1 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其特点 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 持平行,但时代不连续,其间有 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 剥蚀面存在。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1 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 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了一套或多套沉积岩层; 2 地壳发生显著上升,原沉积环境变为陆上剥蚀环 境,经长期风化剥蚀,地面上形成凹凸不平的剥蚀面, 剥蚀面上分布有古风化壳及铝土矿、褐铁矿等

9、风化 残积矿产; 3 地壳重新下降到水面以下接受沉积,形成新的 上覆沉积岩层(其底部由于开始沉积的地形差异较 大而常形成底砾岩),由于地壳基本上整体上升和 下降,故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 :平行不整合下降沉积上升、沉积 间断、剥蚀再下降再沉积;不整合 面上有下伏岩层组成的砾石、古风化 壳、古土壤层。 2 角度不整合 2 角度不整合 2 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unconformity),其特 点是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以 一定角度相交;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 ,其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 断的剥蚀面存在。 。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1 地壳发生水平挤压运动,使岩层产生褶皱、断裂

10、 等变形,岩层伴随着水平方向上缩短的同时,在垂 直方向上不断上升,并到达陆上的一定高度或成为 山地,还可能伴有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发生; 2 变形的地层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形成凹凸不平的 剥蚀面,在剥蚀面上形成古风化壳、残积矿产等; 3 地壳重新下降到水下沉积环境,在剥蚀面上又形 成新的原始水平沉积岩层(其底部常有底砾岩), 新形成的地层与不整合面大致平行,但与不整合面 以下的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 角度不整合反映显著的水平挤压运动及伴随 的升降运动。 三 不整合的研究方法 1 确定不整合的存在 1)地层古生物方面的标志:如果两套地层中化石 所代表的时代有较大的间隔,反映了生物演化过程 的中断,说

11、明可能存在不整合。 2) 沉积侵蚀方面的标志:两套地层之间如果存 在各种沉积-侵蚀面、如古侵蚀面、古土壤以及有 关残积矿床、底砾岩等,说明上覆地层形成前,曾 一度隆起、侵蚀和风化等作用,表明存在不整合。 3) 构造方面标志:如果上、下两套地层的变形 有明显差异,如产状不同、构造线不同,褶皱型式 和变形强度各异,说明存在不整合。 4)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方面标志 2 确定不整合的时代 不整合形成时代通常相当于不整合 接触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所缺失的 那部分地层的时代,或下伏地层中 最新地层以后与上覆地层最老以前 之间的时期。 缺:没有沉积 失:沉积后剥蚀 3 角度不整合面 在剖面图和地质图上 的表

12、现特征 (1)地理不整合(区域不整 合),指局部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但大范围内却是角度不整合。如: 宁镇山脉J1-2xn与下覆地层的关 系,在栖霞山高地为不整合;在仙 鹤观J1-2xn和T3h为平行不整合, 在紫金山则为整合接触关系。 (2 2)嵌入不整合)嵌入不整合 由于海侵或湖侵扩大,会导致由于海侵或湖侵扩大,会导致超超 覆现象覆现象。如左图上朱罗统超覆于。如左图上朱罗统超覆于 中朱罗统之上。中朱罗统之上。 4、不整合的研究 (一)确定不整合的存在(重点) 1、地层古生物方面的证据:化石反映出生物演化的不连续性(种、属的突变) ,生物群落迥然差异。 2、沉积方面的标志,存在侵蚀面、古风化壳

13、、古土壤以及Fe 、Mn、 P、 Ni, 稀土或铝土矿等,底砾岩。 3、构造方面的标志:产状,变形变质程度。 4、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方面的标志。 (二)观察研究不整合面及其上、下地层的产状,岩性及时代。 1、详细测制剖面,研究岩性,岩相和化石,确定时代,观察构造形态,变质情 况,岩浆活动等。 2、砾石来源、粒度、圆度、分选性、排列方向等。 3、制图、素描图、照相等 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形成时代: 不整合面之下相对最新的地层时代为其下限,不整合面 之上相对最老的地层时代为其上限,缺失地层时代为其形成时 代。 不整合时代的确定: 缺失地层的年代 下伏最新地层之后;上覆最老地层之前 侵入的岩浆时代

14、之前;剥蚀的岩浆时代之后 被截切断层之后;贯穿上下两套地层的断层之前 古风化壳的年代 结合下图介绍PZ1 PZ2之间、E PZ2T1之间的不 整合形成时代。 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应注意 : (1)取下覆最新时代为下限,两者之间 相隔最近的时代为不整合形成时代; (2)同一次构造运动周期不同,地区有 先有后,时间可长可短,缺失地层并 不一致,这是褶皱幕的穿时性的反映 。 (3)大范围内,可发生多次构造变动, 形成多个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在接 近大陆的地方,几个不整合面往往逐渐归 并为一个角度不整合,其向缺失地层很多 ,实际上是包含了多次地壳运动所经历的 构造事情。 注意“缺”与“失”的关系,

15、如我国华北 O2/C2,是缺失O3、S、D、C1,还是原 先有沉积,后来剥蚀掉即“失”去了。 不整合研究意义: (1)研究地质发展历史; (2)鉴定地壳运动特征; (3)确定构造变形时期; (4)划分地层、构造单元; (5)了解古地理特征和古构造状态; (6)寻找沉积、热液性矿床和石油、天 然气田 试分析地质图 中地层接触关系类型 1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和 2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 等高线呈方向弯曲,但岩层露头线的弯曲度 等高线的弯曲度 3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 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方向弯曲,但岩 层露头线的弯曲度等高线的弯曲度 4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5 ,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方向弯曲 6岩层的露头界线形态,决定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