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碑刻石文字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86100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碑刻石文字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汉碑刻石文字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汉碑刻石文字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汉碑刻石文字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汉碑刻石文字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碑刻石文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碑刻石文字(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评汉碑刻石文字 中乙瑛碑制于东汉永兴元年(公元一五三年),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碑原在山东曲阜孔庙同文门西,现藏曲阜市汉魏碑刻陈列馆。无额,碑高198,宽92。文十八行,行四十字。是颂扬鲁相乙瑛的文章。 隶书乙瑛碑字方方正正,用笔能着重点划始末的跌宕顿挫,屈张引领谐趣,舒缓适中,线条匀适,张力丰满。在碑制规格已定的方位上,能充分发挥自身创作力运作字势。首先点的经营,上挑紧趋,很灵致,尤其是末笔点的书写,取汉简牍捺法,横翔捷出而不忌锋芒。捺法波折雁尾规范。撇法入笔回锋,收笔回致,某些出锋的笔触表现也是微露而已,蓄力充盈圆满。晋唐乃至后来为隶书者,多取法于此。隶书的书写在汉初形质始

2、肇。观其用笔结字属生中熟,故有“生涩”感,是在由篆向隶的嬗变过程保存着朴纯的人文情态艺趣的结果。到东汉晚期隶书的书法己开始向正书演进,至晋唐故隶书规规于制法,属于熟中熟之法,又之人文风尚已舍朴诚意念而取用乎于巧饰,故其时隶书多姿媚纤巧或整饬过之,几不可赏。至宋以后人的书法在心意多有得,而朴茂的古趣就显得缺失许多了。 芗他君刻石制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一五四年),全称“芗他君石祠堂石柱题记。”石柱高120厘米,宽18厘米,三面刻画,一面刻字十三行(第十一、十二行空行),行三十五至四十五字不等。一九三四年山东东阿县西南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隶书芗他君刻石刻字的石面有竖格矩,横划平直,不宜于波磔

3、外势变化,着重波磔内势微妙的蓄意,方可使其撇捺有丰富意味。碑文开始,书刻较讲究字距规格,至后操刀若笔,字势愈加密丽。从书写情趣过程的变化来看,刻工手水平也非平庸。从书与刻来讲,很有可能先有文稿,未书石,依次随手刻出。另外,就是先书后刻,但并不一定去尊重书者的的结字规范,刻工刀意占主导地位,是率意急就,自然自在。另外,此刻石书法有“摩崖三颂”意味,也有“郑固碑”意。水平还是很高的。所惜原石给用者所留格矩余地太小,假使将其广为摩崖书刻,也不会亚于“汉三颂”。又,在森严角度上讲,其更有超脱处,因为此石字法组合相当精谨,而意趣又很坦然大度。 孔君碣翁方纲考订为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一五五年),又名“孔

4、少垂墓碣”,原在曲阜孔庙东庑,现藏山东曲阜市汉魏碑刻陈列馆。碣高149厘米,宽47厘米,文八行,行十五字。隶书孔君碣文字漫漶已不可卒读。辩析“孔君碣”所余字体清晰者,书势尚浑厚。 汉碑刻石文字大多外貌浑厚朴素,其所以如此,一是汉时上古古朴的民风尚存,二是自然及人为的漫漶磨泐所致。其扑朔迷离的外貌,给人以绵邈的历史距离感,已经美意化了的“大朴”,让人揣摸着去接受它美意的模糊。若我们延续性的按陈规审美的路子,在碑文的白字中去探求、去还原创作出墨书的形式,只是一种简单的方式,是不大具有同古和厚今之亲和力的。我们应在孔君碣模糊的文字上去发挥自家才情,使原始意味与当今意趣相互“漂移”,去寻求合于当代书法

5、情绪的美意发扬。碑学一路“原始出土”的刻石量很大,然对其研究更应注重的是新出土的、未经磨泐的刻石文字;既不要让“模糊”的刻石文字“模糊”了自己的眼睛,也不要漠视新碑刻给我们易辩识的、准确到位的“真实性”的笔法和形式。礼器碑制于东汉永寿二年(公元一五六年),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亦称韩敕碑、修孔子庙器表。石原在山东曲阜孔庙,现藏山东曲阜市汉魏碑刻陈列馆。无额,碑高170厘米,宽79厘米,碑阳文十六行,行三十六字;碑阴文三列,列十七行;左侧三列,列四行;右侧四行。 隶书。礼器碑书法令人神清气爽,意味触处超妙,自然清圆的精神焕发当在诸汉碑之上。历代对其评价之美妙语境,已经无以复加了。实际地讲,

6、此碑线质细圆瘦动,波磔捷发,其用笔必迅捷。其起止处有丰美的装饰性,说明书写者有极高的造型能力和文艺修养,综合其质量可臻雅健清逸境界,故能郗视人力,睥睨自然之造化。其妙造变化取决于一己之胸罗物象,无复思索,任意性情,取舍自在,此碑最为奇约。其“瘦劲如铁,变化如龙,一字一奇 ,不可端睨”,又“若祥云在空,万象仰曜”。注意,当不宜初学,宜展示于自己的起居处,时常观赏,养眼养心,蓄意待发方得正要。摹学此碑首先要有研习峻厚一格汉碑的基础,要有驾驭汉简牍、帛书的能力;要有综合性的高品位的修持。另外,清季翁方纲等认为,“此碑书手,应在七人左右”。我以为此是大谬误 语。观全碑变化,如一人书长篇巨制,若书者功夫

7、好,法度强,才情平庸,可想其卷首尾变化绝不大。若才情卓越者,其胸臆初发,必有端正君子之态,愈书而愈泯灭其外形而彰显其情态,至天地入胸臆之际,才情勃发,纵横跌宕,驰骋不羁,虽一纸之书,前后也必有变化也。“礼器碑”阳、阴及侧,尤其可察的是两侧字体锋芒如新,细体味之,笔调情致在细节上很统一,当属一挥而就(如元赵孟頫小楷道德经一日书竞),岂是七人所能协调统一之作?若果如此,礼器碑将无所特出了。 许安国墓祠题记制于东汉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高68、宽107厘米。第二石高68厘米,宽109厘米。石右二人首为身像,左刻十行462字,右刻一行28字。1980年出土于山东省嘉禅县满硐乡宋山村第三号古墓中。现

8、藏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隶书。许安国墓祠题记书法以率意之情,呈天真烂漫之趣。其石刻工于字法稔熟,以刀走石得出了自然的行书笔意效果。其长处在单刀冲切后,间或又补一刀修饰波磔。在刻画的双鱼旁有“阳遂富贵”,属先画双鱼,随手书写,然后刻制。另双鱼款刻与正文直接刻字相同,其结字倒显出其特殊性,部首亦有所变化,紧密结合的势态使文字中宫坚实,其余点划特出,下开北魏六朝楷书,更倾向南朝墓志一脉。此题记对于欲求楷法变法者讲,应多加参考,当能彰显字法散逸灵健的态势。 郑固碑制于东汉延熹元年(公元一五八年),全称“汉故郎中郑君之碑”。现藏山东济宁市博物馆汉碑室。有圭形额,有穿。碑高196厘米,宽80厘米,碑阳存

9、文十五行,行二十九字,另有右下角残石,存二十四字。 隶书。此碑在济宁文庙明堂东壁时,有清代学者黄易等艳称之“济宁汉碑室”,当颇叹古人重视古物远过今日也。郑固碑属于规整一路的汉碑,结字峻密,偏旁点划处理多取圆势,线条中部坚实,用笔峻朗,行笔末处方劲。清代学者很欣赏此碑,如杨守敬评之为“汉隶杰作,”康南海谓其“端整古秀,其碑侧纵肆,姿意尤远。”又以为“礼器之亚也”。清代所编隶辨也多参考此碑线条的中实感,字法、定势等等。然隶辨过于重视字的组字结构均整划一,了无生机,在今天来看就等同于美术字,不足为法。观清季至民国所编书法类“字典”多不可取法,何以言者?是因其所处时代的科技落后,汇制碑帖多以手工摹勒雕

10、刻,故离异于原貌。不若今日“字典”汇制取“原作”之用电脑技术手段,而绝无毫发之疑。故碑帖当取反映字体原貌的、印制精良的去摹学。 张景碑制于东汉延熹二年(公元一五九年),全称“张景造土牛碑”。1958年河南南阳出土,现藏河南南阳市博物馆汉碑亭。无额,有两面方形碑穿。碑高125厘米,宽45厘米,文11行,行23字,计存二百二十九字。碑文记为张景修建永渠造土牛等事记。隶书。 张景碑出土较晚,没有经“古贤”眼鉴,当然也没有得到前人的美妙词赞。但此碑文书法发笔俊爽,结字平整,体貌扁阔而迭出俊秀雅逸之趣,。审读之际,因其无经磨泐而锋毫毕现,碑文保存的原始气息沁人心脾。另外,可以看出张景碑兼具着汉简牍隶书的

11、某些特质,以及尹宙碑、史晨碑的朴素,朝侯小子碑的儒雅自度,闲适雍容的理法神态卓然同侪。封龙山颂制于东汉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为知县刘宝楠在河北元氏县王村山下访得,在运往城中文清书院的途中裂为二段,今已毁佚。无额,无穿,碑高160厘米,宽93厘米,文15行,行26字。隶书。 清杨守敬谓封龙山颂“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康有为评之“骏爽”。想前贤评碑,对合于已意者,多加捧扬,仅评当时发现的汉碑以气魄宏大著称者已然十数种,使人不敢虚矫附之。此碑文书法确实结体疏朗、体健神清,遒劲中有恣肆纵横的、豪迈不羁的气貌。我臆度之似用秃笔书写,且很轻松的轨之以法度。若能以高品质的经

12、验弃其微末处的草率,当得沉稳干练之益 。再者,若能适度的处理好结体与篇章布白的疏密关系,想得到合于豪纵情调的作品,信不为难事。孔宙碑制于东汉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全称“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有额,圆首有穿,石在山东曲阜孔庙同文门东侧,现藏山东曲阜市汉魏碑刻陈列馆。碑高160厘米,宽93厘米。文15行,行10至28字不等。碑阳十五行,行二十八字。碑阴题门生故吏名三列,上二列各二十一行,下列二十行。 。隶书。 孔宙碑,清杨守敬跋云:“波磔并出,八分正宗,无一字不飞动,仍无一字不规矩。”翁方纲评之:“碑与碑阴出二手者,独是碑耳。然皆汉隶之最醇美者。”康有为谓其“孔宙碑阴笔意浑古,昔人以为蛰虫盘屈

13、,深冬自卫,真善为譬者。”观是碑用笔,横向排宕,笔意古厚,势力旁出,大有逸势不可回还之妙。研学者最当注重其文字线质的硬朗坚劲,否则无劲力之飞动,自然不能高远。另外,我们对于合作的作品,首先宜先看其整体的情意是否相投,反映在篇章布白时更宜和谐,方为合和之作。此碑阳与碑阴的书法因不在一个平面上,水平不一,也无大妨。观其二者风格不同,碑阳书写者的艺术素质明显高于碑阴 ,识者自可分理之。其次,上述清季三人尚知尊重古人,那么护惜古人,不薄今人,更当是我辈担当之责任了。鲜于璜碑制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全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1973年天津市武清县高村公社出土,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有圭形额

14、,有穿。碑高242厘米,宽83厘米,碑阳文16行,行35字不等。碑阴文15行,行25字不等。隶书,有界格。 鲜于璜碑有稚拙趣,寓谐于庄,余每哑笑视之。是碑文字书刻,入手方劲,每每又欲以圆势化方硬,似到位又不到位,说正点又不正点。很好地演绎了朴拙趣味。也当是书工佳、刻手劣的一个例子。又将之比较于张迁碑的拙朴傻棱,鲜于璜碑则欲出秀意而愈显拙趣。于此忽想:假使鲜于璜碑与张迁碑同时出土,同时遭捶拓磨泐,那么鲜于璜碑在字口上,尤其是在有锐意的转折处,也当“圆滑”一些,可能效果是二者意趣更为相近。鲜于璜碑书法结构极其谨严,韵蓄华滋的内质又是张迁碑时或不及的。此碑下开魏晋六朝楷法先声,如晋之“二爨”及“王兴

15、之墓志”等等,不一枚举。因余斋曾署“率真堂”,故每每哑笑于“鲜于璜,”真是趣味相投两难舍。刘熊碑制于东汉年代不详,全称“汉酸枣令刘熊碑”。有碑阳。文23行,行32字。原石在河南延津县城内(汉酸枣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酸枣城城内有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北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南宋洪适隶释等均有记载。石毁佚于明清之际。1915年顾燮光于延津县重新访得碑阴残石一块,今藏河南省延津县文化馆。 又有残石仅五六字略为可辨,存滑县文化馆。 隶书。刘熊碑书法疏淡秀润,有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谓:“是碑隶法实在华山碑之上”。杨守敬语其“古而逸,秀而劲,疏密相间,奇正相生,神明变化,拟于古文”。翁方纲又以

16、“丰”字的书写与华山庙碑中“丰”字相同,故云此碑为蔡邕所书,并有“隶法实在华山之上”句。杨守敬谓其书法“纯浑沦,实为中郎之遗”。前人评碑多为“书斋臆定”式,又若杨守敬“望气”式的推断。用于书画赏识上,盲目攀附历史上的一些名家,动则谓之某某手笔,仅谓蔡邕书者,已有数碑。有时他们也不讳自家前说,或是忘了自家前说若华山碑,熹平石经残石及其它就有谓之蔡中郎书的几种说法,在他们的评鉴下蔡中郎书体面貌在我们面前就有了多种的变化。想想蔡中郎书法成功、成熟之后的作品,屡屡变风格,可能吗?若将上述几种碑版排列比较,可知前人论书随其类型,赋以已好,臆断讹误,不胜枚举,岂可不审而尽信前人。 华山庙碑制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全称“西岳华山庙碑”。旧在陕西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