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3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118685769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3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3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3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3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3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3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3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n”;“脉”读“m”。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

2、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2.阅读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教学课时 3课时第1课时寒食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

3、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2.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板块二 理解诗题,走近作者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2)指名学生说。(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

4、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课件出示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2.了解作者韩翃。课件出示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3.指名学生读诗。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

5、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板块三 初读古诗,把握大意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2.解释词语。课件出示春城:指春天的京城。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3.解释诗意。(1)指名学生说。(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板块四 化诗为画,体会意

6、境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

7、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

8、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

9、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板书设计第2课时迢迢牵牛星课时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教学过程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诗题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3.指名学生读诗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

10、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板块二 初读全文,读通读顺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迢 纤 泣 涕 盈 脉3.指名学生读字。重点强调:“纤”读“xi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4.读出节奏。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课件出示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5.读出韵味。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6.教师范读。7.自由练读。8.学生齐读。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

11、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板块三 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2.自读自悟。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3.讨论汇报。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指名

12、学生回答。(板书:伤感)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札札”是象声词,形容

13、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零”

14、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有感情地朗读。(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7.齐读古诗。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

15、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板书设计第3课时十五夜望月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学过程板块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中秋佳节即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