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85385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2章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 1)邓“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育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基础教育又是 整个教育的基础,它制约着整个教育的的发展 和社会的进步。 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教育具有基础性、 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2.1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2.1.1 基础教育对综合国力的影响 2) 社会进步的滞缓了,其基础教育一 定落后 例如: 二战 后,苏美“竞赛30年” 1、教改,1957.10.4卫星上天 2、美 前 议 员 尖 锐 地指出“教育已成 为”于是, 立即采取教改,1958年通 过国防教育法, “新三艺”,布鲁纳 1960年教育过程, 被誊为现代教学 论“最

2、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1969年“阿波 罗计划”成功。 2.1.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 地位与作用 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从2001年 起,信息技术课程将逐步成为全国普 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列入毕业考试 科目,并要求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把 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 要位置。 1)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教育可以同其他的必修课程 相 比 ,是知识、技能结合的基础性学科。 2)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直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除了 读、写、算之外,还要有基本的信息能力和素质。 3)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 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中对综合国力影响最突出、最活跃的 因素。 4)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独

3、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 的基础性学科,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计算机+网络技术 2.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 任务与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 的目标也不断明确、合理。 2.2.1 国外信息技术课程任务与目标简介 国外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集中体现在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中学信息 学课程中,该文件把信息学课程分为3个 层次。 三个层次: 中学信息学课程分为普通教育的基本水平课程、 普通教育的高级水平课程和职业性教育的高级水平 3 个层次。 课程的总目标(四)个: 初 1)计算机基础知识 高 2)信息技术工具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3)信息学在其

4、他学科中的应用 (模块、算法、 设计、评价) 职 4)信息学在其他专业领域中应用 (模型、信息 系统、管理) 2.2.2 国内信息技术课程任务与 目标简介 纲要(试行) (2000.11)给出了我国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与目标。 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 素养,并为终生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课程的总目标:二个层次(初中五项、高 中八项)见书13页。 各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初中阶段: (1)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 工 作和社会的影响。 (2) 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 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 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

5、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 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 题,完成各种任务。 (4) 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 准确性和相关性。 (5)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 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 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 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 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 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 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 力,以及在实

6、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 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 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 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 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 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 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2.2.3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任务和目标的进一步讨论 1、任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 2、目标Allen观点 :短期目标、长期目标 3、两个概念1)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 2)“整合”:课程与课程的整合 4、当前目标: 1)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的区别性应更加分明,减少重叠 。

7、2)在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中,应增加一条“对信息方法的认识 和理解” 。 3)教学目标的条目不一定多、面面俱到,否则,重点不明确, 不易掌握 。 4)教学目标的要求应当与课程地位、课时安排相对应 。 2.3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结构 2.3.1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1)课程:是学校中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内 容,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集合,也是教师教和 学生学的主要对象和依据。因此,课程是学校 教育的核心问题。 2)类别:现代课程理论将课程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学科课程,另一类是活动课程 。 特征:书P15 3)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设计 课程结构: 课程设计的3个层次:P15 4)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主

8、要依据 应当包括如下 3 个方面: 第一,教育目的和信息技术教育的 主要目标 第二,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为背 景,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 第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2.3.2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结构 第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性学 科,应该讲一些基础性的内容 第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知识性与 技能性并重的学科 。 第三,应该把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起 来 ,应该采取“一 纲要、多层次、多 版本”的方式进行 2.3.3 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结构 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结构,主要表现为各 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它们是教 学计划的深入和具体体现。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具体课程

9、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 ,学科 的体系和结构,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方法 等的教学指导文件。 大纲的组成:一般由说明、文本和参考书 目、教学仪器及媒体等部分组成。 例如:本课程的教学大纲 教材: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 切教学资料。 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书、自学 指导书、实习实验指导书、补充读物 、工具书、挂图等。 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又 是教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师教、 学生学的主要材料。 教材编写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 1)科学性原则 2)思想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基础性原则 5)可接受性原则 6)系统性原则 7)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8)教科

10、书形式的特殊要求 2.4 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2.4.1 中学信息课程与教材的演变历程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1-1986)。 1981年,在瑞 士洛桑召开了第三次 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 原苏联学者伊尔肖夫在会上提出了“计算机 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观点。(BASIC) 第二个阶段(1986-1991)。 1985年在美国 费吉尼亚召开的第四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 “工具论”观点。(DOS、WS、Dbase) 第三个阶段(1991-1997)。首次提出了 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 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 学 科的观点。(旧三件) 第四个阶段

11、(1997-2000)。增加一些新 的教学内容,如 WINDOWS、网络通信 、多媒体、常用工具软件等 。(新三件 ) 第五个阶段(2001- )。信息技术、教 育信息化。(三个层次) 2.4.2 现行中学教材内容介绍 初中: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高中: 模块一 信息技术基础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模块四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模块五 数据库初步 模块六 程序设计方法 *模块七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

12、体作品 模块八 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2.4.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导思想进 行课程设计。 第二,要建立起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 的课程体系。 第三,处理好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关系。 第四,在课程体系中除逐步增加计算机辅助 教学(CAI)内容外,还应逐步增加计算机辅助 学习(CAL)的内容,培养学生将信息技术 应用于其它学科学习的能力 第五,要发挥社会的辅助教育作用。 第六,建立全面的课程与教学质量评 价体系。既有对学生的学和发展的评 价,也有对教师教的评价。评价指标 体系要科学,可操作性强。评价方法 要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 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信息化/信息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