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18685199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91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岳麓版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岳麓版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岳麓版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岳麓版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周 北 方 南 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东 汉 隋 朝 东魏北齐 宋梁齐陈 南朝 北朝 西魏 (1 1)拓跋族的兴起与南迁)拓跋族的兴起与南迁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嘎仙洞的发现嘎仙洞的发现 上。上。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颠之东麓,是一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颠之东麓,是一 天然石洞,洞内总面积达天然石洞,洞内总面积达2000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多平方米,可容纳 数千人,是鲜卑族拓跋

2、部的发祥地。北魏太武帝数千人,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曾派人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拓跋焘曾派人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 嘎嘎 仙洞仙洞 遗址遗址 (1 1)拓跋族的兴起与南迁)拓跋族的兴起与南迁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15年386年439年 (2 2)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 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 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 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这

3、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 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 其他少数民族,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 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他们最终都必然采 取汉化的政策,因为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 位。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 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 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宗主督护制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4、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 落后,柔然威胁 社会问题形成原因 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宗主督护制: 北魏进入中原,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 农民纳税服役,形成宗主管理的基层组织。 影响:统一初期,利于巩固统治;长期以往 ,豪强地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 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役收入和徭役 征发 社会问题问题形成原因 1阶级阶级 矛盾激化宗主督护护制 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压视压 迫政策 3缺乏统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经验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4吏治黑暗,贪污贪污 成风风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5土地荒芜芜、经济经济 衰退中原地区长长期战战乱

5、 6平城不能适应发应发 展的需要保守势势力强大,经经 济济落后,柔然威胁胁 解决方案 迁都洛阳 整顿吏治 汉化政策 实行三长制 均田制租调制 采用汉制 改革内容改革内容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 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二、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 ,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3)前提: 2)主观目的: 4)内容:

6、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后期:孝文帝主持 ,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背景:东晋以来,连年战乱,土地抛荒现象严重 桑田 露田 麻田 国家所有 农民所有 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禁 禁 限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二、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 ,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3)前提: 2)主观目的: 4)内容: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1)背景: 东晋以来,连年战乱,土地抛荒现象严重 5) 影响: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

7、税和徭役。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促进了北方内迁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合 对后代田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农民 宗主 北魏政权 北 魏 的 行 政 体 制 2、三长制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也利于推行均田制 宗主北魏政权农民 (改革前) 农民北魏政权 (改革后) 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影响: 3、整顿吏治 2)内容: 3)影响: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也 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孝文帝认识到吏治问题的重要性。 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

8、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 、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件; 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 迅速发展。 1)原因: (二)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不利于改革 从平城方面看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从洛阳方面看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生产条件差, 不能满足需要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 产发达 易受强敌“柔然”威胁 ,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 征服较弱的“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 朝代之都 1.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 原因 (2)策略:以“南伐”为名

9、 原因:迁都遭到鲜卑族贵族反对; 实施:493年,“南伐”为名,准备迁都; 495年,正式迁都洛阳 (3)作用: 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 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改穿汉服 5)改行汉制 4)改说汉语 3)提倡与汉族通婚 2)改用汉姓 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 木兰家庭成了众多汉化了木兰家庭成了众多汉化了 的鲜卑家庭的一个写照!的鲜卑家庭的一个写照! “唧唧复唧唧唧唧复唧唧, , 木兰当户织木兰当户织”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部流传

10、了千百年的北朝民歌 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 体貌、服饰等方面有什么不 同?这说明了什么?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文化、生活方式汉族化 耕牛图 (魏晋 墓葬壁 画) 扬场图 (魏晋 墓葬壁 画)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生产方式农耕化 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小 组的课题是孝文帝改革 对鲜卑族经济的影响, 当你发现这一系列墓葬 壁画,你会得出什么结 论? 改革内容的实质 政权的封建化、 少数民族 经济的农业化、 思想儒学化 这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 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巩固 和发展,北方出现了繁荣 2)

11、顺应时代潮流,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3)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4)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改革的重大意义: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 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 3、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 4、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 相同点: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政权的封建化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内容全面,措施得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需要 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胆略和卓识、以身作 则及其坚定的信心. 认识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 .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