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宋金元的音乐(96—368年)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78496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宋金元的音乐(96—368年)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六章宋金元的音乐(96—368年)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六章宋金元的音乐(96—368年)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六章宋金元的音乐(96—368年)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六章宋金元的音乐(96—368年)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宋金元的音乐(96—368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宋金元的音乐(96—368年)(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宋金元的音乐(9601368年)第一节 市民音乐的兴起公元960年,赵匡胤建国,史称北宋。1127年,宋徵宗、宋钦宗被金所俘,北宋亡。1127年5月赵构登基,史称南宋。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忽必烈统一全国,建国号“元”。1279年,元最后灭南宋,1368年,朱元璋称帝,元灭。在此历史阶段,音乐生活最大的变化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市民音乐大盛,而宫廷音乐呈现出衰微的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宫廷财力的不足,二是全国出现了许多较大的中心城市。音乐是依附于人的活动,全国大城市的增加,人口的聚集,为市民音乐活动提供了基础。1在宋代,大城市中产生了许多大型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瓦舍(又称瓦

2、市、瓦肆、瓦子)。之所以称为瓦,为“来时瓦舍,去时瓦解”。2瓦舍中专门演出的场所叫“勾栏”或是“游棚”。勾栏石栏杆的别称,因其所刻花纹互相勾连,故称勾栏。勾栏中演出嘌唱、唱赚、鼓子词、诸宫调、傀儡戏、影戏、杂剧等,其其他还有说经书、讲史、散耍、谈浑话、踢球、说笑话等。3在城市里、有的地位较低的艺人不能入勾栏,只能在街头卖艺,成为路岐人。此时的艺人们已有了自己的行会组织,称为“社会”,其编写说唱戏曲唱本的叫“书会”,参加书会人为“书会才人”,专门演出各种音乐艺术的团体,成为“社”或“社会”。城市发展促使市民音乐的繁荣,城市中小曲发展迅速,其他各类民歌如小唱、嘌唱、耍曲儿、叫声繁盛;说唱(即曲艺)

3、达到成熟;戏曲艺术也得以正式确立;民间器乐合奏如“小乐器”、“清乐”、“细乐”、“鼓板”等大量出现,这些标志着我国市民音乐达到前所未有的阶段。第二节 说唱音乐的发展说唱是瓦舍勾栏中的重要艺术活动之一,元宋说唱比较重要的有:一、陶真,一种用琵琶或鼓伴奏的说唱,大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金、元。它流行于农村,在南宋首都演出陶真的人多是“路岐人”,且多为瞽者,即盲人。其唱词与题材比较通俗,多是七字句,音乐上大概是上下句反复吟唱。陶真到清明时还很流行。二、鼓子词,宋代一种由散文的讲说和曲调轮流相间,反复说唱的题材。它以唱为主,其原始形式以鼓为伴奏,故称谓“鼓子词”,后加上管弦乐伴奏,有三人以上配合表

4、演,每段唱词之前有“奉劳歌伴,再和前声”的套话。鼓子词有一种结构比较简单,无故事情节,通常只用一个词调咏唱春、夏、秋、冬四季或十二个月的,唱前要加一段散文或韵文的“致语”。三、货郎儿,在宋代各种“叫声”(卖物吟叫之声)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调,到了元代,艺人们将货郎儿与散文体的讲述配合起来,形成说唱音乐。其结构时将货郎儿曲调分成前后两个部分,中间串插其他曲调,形成所谓的“转调货郎儿”,并用几个不同的转调货郎儿,其间插入说白,来说唱故事,演唱者自摇串鼓伴奏。四、散曲,直接继承宋词音乐传统,并吸收其他说唱音乐形式的形成在元代的说唱艺术。散曲在宋词音乐基础上形成的小令,可说是一种歌曲,小令又叫“叶儿”,是

5、单个的支曲,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其内容只是通过对某种情境或心态的描述,来表达作者的心境。它的音乐要求抒情优美,不讲戏剧性效果。散曲除了小令外,还有套曲形式,套曲的结构复杂,分为引子、正曲和尾声三个部分。引子每套只用一支,具有散板性质;正曲每套由一两支到十支不等;尾声每套只用一个曲子。在套曲和小令的基础上加散文的说,讲述一个故事,便形成了说唱。说唱的散曲大量使用口语,较多的使用衬字。有较强的地方地方色彩。它的题材较窄,多为消极遁世、男女恋情、风花雪月之作,不讲戏剧性效果。早期的散曲中的套曲,是由单纯的南曲组成的南套,或单纯的北曲组成北套,元末出现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即由同宫调的南曲与北曲相间运用

6、,以获得音乐上的对比。散曲的重要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养浩等等。现存有元代散曲的部分乐谱,丛中可略见散曲音乐之一斑。五、唱赚,北宋产生的一种用鼓、板和笛伴奏,并在缠令和缠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在体裁上,北宋的唱赚主要用缠令和缠达两种不同的曲式,缠令是由若干个曲调连接而成,前有引子,后有尾声;而缠达(又称转踏、传踏)是以引子开始,后有两个曲调轮流重复演唱。唱赚的形式到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艺人张五牛听到民间说唱鼓板中的太平令,觉得很有特点,便将这种形式用于缠令与缠达中,并袭用“赚鼓板”名称,而称为赚,从而确立了唱赚的形式。唱赚的音乐有较高的艺术性,演唱难度也较大,所选用

7、的曲调也是当时流行“慢曲”、“曲破”、“嘌唱”、“耍令”、“番曲”、“叫声”等各种腔谱。其特点是用同一宫调,一韵到底。目前能见到的宋代唱赚,只有一套圆社市语的钟吕宫圆里圆,它是由九首曲牌组成的套曲,但有词无谱;另在事林广记中载有宋代俗字谱记写的唱赚套曲愿成双七个曲牌,有谱无词。唱赚艺人在宋代已有自己的行会组织,称为“遏(e)云社”。唱赚的表演也有一些程式性地要求,如“执拍当胸,不可高过鼻”,演唱上要“腔必真,字必正”等严格的要求。六、诸宫调,宋代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由不同宫调的许多曲牌连接起来,其音乐特征是宫调的多样性。它是由多个曲式单元联合组成,中间插以说白,每一单元多寡不一的曲牌都用同一宫

8、调,而从整体上说,它包含许多不同的宫调,如西厢记诸宫调全本就用了正宫、道宫等十四个宫调,这就是“诸宫调”名称的由来。诸宫调产生于北宋熙宁、元丰、元祐年间(10681093),泽州人孔三传首创诸宫调(王灼碧鸡漫志),它发展盛行于南宋、金、元。诸宫调体制宏大,曲调丰富,表演时有说有唱,所用伴奏乐器主要是鼓、板、笛,后来用水盏打拍,或用弦索伴奏。目前保留下来的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全部唱词,清代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还保留了西厢记诸宫调的148个曲调,这些文献为研究宋、金时代音乐提供了宝贵资料。此外,此时期还有“涯词”、“连厢词”、“覆赚”、“小说”、“鼓板”等说唱形式。总之,

9、说唱艺术在宋金元时期达到了成熟的阶段。第三节 戏曲音乐的确立我国的戏曲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艺术,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的乐舞和俳优。从汉代到隋唐,一些歌舞大曲(相和大曲、清商大曲和唐大曲)及歌舞杂戏(如南北朝的故事歌舞、唐代参军戏等)都可以说是戏曲因素的萌芽。我国的戏曲艺术正式确立在宋代,学者大多认为始于南宋的南戏,而一部分学者认为始于北宋的杂剧。一、北宋杂剧北宋杂剧是综合了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而形成的一种戏曲(或可称戏剧)形式,它的表演形式相对完整,包括艳段、正杂剧和后散段三个部分。北宋杂剧的音乐常采自歌舞大曲和民间曲调,与说白交替出现,而且还有把色(操乐器者)吹奏的器乐插段,称

10、之为“断送”。北宋杂剧的剧本已全部失传,只有在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还记载其280个剧目的名称。现存宋人笔记武林旧事、梦梁录、东京梦华录、都城纪盛、繁盛录中有关北宋杂剧的一些史料,从中对其角色、体制、规模、剧目等有一些认识。二、院本北宋后期至金时,在女真地区流传有“院本”的剧艺,学者们认为他与北宋杂剧实际上是差不多的艺术样式,因北方艺人居住的“行院”而得名,为行院通行之本的意思。院本曾兴盛一时,至元时,院本逐渐衰落。三、南戏南戏是北宋宣和(11191125)到南宋光宗(11901194)之间产生在浙江温州一带的戏曲艺术,也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因产生在南方,与北宋的杂剧相对,故称南戏。南戏

11、有剧本传世于今,如赵贞女蔡二郎、王焕、乐昌分镜等,从中可看出它是完全成熟了的戏曲形式,所以,学者们多以它作为我国戏曲正式确立的标志。四、元杂剧宋代,我国戏曲确立,而到了元代,元杂剧的出现,形成了我国戏曲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唱赚、诸宫调等曲艺形式发展起来的更为完善与成熟的戏曲艺术,因为它专门采用北方音乐,所以又称“北曲”。元杂剧都是以一本演一个故事,有时剧情复杂,可增加本数,形成所谓“连台本戏”(即几本合演一个故事),如西厢记由五本构成,西游记由六本构成。元杂剧由曲(歌唱部分)、宾白(语言部分)和科(或称科犯,即做工)组成。其中以曲为主,通例是由“一人主唱”,通

12、常是由演主角的正旦或正末演唱,其他角色只说不唱,后来也打破了这种演唱的形式,出现“参唱”(即由几个人主唱的形式)。元杂剧已形成角色分工体系,有正末(男主角)、正旦(女主角)、净(花脸)等主角,其他还有丑、孤等众多配角。元杂剧的音乐又极其严格的规定,每一折都有宫调相同的若干曲牌组成一个有引子和尾声的套曲,四折用四个不同宫调的套曲,每套曲子由少至三四个不同宫调的套曲,多达二三十支曲牌组成。元杂剧的音乐在音阶上采用七声音阶,旋律高亢、节奏紧促,其曲调包含唐宋大曲等音乐因素,又含有唱赚、诸宫调的因素,同时还包含唐宋词和民间歌曲因素。它的伴奏筝、三弦、琵琶等弦乐器和笛、鼓、板、锣等乐器伴奏,具有刚劲雄健

13、之风格,这些可以从目前保留下来的近千个元杂剧曲调中得以例证。宋元之交,元杂剧主要盛行在以元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山东、河北一带,与杭州的南戏遥想对峙。由于它较早得到文人的重视与参与创作,因而发展较快,到了13世纪末期,就拥有众多的作家如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岳阳楼,郑光祖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等等,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演员如朱帘秀、天然秀、顺时秀、花李郎等。现存元杂剧剧本有160多本,参与创作的可考者有120人左右,这使戏曲在元代形成了第一个高峰。其影响地除北方各省外,还包括南方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等省,后来在南宋故都临安(杭州)有形成了一个活动中心,而南戏在

14、临安的地位逐渐被元杂戏完全取代。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一、乐器宋代乐器继承了大部分隋唐时期的乐器,如琴、筝、琵琶、笙、笛等等,但从整个乐器的发展来看,产生了两方面的变化:其一,是对以往的乐器加以改进;其二,出现了许多新的乐器。最为重要的是我国正规的弓弦乐器马尾胡琴的出现。在对以往乐器加以改进方面,有两方面的进步,其一,是对乐器演奏技术加以发展;其二,是对乐器加以改造。二、器乐器乐是由乐器演奏的音乐,也包括独奏的乐器,包括器乐队组合形式。在独奏方面,古琴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乐器,其演奏技术获得显著发展,已产生汴梁、两浙、江西等流派,并各有不同风格。此时影响较大的是南宋以郭沔为代表的浙派。郭沔(11901

15、260后)字楚望,永嘉人,为南宋后期著名的浙派琴家和浙派创始人。景定、咸淳间以琴知名于世。著名琴曲代表作潇湘水云。又有作品秋鸿、飞鸣吟、泛沧浪、春雨、秋风、步月等琴曲。郭沔与直接传授的学生刘志芳鸥鹭忘机、毛逊(敏仲)樵歌、渔歌、幽居吟等,徐宇(天民)泽畔吟等、杨缵(zuan)等,共同造就了古琴的“浙派”。除古琴外,琵琶也是重要的独奏乐器。琵琶在隋唐时期就产生过大量的作品,可惜在宋代就少有传承。代表作品海青拿天鹅(又称为海青)。除了古琴与琵琶外,见于宋代文献,常用于独奏的乐器还有笙、笛、箫、筝、嵇琴、方响、杖鼓(毛员鼓)等。在瓦舍勾栏中有许多器乐合奏,其中某些合奏还曾为宫廷所吸收,宋代的合奏常用的有小乐器(有两三种乐器相结合的形式)、清乐(使用拍板、筚篥、笛、小提鼓、札子、方响、笙等乐器合奏,以声调清细为特色)、细乐(使用箫、管、笙、嵇琴、方响等乐器,追求音韵清越,别有风味,是当时瓦舍里常表演的器乐小合奏)、鼓板(使用拍板、鼓、笛的合奏,或拍板、笛、札子的合奏)等。第五节 文人的词调音乐唐代诗歌是以吟的形式出现,吟有多种不同的形态,但都有旋律的运用,唐诗是齐句,但自晚唐至五代,逐渐向长短句发展,即在宋代出现了一个“词”的繁荣时期。词的长短句有助于乐曲获得丰富的节奏或旋律的变化,故而,得到越来越多的文人和乐工的喜爱。在宋代有众多的词人写出大量的词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