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78331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时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时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时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时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作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长城修筑情况地段修筑概况东段:辽宁阜新市内蒙古化德县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中段:内蒙古兴和县乌兰布和沙漠北缘在战国赵长城基础上加以重新修缮,阴山至贺兰山间的广阔缺口是新筑的;依托大青山和阴山,主要用石块垒砌西段:内蒙古准格尔旗甘肃岷县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长城随山就势高低起伏,城墙系夯土筑造摘编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秦始皇万里长城分几段材料二(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摘自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1)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

2、“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功过是非。第(1)问,首先要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可以从因旧长城、因地形、因材料等角度体现“因地制宜”。第(2)问,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是,秦朝实现了天下的统一。“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前者要突出长城的军事功能,后者要联系修筑长城等繁重的徭役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暴政导致秦朝的灭亡。答案:(1)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2)背景: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评述:这个观点符合史实。秦始皇修筑长城,加

3、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安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引起人民反抗,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灭亡。2(2015黑龙江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顺乎事理人情)。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

4、书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同一类人)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摘自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主张与具体措施。(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中“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乐工杂类不可超授官爵”等信息概括其主张与具体措施。第(2

5、)问从唐太宗治国的背景和积极意义等角度回答。答案:(1)主张:提倡节俭;选贤任能。措施:从王公以下,生活享受不得超越品级;精减官员;禁止对“乐工杂类”“超授官爵”。(2)评价:吸取隋亡教训;与民休息,政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唐朝强盛基础。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对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

6、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帝的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1)材料一、材料二在康熙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2)有人认为是阎崇年过人的学问成就了康熙过人的业绩,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解析:第(1)问,从“都没有偏见”可看出材料一作者的鲜明态度,从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

7、的沉闷政治局面”看出作者认为康熙极力维护儒学使中国错失了发展机会;第(2)问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要用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答案:(1)材料一认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材料二认为康熙未能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看到主流,看历史任务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人民、是否顺应时代潮流。4(2015邯郸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他(亚里士多德)的卓越贡献主要是开创了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伟

8、大学者,他试图找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异。(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对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提炼、概括历史信息能力,可从教授的典籍、道德和科学范畴等方面加以概括。第(2)问应结合所学知识从精神觉醒、科学兴起、社会发展等方面加以归纳。答案:(1)孔子以六经和六艺(或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强调伦理规范,相对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亚里士多德既讲授伦理学和人生哲学(或人文科学),又教授科学知识(或自然科学),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结合。(2)成为西方人文主义之源;西方先于东方产生近代自然科学;推动西方社会的发展。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