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课时训练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78155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戏课时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社戏课时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社戏课时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社戏课时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社戏课时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戏课时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戏课时训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训练基础达标一、积累运用试一试1下列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凫水(f) 棹着(zho) 潺潺(chn) 松懈(xi)B.家眷(jun) 怠漫(di) 不惮(dn) 船橹(l)C.窜掇(duo) 一撮(cu) 桕树(ji) 归省(xn)D.皎洁(jio) 絮叨(x) 好歹(di) 旺相(xi)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依稀:_(2)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委实:_(3)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自失:_(4)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弥散:_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2、.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B.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C.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D.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1)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 )(2)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 )(3)“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 )5

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看戏前,作者主要用衬托的手法,写出平桥村是儿时的“乐土”,又以这里一般的“乐事”,引出后面“到赵庄去看戏”的情节,为下文作了铺垫。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作者描写江南特有的农村风光,衬托小伙伴们去看戏时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反映平桥村老人和孩子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6作者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答:_7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答:_8学

4、习了社戏后,同学们开展了以“走近鲁迅,欣赏社戏”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解说社戏】请用简洁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社戏”。答:_【补写对联】下面是鲁迅先生逝世时的一副挽联,请用鲁迅著作补全对联。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星陨,中国何人领_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_【戏剧脸谱】在这次活动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的角色。 (1) _ (2)_二、精彩段落品一品读课文第1113自然段,回答以下各题。9文中写山“踊跃”地向后“跑”,表现了什么?答:_10“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把“果然”换成“竟然”可以吗?为什么?答:_11联系上下

5、文,你认为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方面表现了这种心情?答:_12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去描写相应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三、类文阅读做一做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姥姥门口看大戏 吴咏梅“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看大戏。”这熟悉的儿歌,总能勾起氤氲在岁月云烟里的儿时往事。那悠悠扬扬的胡琴声,和那咿咿呀呀的吟唱声,仿佛自远而近地响起来,似乎就在耳边。小时候我所见的大戏,还真的是在姥姥家看的。那时候的农村几乎村村都有个大礼堂,人们俗称“大房子”,临近过年时的大戏就在那里上演,一直能演上十来天。一到晚上大房子里便鼓乐齐鸣。这热场的锣鼓点一响,家家户户的人们都坐不住了。那时没有电视,除了放电

6、影,这难得的娱乐岂能放过。于是大家都往大房子里赶。在人们匆忙急切的奔走中,我也变得心急火燎起来,催着姥姥赶紧吃晚饭,然后急急忙忙地奔向大房子。人们聚到一起,兴奋地打招呼、热切地交谈着:大姑娘、小媳妇显摆着自己略带土气的刻意打扮;小孩子们撒着欢地追逐打闹,大房子里一片喧腾。等到热闹的锣鼓点骤然一停,那便是好戏要开场了的信号。大家瞬间静下来了。我那时所看的演出剧目大多是京剧或吕剧。每年的剧目变化不大,有些戏几乎年年都有。人们看戏的目的,并不在于那已经烂熟于心的情节,而是要细细地品味演员的唱功和戏曲的韵味。这便是戏曲能常演常新、常看常新的原因所在。台上唱到精彩处,观众绝不吝啬自己的掌声与喝彩。一浪高

7、过一浪的叫好声,叫得演员越唱越振奋。看到痴迷处的老大爷,摇晃着脑袋、大张着嘴,一只手和着节奏打拍子,另一只手里掐着就要燃尽的纸烟,直到烧到了指头才猛地一惊。不过,要是哪个演员的台词出了错,或是出了其他的纰漏,大家也毫不留情地喝倒彩或是一阵哄笑。我就曾看到过一个演员上场时忘了戴帽子,全场的观众都笑弯了腰。小孩子的兴趣往往就在人们喝倒彩的那些情节上。即使是不懂戏的妇女们也不闲着,对着台上品头论足,不亦乐乎,这个旦角长得俊,那个丑角有意思,一样看得津津有味。而台上台下的呼应,则是观众与演员之间形成的默契。现在看戏都在电视里,是不可能体会到现场看戏的那种互动的。因此,戏曲作为剧场艺术,只有亲临现场才能

8、体会它的妙处。隔着舞台上下泛起的淡淡烟尘,演员身上斑斓的戏服和那涂着油彩的脸渐渐变得模糊,小孩子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的。每每不到曲终人散,我便进入了梦乡。可是第二天的锣鼓点一响,我照样催着姥姥迫不及待地奔向大房子。童年看戏都是看热闹。虽然看不大明白,但戏曲尤其是京剧,注定要成为我此生的最爱。当我真正领略到京剧唱腔之美的时候,已是人到中年。距离最初在姥姥家看大戏的时候,已经相去30年了。30年前农村简陋舞台上上演的大戏,成为我亲近古老戏曲艺术的最初启蒙。(摘自中华活页文选(初二)2011年第3期)13这篇文章是以哪种顺序切入正文的?答:_14文章以儿歌开头的好处是什么?答:_15结合本文,说说戏曲

9、能常演常新、常看常新的原因。答:_16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答:_答案解析1.【解析】选D。A项中“凫”应读f;B项中“漫”应为“慢”;C项中“窜”应为“撺”。2.答案:(1)隐隐约约。 (2)实在。 (3)(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4)弥漫消散。3.【解析】选A。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4.答案:(1)动作描写 (2)心理描写 (3)语言描写5.【解析】选B。小说的标题虽然是“社戏”,但文章旨在表现农家小伙伴及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因此,文章并没有花很多笔墨写社戏的内容。6.答案:不好看。理由在

10、于: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并不停地唱着。除正面写出戏不好看,文中“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这些神态描写,也从侧面作了烘托。7.答案:“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8.【解说社戏】答案:“社戏”指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时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补写对联】答案:呐喊 彷徨【戏剧脸谱】答案:(1)小旦 (2)老生9.答案:表现山势连绵起伏的特点和船行速度之快。10.【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

11、的理解。注意揣摩文中的伏笔与照应。答案:不可以。因为“果然”是和上文中“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的猜测相照应。11.【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情的理解。“我”的心情有直接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答案:急切而陶醉。船行极快却还以为慢;似乎听到歌吹了;望见几点火便想象为戏台;听到笛声而“自失”等。12.【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角度的把握。首先明确景物描写的角度有视觉、听觉、触觉等,然后结合描写内容体会其作用。答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13.【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首先把握写作的顺序包括顺叙、插叙、倒叙、补叙,然后确定文章采用的顺序。答案:倒叙。14.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5.【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阅读两段,筛选相关语句概括作答。答案:观众看戏的目的在于细细地品味演员的唱功和戏曲的韵味,演员在观众的喝彩或善意的喝倒彩中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演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