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期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78014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瞭望新闻周刊期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瞭望新闻周刊期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瞭望新闻周刊期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瞭望新闻周刊期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瞭望新闻周刊期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瞭望新闻周刊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瞭望新闻周刊期(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瞭望新闻周刊 2012年第37期本期目录 瞭望论坛永不僵化 永不停滞一线民声异地高考悬念破冰盯紧粮价“资本冲击”三次国内外粮价波动的启示大病医保任重道远“微博慈善”的现实焦虑时 评领导带头勿止于带薪休假电商价格战背后的企图读者笔锋读者笔锋漫画杂感专题报道中国核电再抉择中国核电未来核电厂址安检过关走进清华大学“200号”“发展核电是中国战略选择”理解核电安全时事聚焦时事聚焦瞭望前瞻高层决策背景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特 稿党建十年新求索“东北亚大通道”建没提速时 评警惕通胀下半年卷土重来弥补中印关系“短板”视 野奥气强者三原色:磨难,吃苦,坚持人 物书昌耀的两重人生焦点人物焦点人物社 会网民对随迁子

2、女异地高考政策充满期待(三则)国情国策我国最大淡水湖“喊渴政 治康政谈话的山东实践财 经 南辰汽车聚焦解开大货大客高速路“死结”夏季达沃斯论道末来经济国际评论唱响亚太和平发展合作主旋律国 际美国将“亚太再平衡”战略聚焦于中国的意图南太岛国聚焦大国关注中日岛争背后的美国阴影文 化学术出版尝试“走出去”专家视点突发事件:“亡羊”后如何“补牢”永不僵化 永不停滞瞭望新闻周刊 2012037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871字文本刊评论员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23日重要讲话中强调,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

3、化、永不停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思想路线。坚持这一思想路线,我们党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迈入新境界。在当前,解放思想的突出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解放思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发展进程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

4、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科学发展现的提出,本身就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的产物。在推动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全过程中,党中央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基本前提。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形成的新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的过程。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必然要求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真正把思想方法转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实现这种转变,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势必抛弃一些熟悉的东西,挣脱某些习惯的束缚,这实际上就提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要求。思想停滞,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必然落后于新的时代、脱离新的实际,无

5、法解决新的问题。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宝贵经验时,胡锦涛总书记把解放思想与推动科学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要求全党以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政治勇气,既不要“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要“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一定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比如,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但还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已初步完成,但还要规范和

6、健全;财税、价格、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在大力推进,但还有待于突破和深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制机制已经建立,但还要改进和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启动,但任务远未完成,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可能解决。又比如,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过程中带来大量人口流动,推动了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正是深化改革面临的新任务,需要也只有通过

7、加快推进各方面改革,加强管理和创新制度不断加以解决。再比如,由于改革深化,利益调整的层次更深、力度较大、涉及面广,因而影响到一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来彻底改变;受到国际金融风波的冲击,一些企业关门、工人失业,一些地方就业压力增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违法乱纪、消极腐败现象,等等。这些问题是改革攻坚过程中产生的,是我们相应的政策、制度、措施还不适应的结果,恰恰也需要通过一系列深化改革的配套措施才能加以解决。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我们必须始

8、终保持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奋发进取、砥砺勇气,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病,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不断充实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异地高考悬念破冰瞭望新闻周刊 2012037期作者/本文总字数:3875字文暸望新闻周刊记者 周大平今天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所对应的是劳动力在全国范围流动、帮助中国经济创造高增长

9、奇迹之后,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命题9月6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详细解释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当地升学制度。他介绍,国办日前转发的意见精神有三点:一要积极解决;二要符合条件;三要因地制宜。袁贵仁所说的意见,是指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其中要求:在因地制宜的方针指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在2012年年底前出台。这意味着延续几十年的高考“户籍坚冰”正被打破,启动异地高考的探路之旅进入倒计时。实施异地高考初现曙光随迁子女,指因父母离开户籍地到异地工作,随

10、父母到异地就读中小学而无当地户口的未成年子女。2005年起,中国高考报名实行学籍和户籍双认证后,众多随迁子女陷入两难的报考窘境:他们因没有迁入地户籍而不能在已经生活、学习多年的当地参加高考,又因没有迁出地的完整学籍而影响回到原籍参加高考。多年来,异地高考的话题备受学界和民间的关注。一批学者多次通过学术会议、网络调查、与人大代表对话等方式,推动政府部门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寻找解决方案。心急如焚的随迁子女的父母,盼政府出台政策。2010年,一些面临高考的随迁子女的父母向教育部递交了打破高考招生“户籍壁垒”的建议书。201 1年全国期间,有人大代表建议采取“重学籍、轻户籍”的思路,逐步放宽对高考资格

11、的户籍限制。2011年10月24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15名学者联名呼吁取消有关“学生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的规定。署名学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曲相霏表示,“把随迁子女在学籍地高考作为整个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是他们提交建议的主要考虑。这个建议很快得到教育部的回应,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工作组正在专门研究相关问题。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将户籍法列为本届常委会立法的预备项目的审议意见获得通过,标志着自1992年首次提上议事日程的户籍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高考户籍制度改革,无疑是户籍法需要给出的重要答案之一。多年缠绕在一起被喻为“

12、连体儿”的户籍制度和高考制度,其分离手术之难可想而知。在这个高难度手术的另一面,是对教育公平等方面的诉求日益强烈。有学者坦言:今天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所对应的是劳动力在全国范围流动、帮助中国经济创造高增长奇迹之后,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命题。事实上,教育部就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政策的可行性调研可追溯到2009年,只是由于实施异地高考的触动面太大,各利益相关方激烈博弈不休,以致一度处于议而不决的胶着状态。2011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上初次表态: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政策将很快出台,并于今日终现端倪。如何动户籍那块“奶酪”高考权益与户籍制度绑定是推进异地高考的障碍,在户籍藩篱一时难以清理干净的情

13、况下,实施异地高考必然面临调整现有招生指标制度、改革教育资源配置等一系列问题。在高考与户籍逐步剥离的过程中,如何触动若干城市和地区长期享受的户籍优惠特权的“奶酪”,还需要公平的邁盘考量。接下来的问题还包括:事关成千上万随迁子女利益和命运的各地异地高考方案,在制订过程中会不会被少数省市的既得利益绑架。按照此前意见采用的“闭门”制订模式,外界对方案进展所知无几,地方异地高考方案的制订者在多大程度上坚持推动教育公平值得观察。在异地高考矛盾比较突出的京、沪地区,让数量众多的随迁子女得到政策的实惠,意见原则性地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当地政府:“北京、上海等人口流入比较集中的地区则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非本地户

14、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抓紧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制定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对于具有政策导向和示范作用的京、沪地区,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曾表示:“既要解决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显然,这需要用时间考验异地高考方案制订者的智慧和胆识。所谓时间,应该是让随迁子女分批分期受益。比如,上海已在尝试遵遁“适当解决,但对当地不会造成太大冲击”的原则,放宽异地高考的尺度。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强调、“异地高考”适用人群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随迁子女的父母必须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对这个城市有很大的贡献”。目前,有10类非沪籍考生可以报名参加上海高考,主要集

15、中在精英人士子女,包括上海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外国侨民、经市政府合作交流办认定的外来在沪工作人员子女等。也有分析认为,“异地高考”政策参考“家长贡献度”的特点,是以职业贵贱区分贡献大小,容易把占随迁子女主体的农民工子女排除在外。另一个思路是以正视存量为前提,做“增量”文章。比如,异地高考实施之初,教育部可按照不低于京、沪地区既有的录取比例,单独核定在当地参加高考的异地考生的招生指标,所需增量指标在国家增量中统-解决。尽管额外增加招生指标,可能会招致教育不公平、加大特大城市人口调控压力的诟病,但有学者坚信,只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异地高考的过程,是可以避免随迁子女受益、京沪考生权益受损的情况的。“北京市的方案也可能以工作居住证加学籍年限为门槛。”有专家介绍,这个“工作居住证”,俗称北京“绿卡”。非当地户籍持有此“绿卡”者,子女在幼儿园至中学阶段入学,可享受北京市民待遇。数月前,有媒体曾就“异地高考应具备什么条件”等问题做过民意调查,其中,获得比较普遍认可的条件包括:考生在京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其父母在京工作并具有一定年限的纳税证明,以及家庭在京拥有固定房产。有关部门如果参考这样的调查,通过公开、透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