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118676480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7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1)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

2、诗歌时,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鲁迅在评

3、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是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

4、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所提问题做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诗人作诗的本意。“知人论世”

5、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者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B.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进行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时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D. “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

6、、下列理解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却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B. 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的观点。 C. 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诗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D. 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

7、握。 B. 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C. 如果不用“知人论世法”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 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答案】【小题1】C【小题2】A【小题3】D1、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研读文本,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

8、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解答】ABD均正确。C.“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错误,“知人论世法”是后来的文论家提出来的,不是孟子。故C错误。故选C。2、【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述方法和表达艺术的能力。这是近两年新增的考点。解答时,要立足文本,辨析正误。既要注意论点与论据的相关和统一,又要注意论证方法的类型、特点,防止张冠李戴。【解答】A.“运用假设论证法”错误,此处没有假设论证;王国维的话的意思是不能解读的诗歌很少,而不是人少。故A错误。BCD均正确。故选A。3、【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先要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再分析文章的

9、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最后通过文中不同观点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ABC均正确。D.转述错误,逻辑混乱,原文说“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故D错误。故选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斯人独憔悴迟子建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

10、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

11、怪陆离的故事。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

12、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

13、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4、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偏远的山村

14、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 B“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间故事动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 C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表明他尚且无法超越自己,更何况一般人,作者借弘一法师的例子旨在宽慰苦闷的自己。 D本文回顾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与销蚀的过程,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5、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6分)6、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6分)【解析】4

15、、本题主要考查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基本能力。C“旨在宽慰苦闷的自己”不当,弘一法师之例强调即使不能自我超越,真实展现人生也是伟大的。5、本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能力。答题时,抓住关键词或短语,分点作答。如果涉及到表现手法,需要分析手法运用的效果。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等,以“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表现“精神生活”的富足与丰盈,以“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表现体力的“渐渐衰竭”。6、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标题常见的作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等。答题时,可从内容和结构进行思考,分点作答。此外标题需要结合本义和比喻义等分析。“斯人独憔悴”中“斯人”突出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者,“憔悴”则是写出了文学创作过程充满着艰辛,标题“斯人独憔悴”直接鲜明揭示出文本主旨,使得主旨更为深刻,同时引用杜甫的诗句,使得文本更具文采,增强美感。答案:4、C5、作者以“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表现“精神生活”的富足与丰盈,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