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复习之表达技巧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18671879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42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之表达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之表达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之表达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之表达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之表达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之表达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诗歌鉴赏复习之表达技巧(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届高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考试说明考试说明 鉴赏 古代 诗歌的 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目标 1、熟悉古典诗歌的各种表达技巧 2、掌握诗歌表达技巧题型的审题方法。 3、掌握诗歌表达技巧题型的答题规范。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 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 2、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 3、表现手法(狭义: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 )、 4、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 但各类资料的分类方式与说法各有不同,容 易混淆概念,其实在积累与掌握时不必拘泥于这

2、些概念的区分,重点掌握修辞、抒情与描写等方 面的技巧。 考点分析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 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走近高考(17高考 全国卷1) 高考真题:2015全国卷1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 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姆萨尔北)。轮台 ,庭州属县,

3、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 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01、比喻 02、拟人 03、对比 04、对偶 05、夸张 06、排比 07、双关: 08、反问 09、设问 10、互文 11、反语 修辞手法 修辞 方法 表达作用 夸张 增加表达效果,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拟人 把物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 对比 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情感区分得更加 鲜明。 比喻 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生动、深刻的印 象。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可使语言简练、含 蓄。 对偶 从形式上使作品对称;

4、从内容上使作品意义集中含蓄。语言简 练,整齐 设问 用问题引入,牵动全篇,承上启下,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 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1.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 (3)终岁不闻丝竹声。 ( )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拟人 拟物、夸张 借代 比喻、夸张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主人下马客在船。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

5、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比喻、夸张 设问、借代 对偶、双关 互文 对比、借代 比喻、夸张 表达方式 抒情 描写 议论 记叙 说明 抒情 分别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借古喻今、怀古 伤今 3、用典 表现手法 描写 分别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1、虚实结合 2、细节描写 3、白描 4、视觉、触觉、听觉、嗅觉(描写角度与颜色映衬, 还要注意视听结合) 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1、衬托:正衬 (烘托、渲染) 和 反衬(以动衬静 、 以乐景衬哀情) 2、曲写(想象):

6、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 1.描写技巧概述 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 点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要求选取典型景物,讲究描写 角度,这些角度有:时间角度,如晨昏、冬夏、古今 等;空间角度,如正与侧(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远 与近、内与外、高与低等;感觉角度,如视觉与听觉 结合(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等。讲究手法,这些手法 有: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 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及 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近年高考常考的有: “情”与“景”,一般涉及两点,一是景、情写作 的先后顺序(一般

7、是先写景后抒情,有些诗则相反) ,二是以景传情的技巧(A借景抒情、情景交融,B以 乐景衬哀情)及表达效果 “动”与“静”,一般是指出何为静何为动,出动 静如何结合及表达效果 “虚”与“实”,一般是指出“实写”了什么“虚 写”了什么,虚实如何结合及表达效果 “怎样写的”?一般有三点,一是写作的角度 (层次)和顺序,二是写了什么,三是表达技巧及表 达效果。 边练边悟 1.判断下列诗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技巧。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 叶红于二月花。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东船

8、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视听结合、绘声绘色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反衬 重点描写技巧 (1)正侧结合 山亭柳赠歌者 晏殊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 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 掩罗巾。 上片既从正面描写歌者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 求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其受人追捧的 情景,充分表现了歌者的技艺高超。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 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

9、、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 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 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 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时比 正面描写更能使对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 象余地。 精要点拨 (2)动静结合 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歌中既有动态描写

10、,又有静态描写。 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 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王维山居秋暝 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 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 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 反衬出山中的宁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精要点拨 (3)细节描写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 钓小

11、儿的这个形象的? 从从外貌、动作、心理等细节外貌、动作、心理等细节方面刻画的。方面刻画的。 细节描写,是指对古诗词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 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 的描写。古诗词一般篇幅短小,不会有大量篇幅的细 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也不可忽视其中 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 物性格和心理、揭示思想情感等作用。 精要点拨 重点掌握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狭义 的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象征、衬托、 对比、联想想象、用典等

12、。下面就重点介绍几种 常考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 时认识的两兄弟。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 简要分析。 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 拟人手法”)。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 ”“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芳草和好云,说 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 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

13、自己)的热情和殷 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 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 虽然从专业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 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借景抒情,是 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 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当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时,一般不叫“借 景抒情”,而叫“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或 者干脆叫“反衬”。 精要点拨 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14、,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糗粮:干粮。政:通“正” 本诗托物言志,本诗托物言志,借写野菊表明自己孤芳自赏,借写野菊表明自己孤芳自赏, 不愿供他人观赏,不为他做人嫁衣裳的清高的不愿供他人观赏,不为他做人嫁衣裳的清高的 志趣志趣 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时,不是直 接抒情,而是将情志寄托在对某一外物 的咏叹描摹之中,从而收到情蕴物中、 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 精要点拨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问:这首诗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一、二句是实写,用巴 山夜雨衬托自己不能回家与亲

15、人相见的愁情。三、四 句是虚写,想象与亲人相聚时两人共剪窗花、深夜长 谈的欢乐场面,以想象的乐景反衬现实的悲情。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 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 回忆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虚实结合 ,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 使形象鲜明,并使诗歌容量增大。 精要点拨 4、衬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参考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 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 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 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 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