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通道监控量测方案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18662724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铁通道监控量测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地铁通道监控量测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地铁通道监控量测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地铁通道监控量测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地铁通道监控量测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铁通道监控量测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铁通道监控量测方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奥体西路地下通道监控量测方案目 录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况- 2 -3.1工程地质- 2 -3.2水文地质- 2 -四、监测目的及技术要求- 2 -4.1监测目的- 2 -4.2监测技术要求- 3 -五、监测内容- 3 -六、监测项目数量及控制标准- 6 -七、施工组织及管理- 7 -7.1人员组织- 7 -7.2组织管理- 7 -7.3监测计划- 8 -7.4监测管理- 9 -八、监测实施- 9 -8.1支护情况观察- 9 -8.2地表沉陷- 10 -8.3拱顶下沉、底板竖向位移、净空收敛- 12 -8.4地下管线位移- 14 -8.5基坑内外

2、观察- 15 -8.6桩顶位移- 16 -8.7桩体位移- 18 -8.7支撑轴力- 19 -8.7地下水位- 20 -九、监测质量、安全文明的保证措施- 21 -9.1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21 -9.2监测安全文明保证措施- 22 -十、突发情况下的监测应急措施- 22 -XX工程监控量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T 50308-2017)(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4)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 50652-2011)(5)建筑与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

3、术规范(JGJ 111-2016)(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8)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10)城市测量规范(CJJ8-99)(11)济南市轨道交通R3线一期工程地下通道相关设计图纸二、工程概况XX位于XX路和XX交叉口处,为XX线与XX线的换乘车站,R3线车站主体沿XX路南北向设置。XX路现状道路红线宽为45m,为双向6车道,经十路现状道路红线宽为84m,为双向10车道,经十路为城市主干道,交通流量大。地下通道下穿的XX路,现状道路红线宽40m,为双

4、向6车道。站位周边东北象限为XX,西北象限为XX,西南象限为转山,东南象限为XX,周边已基本实现规划。XX位于地下通道北侧,下沉广场与出入口连接,为控制性因素。下沉广场为敞口式,长宽尺寸均大于13m,面积大于169平方米。地下通道出入口位于XX路与XX路交叉口的东北侧,采用明挖法和暗挖法施工。本出入口暗挖标准段为单跨单层直墙拱顶结构,结构外皮宽7.0m,高4.6-4.75m;明挖段为单跨单层结构,结构外皮宽9.7m,高7.0m。风道结构外皮宽2.6m,高7.0m。设计范围内暗挖结构长41.25m,明挖段结构长11.01m,风道结构长21.5m,覆土3.4-6.8m。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况3

5、.1工程地质本暗挖段地质情况:底部为2石灰岩、碎石层、1粉质黏土层,上部为黄土层、2杂填土,拱顶以上覆土为4.4m6.7m。3.2水文地质根据勘察资料,本次勘察期间结构埋深范围内未揭露地下水。根据同类工程经验结合本场地条件综合分析提出抗浮水位标高:建议本车站抗浮设防水位标高按85.00m考虑。四、监测目的及技术要求4.1监测目的地下通道明挖段基坑支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内支撑体系;暗挖隧道初支结构由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和格栅钢架组成。开挖采用CD法。周边环境复杂、地质较差,隧道开挖时容易出现流泥、洞壁变形,危及施工安全。因此根据规范的有关条款及设计图纸提出的监测要求,该通道监测的目的如下:1、验

6、证支护结构设计,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实现动态设计及信息化施工。2、保证基坑支护的安全。支护结构在破坏前,往往会在基坑侧向不同部位上会出现较大的变形或变形速率明显增大。如有周密的检测控制,有利于采取应急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轻破坏的后果。总结工程经验,为完善设计提供依据。3、为了实施对施工过程的动态控制,掌握地层、地下水、围护结构与支撑体系的状态,及施工队既有建筑物的影响,必须进行现场监控量测。通过对测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及时确定相应的施工措施,确保施工工期和既有建筑的安全。土建工程竣工后,对既有建筑物检测继续进行,直至其变形稳定为止,并以此作为既有建筑物影响的评价依据。4、对暗挖

7、隧道收敛、拱顶下沉及初支格栅应力变形加以控制,保证施工期间的安全,当暗挖隧道收敛、拱顶下沉及初支格栅应力变形值接近所设保护等级要求的变形值时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变形,指导施工。5、通过对暗挖隧道地表沉降、建筑物沉降等项目的监测,对周边建筑物的安全性做出预测评估。6、施工全过程中对暗挖隧道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确保施工效果和施工安全。4.2监测技术要求该通道施工监测的技术要求如下:1、监测工作严格按照各种规范标准执行。2、测点布置力求合理,能反映出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实际变形及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程度。3、监测仪器及测试元件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测试元件要有合格证,监测仪器要定期校核、标定

8、。4、测点埋设要求位置准确,安全稳固,且有醒目的保护标志。5、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分析,并以日报、周报、月报的形式分别报送各有关单位。6、当发现监测数据异常,立即复测,并检查监测仪器、测试方法及计算过程,确认无误后,立即上报给甲方、监理及单位主管,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五、监测内容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确定的监测项目、测点布置、监测仪器、量测频率见下表:监控量测项目表。监测布置见施工图JNR3-UCD-SS-C04-JG16。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在征得业主及设计单位同意后,可适当增减。暗挖监控量测项目表监测项目监测方法及工具测点布置监测间隔时间地层及支护情况观察现场观察及地质描述每次开挖后立

9、即进行每次开挖后立即进行地表沉陷精密水准仪开挖前7天开始测量17天:2次/天715天:1次/天1530天1次/2天30天左右:1次3天拱顶下沉/底板竖向位移精密水准仪开挖初支后立即进行净空收敛收敛仪开挖初支后立即进行临近构筑物及地下管线位移精密水准仪根据现场情况布点地下水位水位计17天:1次/天715天:2次/天1530天1次/周30天左右:2次/月明挖监控量测项目表监测项目监测方法及工具测点布置监测间隔时间基坑内外观察现场观察及地质描述、裂缝观测仪全过程,1次/天。情况异常时,加密监测频率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地表桩、精密水准仪基坑周边不小于两排监测点,排距38m ,测点间距20m设监测断面,第一

10、排跑离坑边不宜大于2m。布点距离坑边由密变疏,每侧监测主断面上的监测点不少于5个。基坑深度5m1次/3天基坑深度5m10m 1次/2天基坑深度10m1次/天周边管线变形精密水准仪基坑开挖深度约12倍的距离范围内的重要管线,管线结头处应布置监测点沿管线延伸方向每5m-15m布置一个沉降测点。桩顶竖向位移经纬仪在基坑两侧围护桩项设测点,观测桩项水平位移、垂直沉降以判断围护结构的稳定性基坑长边测点间距不大于20m,每边不小于3个。基坑短边的中点阳角处部位须设测点。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管、测斜仪沿基坑四边布置该断面在基坑两侧对应的桩均设测点,监测深度应不小于围护结构深度,断面间距取为40m,与桩项位移监测

11、宜处于同一断面。支撑轴力钢构件:应力计或轴力计;混凝土构件:钢筋应力计、混凝土应变仪(1)每层支撑的测点不少于3处,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在竖向宜保持致。(2)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混凝土支撑的监测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并避开节点位置。(3)轴力较大、在支撑体系中起控制作用或基坑深度变化部位的支撑应增设测点。(4)监测点与围护结构变形监测点处于同一断面。地下水位打水位观测孔,水位管,水位管基坑南北两端各布置一个,沿基坑两侧每侧布置3个。周边建筑竖向位移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方法建筑物四角必须布点,沿建筑物外边线间距1015米、每隔23根柱基不同建筑物交界

12、处布点且每边不少于3个监测点。倾斜投点法、激光铅直仪法等1、建筑物角点,变形缝或抗震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2、监测点应沿主体项部、底部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水平位移(选)视准线法等布置在建筑物的墙角、柱基及裂缝的两端,每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处。裂缝千分尺、游标卡尺、裂缝计、超声波法等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每一条裂缝的测点至少设2组,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宜设置测点。当发现新裂缝或原有裂缝有增大趋势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表格中各监测项目监测频率仅限于正常情况,出现异常情况,监测频率应加大,直至跟踪监测。六、监测项目数量及控制标准监测点位数量及监测仪器数量序号项目监

13、测点位数量仪器名称、精度及数量仪器名称仪器精度标定值数量1地表沉降31个精密水准仪、铟钢尺1mm1套2桩顶水平位移8个全站仪、强制对中棱镜1;0.01mm1套3支撑轴力3个轴力计或应变计 1/100(FS)3套4地下管线沉降观测水准仪、铟瓦尺;1mm1套5地下水位监测2个水位管、钢尺水位计5mm1套6拱顶下沉/底板竖向位移5个断面全站仪、强制对中棱镜1;0.01mm1套7净空收敛5个断面全站仪、强制对中棱镜1;0.01mm1套监测项目控制标准见下表监测控制标准量测项目控制范围标准地表沉陷本工程30mm拱顶下沉/底板竖向位移本工程10m净空收敛本工程10m基坑周围地表沉降本工程基坑变形等级控制为

14、二级:地面最大沉降量0.20%H(H为基坑深度),且40mm。周边管线变形本工程燃气管道沉降值10mm,变化速率2mm/d,差异沉降0.3%Lg;雨污水管沉降值20mm,变化速率2mmy/d,差异沉降0.25%Lg;供水管道沉降值20mm,变化速率2mm/d,差异沉降0.25%Lg。桩顶竖向位移本工程墙顶竖向位移0.30H%(H为基坑开挖深度),且50mm。桩体水平位移本工程基坑变形等级控制为二级:围护桩(墙)最大水平位移0.30%H,且50mm。支撑轴力本工程最大支撑轴力70%f最小支撑轴力80%fy。地下水位本工程坑内水位保持在坑底0.5m以下周边建筑本工程按评估要求(局部倾斜0.2%)。预警值参考容许值的80%,具体施工时再与监理、设计院共同研究确定。七、施工组织及管理7.1人员组织针对本工程的特点,组建监测组织机构,监测组织机构见图1:监测组织机构图。工程开工后,将建立专门监测组。对方案及监测结果做出决策对监测方案进行审核,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制订监测方案,负责数据处理布置、监测测点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