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历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上传人:缱*** 文档编号:118662098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历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历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历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历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历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历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普通地质学(A)试适用专业: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1、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历史比较法(2)克拉克值(3)冲击物的二元结构(4)冰蚀谷(5)潮坪(6)滑坡2-8为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70分)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其依据;3、举例说明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4、岩溶作用发育条件及主要岩溶地形;5、风成沙的特点;6、河流地质作用的一般趋势;7、火山喷发类型及其特征;8、基岩海岸的海蚀地貌类型及其形成过程;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普通地质学(A)试适用专业:地球化学、矿物学、岩

2、石学、矿床学1、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波切台潮坪冲击物的二元结构地层层序律风化作用滑坡侵蚀基准面软流圈岩浆浊流2、论“历史比较法”。(10分)3、地壳上升对河流、地下水地质作用的影响。(10分)4、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演化过程。(10分)5、河流的侧蚀作用及其演化趋势。(10分)6、河流地质作用的一般趋势。(20分)7、浅海区化学及生物沉积作用方式及主要沉积物类型和特点(20分)8、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20分)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普通地质学(A)试适用专业: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1、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变质作用波切台泥石流侵蚀基准面地震震级与烈度

3、浊流2-7为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120分)2、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演化过程;3、河流地质作用的一般趋势;4、举例说明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5、试述大陆漂移说的主要类型;6、试述河谷、冰蚀谷的主要区别;7、试述岩石地层单位;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普通地质学(A)试适用专业: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海啸 2、胶结作用3、层理4、化石5、平行不整合6、泥石流二七为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120分)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其依据;三、河流地质作用的一般趋势;四、试述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五、滨海区的沉积作用类型及特点;六、试述岩石地层单位

4、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七、断层的组合类型并用图示意;200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普通地质学(A)试适用专业: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1、术语解释(共40分)解理风化壳三角洲深切河曲石笋岩床变质作用地震震级和烈度2、试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其主要特征;(30分)3、河流侧蚀作用过程及其产物;(30分)4、试述河谷、冰蚀谷和风蚀谷的成因及差异;(30)5、试述断裂构造类型及主要特征;(20分)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普通地质学(A)试适用专业: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一、地质术语解释(共50分,任选5题回答,每题10分)“将今论古”原理;矿物;风化壳;风棱石层

5、理;岩浆;地震震级;地震烈度;节理;解理;二、填空(40分,没空1分)1、海(洋)底地形单元主要分为 、 、 三部分;2、相对地质年代确定的三个基本原理是 、 、 ;3、从老至新,中生代由 、 、 、纪组成,其相应代号为 、 、 。4、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主要有 、 、 等;5、从底到顶,三角洲沉积物由 、 、 三层组成;6、沉积物通过 、 、 、三种沉岩方式变成沉积岩;7、浅成侵入岩体常见有 、 、 等;8、板块边界类型可分为 、 和 三种;9、岩浆按酸度可分为 、 、 和 四种类型;10、产状三要素是指 、 和 ;11、断层的基本类型有 、 和 三种;12、 、 、 是典型的区域变质岩石三、

6、简述题(共60分)1、试述冲积物和冰碛物的差异(20分);2、试述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和各带分布的岩溶地貌(20分);3、试述河流方向侧蚀作用过程及其地形产物(20分);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普通地质学(A)试适用专业: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一、简答题(每题12分)1、地球科学(地质学)的主要研究目的;2、风的地质作用发育的地理位置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3、海底地形单元的划分和海洋环境分区;4、河流侧方侵蚀作用的过程及其侵蚀地形;5、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其作用方式;6、地下水的运动特征和岩溶地形分布特征;7、冰期、间冰期的含义和地史时期发育的主要冰期年代;8、浅海区的主要化学

7、沉积;二、论述题(910,每题27)9、阐述地球的圈层系统及其与内外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10、阐述板块运动与岩浆运动作用、变质作用、造山作用和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岩石学适用专业: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一、简答题(每题15分)1、简述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的异同点;2、说明沉积岩中的成岩作用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特点3、说明石英砂岩的一般特征及成因;4、以SiO2含量为例,说明岩浆岩化学成分对矿物组合的影响;5、说明岩浆粘度及其对岩浆的结构、构造的影响;6、岩石为灰白,斑晶由斜长石组成(含量10%),基质为大小23mm的斜长石(38%),碱性长石(20%

8、)和黑云母(12%)组成。请给出该岩石的完整定名,并陈述理由;7、简述岩浆岩多样性的原因;8、试述榴辉岩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特征和形成条件;9、试述绿片岩相特征;10、试述糜棱结构和碎裂结构;普通地质学整理1.地球内部密度向下渐增,但是不均匀增加。在400km、600km、2900km和400km处有明显增加,2900km处变化最大,地心为13g/cm3。 重力,在2900km深度以内,重力大致随深度增加,但有波动。2900km深度到地心,重力逐渐变小,地心重力为0. 压力,从地表至地心逐渐增加,10km为3000atm,35km为10000atm,2900km为150万atm,地心为370万

9、atm。2. 内部圈层划分:地壳与地幔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为古登堡面。3. 陆地地形 山地(低山,中山,高山);沿两大地带分布,一为环太平洋两岸地带,二为从阿尔卑斯山到喜马拉雅山再到南亚地带。 丘陵(一般仅数十米,最高200m),属重峦叠嶂低矮地形,如东南丘陵,川中丘陵。 平原 海拔较低的宽广平坦地区,海拔多在0500m,海拔0200m叫低平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200500m叫高平原(如成都平原)。 高原 海拔500m以上,顶面平缓,起伏较小,面积比较辽阔的平地。 盆地 周围山岭环绕,中部地势较平似盆状的地形。 洼地 陆地上有些地区很低,高程在海平面以下。4. 摩氏硬度计滑石石膏方解石

10、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 10.金钢石 P34表5. 表3-7 表3-8 表3-9 喷出岩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 按SiO2含量划分岩浆岩【大于65%(花岗岩)、52%65%(正长,闪长,安山)、45%52%(辉长岩,玄武岩)、小于45%(橄榄岩,辉长岩)】 变质岩特征构造: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6. 地层表:(P50)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 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7. 褶皱 概念:岩层受力变形产生一系列连续的弯曲 岩层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是岩层塑性变形表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是较新岩层,两侧部分岩层依次对称变老

11、。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心部分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对称变新。 褶皱要素 核:褶皱的中心部分。 翼: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层。 枢纽:褶皱弯 曲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细分(P63,64图): 按轴面产状直立褶皱(A)倾斜褶皱(B)倒转褶皱(C)平卧褶皱(D) 按枢纽产状水平褶皱(AB) 倾伏褶皱(CD)8. 断层 概念:岩层或岩体受力破裂后,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这种断裂叫断层。 要素:断层面、断盘、断距。 正断层:沿断层面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逆断层:沿断层面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平移断层:沿断层面走向,两盘相对错动 断层组合类型(P67 5-23):阶状断层两

12、条或两条以上倾向相同走向平行正断层组合而成,上盘依次下降,呈阶状。 地堑由两条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一个中间断块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的构造。 地垒:有两条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的一个中间断块上升,两边断块相对下降的构造。 叠瓦构造:数条逆断层平行排列,构成倾向一致的逆断层组合。9. 地层间接触关系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即两套地层之间有地层缺失。 不整合面: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接触面叫不整合面,通常保留着古风化壳或大陆沉积物或在不整合面上有粗粒的,由上覆地层碎屑物组成的底砾岩。 不整合分类: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

13、下两套地层产状是彼此平行的,也叫假整合。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是斜交的。 不整合共同特点:有明显侵蚀面存在,侵蚀面往往有底砾岩、古风化壳等有明显岩层缺失现象不整合面上下岩性、古生物等有显著差异。10. 地震 概念:地球内部缓慢累积得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快速震动的现象. 震源体:地球内部累积存储地震能量和地应力的部位,或岩石发生破裂及强烈塑性变形的区域。 震源: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极震区: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距: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源的距离 微观震中:地震发生后,通过仪器测出的地震震中位置。 宏观震中:震后通过地震调查灾评确定的地表破坏程度最高的地域。 震域:地面上地震所波及的区域。 地震波:地震所产生的颤动是以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