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遗传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18653980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297.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遗传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大学遗传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大学遗传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大学遗传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大学遗传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遗传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遗传学复习资料(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2.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3.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 DNA合成后期(G2期);.有丝

2、分裂期(M期)。.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约为110mm。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构成,起保护作用。细胞壁内为细胞膜。内为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构成的细胞质。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其DNA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外膜包裹。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

3、种膜包被的细胞器。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染色体:是指染色质丝通过多级螺旋化后卷缩而成的一定形态结构。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染色体:指任何一种基因或遗传信息的特定线性序列的连锁结构。).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二价

4、体中的同一各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间期同一染色体复制所得。.非姐妹染色单体:单体二价体的不同染色体之间的染色单体互称非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同源染色体这些间期各自复制所得。.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成为同源染色体。10.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12. 染色体组:指包含有一套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最小限度的基因群的一组染色体。13. 着丝点: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点,着丝点在染色

5、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14. 染色粒: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前期的染色体,由DNA丝局部螺旋化而产生颗粒状结构。15. 染纽:指某些生物中(玉米、紫苜蓿),位于染色体的末端或中间的特别大的染色粒。16. 新着丝粒:是一种次级着丝粒,它是细胞分裂时除了正常的着丝粒外,在染色体上出现的具有类似着丝粒功能的其它区域,新着丝粒出现时,纺锤丝不与原正常的着丝粒结合,而与新着丝粒区结合,产生提前定向和偏向分离。17. 全身性着丝粒:指沿染色体的每一点都表现有着丝粒的活性。18. 中板集合:染色体移向位于纺锤体两极之间的赤道板,染色体各自到达赤道板上的一个平衡的位置上。19. 着丝粒定向:通过纺锤丝的牵

6、引,使得两条染色单体着丝粒的驱动部位朝着相反两极。从而使染色体由原先在细胞内的随机状态转变为在赤道板上的稳定的平衡状态。20. 常染色质:是构成染色体DNA的主体,染色较浅,而着色均匀。在细胞分裂间期,常染色质呈高度分散状态,伸展而折叠疏松。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的S期的早期和含单一或部分重复序列的DNA。在细胞分裂中期,常染色质螺旋化程度极高,染色较深。21. 异染色质:根据其性质又可进一步分为组成性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两种类型。22. 组成性异染色质:就是通常所指的异染色质,它是一种永久性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大小都较恒定,在间期时,仍保持螺旋化状态,染色很深,因而在光学显微镜下

7、可以鉴别。23. 兼性异染色质:它起源于常染色质,具有常染色质的全部特点和功能,其复制时间、染色特征与常染色质相同。但在特殊情况下,在个体发育的特定阶段,它可以转变成异染色质。24. 无丝分裂:也称直接分裂,只是细胞核拉长,缢裂成两部分,接着细胞质也分裂,从而成为两个细胞,整个分裂过程看不到纺锤丝的出现。在细胞分裂的整个过程中,不象有丝分裂那样经过染色体有规律和准确的分裂。25. 有丝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核分裂和质分裂。即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分裂过程包括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在分裂过程中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有纺锤丝的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8、26. 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它含两次分裂,第一次是减数的,第二次是等数的。27. 核内有丝分裂:细胞进行DNA复制,但没有核分裂或胞质的分裂过程。28. 多线染色体:是DNA连续多次复制,形成的许多染色体纤维丝不分开,而彼此并排相连形成的一种巨大的染色体。29. 二价体:是指减数分裂前期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30. 双价体: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各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原来是2n条染色体,经配对后可形成n组染色体,每一组含有两条同源染色体,这种配对的染色体叫双价体。31. 交换:在减数分裂

9、前期I 的偶线期各对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合现象。到粗线期形成二价体,进入双线期可在二价体之间的某些区段出现交叉,这些交叉现象标志着对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体单体的对应区段间发生了交换。32. 二分体:是指减数分裂末期所形成的两个子细胞。33. 四价体:是指同源四倍体在减数分裂时所联会的四条同源染色体。34. 四合体:是指减数分裂前期所联会的二价体中所包括的四条染色单体。35. 四分体:是指减数分裂末期所形成的四个子细胞。36. 双受精:授粉后,一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同时另一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这

10、一过程就称为双受精。 37. 胚:由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成的新一代植物体的雏型(即原始体),是种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 38. 不定胚:直接由珠心或珠被的二倍体细胞发育为胚,完全不经过配子阶段。39. 花粉直感:如果在3X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又称胚乳直感。40. 胚乳直感:植物经过了双受精,胚乳细胞是3n,其中2n来自极核,n来自精核,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41. 果实直感:植物的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42.

11、B染色体(超数染色体,副染色体):(1)有些生物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2)较正常染色体小,多由异染色质组成,不载有通常说的基因。1.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2.相对性状: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3.单位性状:个体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之后的性状。 4.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它的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对于各个所具有相对性状的差异,可以明确的分组,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例。5.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只能用一定的度量单位进行测量,采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它一般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一般是不遗传的。6.杂交:指通

12、过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7.异交: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间随机相互交配。 8.近交:亲缘关系相近个体间杂交,亦称近亲交配。 9.自交:指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10. 测交:是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以验证被测个体的基因型。11. 回交:是指将杂种后代与亲本之一的再次交配。12. 显性:F1表现出来的性状。13. 不完全显性:F1表现的性状为双亲的中间型。14. 假显性:如果缺失的区段较小,不严重损害个体的生活力时,则存活下来的含缺失染色体的个体,不免表现各种形式的遗传上的反常。当含缺失显性基因染色体的杂合个体表现其缺失染色体相对的隐性性状。15. 共显性

13、: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而不是表现单一的中间型。16. 超显性:杂合体的性状表现超过纯合显性的现象称为超显性。 17. 相引组: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18. 相斥组: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与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19. 显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能在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20. 隐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不能在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21.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22. 表现型:植株所表现出的单位性状,是可以观测的。如红花,白花。23. 基因型:个体

14、的基因组合即遗传组成,如花色基因型 CC、Cc、cc。24. 纯合基因型:成对的基因型相同,如CC、cc。或称纯合体,纯质结合。25. 杂合基因型:成对的基因不同,如Cc。或称杂合体,为杂质结合。 26.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对等位点上的成对基因。27. 复等位基因:指一个群体中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能存在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等位基因的总称。28. 主基因:是指控制质量性状、对表现型影响较大的基因;29. 微效基因:是指控制数量性状、每个基因对表现型影响较小的基因。30. 修饰基因:是指能够增强或削弱主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但每个基因对表现型影响微小的基因。31. 一因多效:指一个基因控制多

15、种不同性状表现的现象。32. 多因一效:指多个基因控制一种性状表现的现象。33. 基因互作: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34. 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7的比例。 35. 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6:1的比例。 36. 重叠作用: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能产生相同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 37. 显性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2:3:1。 38. 隐性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在两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