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

上传人:溪*** 文档编号:118653766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望岳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齐读。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三)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

2、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

3、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 面。“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

4、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八)练习1、望

5、岳的颈联是: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篇二:望岳一、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

6、,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二、读读讲讲问问。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

7、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

8、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三、总结。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篇三:春望教学目标:1. 了解春望这

9、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2. 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3.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一、 导入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二、 作者及写作背景。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

10、757)三月。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抵 搔 浑 溅 簪师补充律诗的押韵问题。四、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师提示: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五、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六、理解诗意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吗?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1. 学生小组交流。2. 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国 破 感时 恨别 抵 搔3.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七、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如:国破 山河 城春 草木 花鸟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如:恨 感 搔更短

11、不胜簪 家书3. 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如:感时恨别 忧国思家八、赏析诗歌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首联 对比反衬 寓情于景 颔联 触景生情 承上启下颈联 思家迫切 引起共鸣 尾联 细节描写 忧思之深九、探究质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十、拓展比较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

12、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篇四:春望【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

13、情。2、品味诗歌的美点。【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

14、种风格:杜甫春望。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二)创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三)正音(课件显示)溅(jin)搔(so)浑(hn)胜(shng)簪(zn)(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六)课文分析(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篇五:石壕吏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