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调研报告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46594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遥古城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平遥古城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平遥古城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平遥古城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平遥古城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遥古城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遥古城调研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遥古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考察报告专业名称:环境艺术设计考察地点:山西 平遥你好,平遥五月十日晚上,我们坐上了从郑州开往山西太原的火车,对于许多同学来说这是一种很新鲜的体验,所以大家都很兴奋。即使火车晚点,车厢窗户坏掉,没有热水大家依然享受着旅途的快乐次日上午十点,经过了将近13个小时的旅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太原火车站,离平遥又近了一步。坐上前往平遥的大巴已经是十一日的十点半了,由于晚上几乎没睡,一上大巴许多同学就睡着了,毕竟大巴的座椅比火车舒服得多。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太原街道,终于切切实实的感觉到,我们的旅程,就此开始初遇平遥经过两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平遥古城。大巴停在了古城城

2、墙外,临行前就查过资料,说是平遥有三宝:古城墙,双林寺和镇国寺,这刚一到平遥就能得见平遥三宝之一的城墙,大家都很兴奋。据说平遥城墙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西周宣王姬静派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时驻兵于此并修筑夯土城墙,周长九里十八步 ,城墙墙体用素土夯筑,夯土墙基用自然土夯填。四方开门,南门曰焚口,北门曰洗戎。东门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顺,西门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敌。 元朝至正九年(1349)时 ,今城内沙巷街以西尚属城外,那里桑园成林,百鸟争鸣。北城墙在今窑场街一带,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灾 ,冲垮西城墙,留滞了红色泥砂,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重筑,由原周长“九里

3、十八步”扩为“ 十二里八分四厘” 现存古城墙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城墙周长6162.68米,东城墙长1478.48米,南城墙长1713.80米,西城墙长1494.35米,北城墙长1476.05米,城墙高10米,垛堞高2米,底宽8 米-12米,顶宽3米-6米。墙身素土夯实,夯土层中有直径6 厘米-7厘米的木栓,由地面以上起,每二米为一层,木栓平面分布的间距为2米-3米。夯土内的夯窝直径为15 厘米,深2厘米-3厘米,夯层12厘米-15厘米。墙体收分15-20。外以特制的青砖(34厘米17厘米7.7厘米)包砌做挡土墙。挡土墙厚度由底至顶分别为87厘米、70厘米、53厘米 ,各层高度约占墙

4、体总高度的三分之一 ,墙体收分为9 。墙身的断面形成一个梯形。 城墙顶以青砖海墁,外檐墙头砖砌垛口3000,垛高2米,厚53厘米,每垛长1.39米,上施檐砖3层,中有高25厘米、宽17.7厘米的了望孔。垛堞间留有垛口,宽 53 厘米,好供射击。每段垛口墙下,辟一与垛口同样大的矩形铳眼,用以容纳炮身,跪姿发射。 城墙马面顶筑堞楼72座,堞楼深宽各3米,高近7米,是为士兵提供登高眺望、躲避风雨、贮藏兵器的军事建筑设施。“ 马面 ”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称“马面”。“马面”之设,既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卫战中得以消除战场的死角: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相邻的马

5、面上的守军可组织成交叉射击网,让来犯者左右受敌而一败涂地。平遥城墙每隔60米-100米即有马面一个,马面上筑有了望敌情的堞楼,称“敌楼”。据旧志称,明代初年重修平遥城墙时,仅建“敌台窝铺四十座,隆庆三年(1569)增至94座,万历三年(1575),在全城以砖石包城的同时,重修成砖木结构的敌楼72座,后经历代修葺,遗存至今 。”敌楼平面呈方形,占地10.24平方米,双层,四壁砖砌,硬山顶,筒板瓦覆盖(太和门瓮城左右的两敌楼顶有脊饰),底层面向城内的一面辟拱券门,楼内设木楼梯,上层置楼板,楼上四面各开拱券窗两孔。仰望那一座座敌楼,如同林立的岗哨,莫不令人敬畏。楼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数的敌楼

6、,尚且正对着城内的某条街巷,从中进行监控。可见不论在平时和战时,敌楼又具有治安防范的功能。穿过高大的城墙,我们才真正进入到平遥古城,满眼的明清建筑,古朴而壮观。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这里不但分布着许多景点,还有商业街,民居和客栈。整个古城呈龟状,又有“龟城”之称,古城严格遵循“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对应”、“上下有序”的礼制程式,形成左城隍

7、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的相互对称的建筑布局。这种礼制程式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思想。其具体的建筑布局中有道观和寺院;同时把庙和县衙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终于到了住宿的地方,名字很个性:举人客栈。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可以看出翻修的痕迹,一进屋内除了一个大炕其余的就全是现代化的东西了,电视机,空调,浴霸该有的一样也不少,话说这里的住宿条件还是蛮好的,可以睡个好觉,这样才能好好的逛逛这个古城。平遥游接下来的行程就是去各个景点参观,我们卖的是通票,可以在古城内使用三天,这几天就是几个人一起在古城内东走西逛的,见景点就进,当然有些是走马

8、观花,有些则是深度了解,比如日升昌票号,平遥县衙,城隍庙等等,都是非常值得花时间游览的。在这之前当然要研究地图,确定路线,确保不走冤枉路。这就不得不说一说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了,平遥古城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9、东大街,东起下东门(亲翰门)、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西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北大街,北起北门(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中部。知道了平遥古城大概的城市布局,就要开始了解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山西晋中地区历史上以物阜天成、人杰地灵而著称,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华夏的晋商令国人瞩目,以平遥、太谷、祁县为代表的商贸金融前驱,举商贸大业,夺金融之声,票号汇天下,称雄数百年,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在中国商界称雄达500年之久,而“日升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道光四年(

10、公元1824年) ,就在平遥西大街 ,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 “日升昌”票号三年之后,在山东 、河南、 辽宁、江苏等省先后设立分支机构 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 新加坡 、俄罗斯等国家 。在“ 日升昌 ”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当时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就有日升昌的生意所在;其实单就“日升昌”的名字来讲也蕴含着大富大贵,汇通天下的美好理想,因为古代的字是竖着排版,而繁体的“升”字上面还有个日子头,这

11、样将日字和日字头组合,将昌字拆分,从上向下可念作日升昌或日日升升日日,而从下向上念依旧可以念做日升昌和日日升、升日日,取其“如日初升,繁荣昌盛”之意,古人的智慧真是让人为之叹服,而雷履泰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创始人,日昇昌则成为中国民族银行的开山鼻祖。平遥古城内的住房严格按照当时北方四合院的建造格局,轴线明确,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外雄内秀,沿中轴线,有几套院组成,中间多用短墙、垂花门楼分割,形成二进或三进的“日”“目”字形基本布局形式。传统民居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多为四合院,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配上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还有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

12、如生,达到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身处深巷高墙下的传统民居,能让人远离大都市的喧嚣声,享受窑洞里冬暖夏凉之美感,在悠闲的生活情趣中,想象宅院主人昔日的豪情富庶,感受古城悠久深邃的文化底蕴。一进入平遥古城满眼都是灰色,灰墙灰瓦,透漏出北方特有的敦厚与质朴,这里的建筑与江南的大不相同,最为明显的就是屋顶。虽然都是尖顶的建筑,屋檐处还是不尽相同,南方建筑的屋檐上翘,显得俏丽、活泼;而北方的屋檐坡度没有那么大,屋檐是直直的延伸,没有上翘的那种弧度,显得端庄稳重。这就好比女子,南方的屋檐是俏丽的小家碧玉而北方的则是温婉的大家闺秀,都各有其动人之处。作为一县之首的县衙老爷的府邸,平遥县衙也是必去的景

13、点,知县一般由七品官员担任,而平遥县的知县则是六品官员担任,可见当时的中央政府对平遥这个经济重镇的重视程度。平遥坐落于古城中心,以南大街为中轴与城隍庙对称,符合了古代封建礼制程式。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成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县衙遵循封建礼制,左文右武,前朝后寝,中轴线上有六进院落,由外至内依次为:大门、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和大仙楼。大堂又叫“亲民堂”,内宅又叫“勤慎堂”;东侧线上由北至南有花厅、常平仓(钱粮仓)、赞侯庙、土地祠;西侧线由北至南有:牢

14、狱、公廨房(遗址)、十王庙、洪善驿、督捕厅。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从建筑布局还是职能设置,都堪称皇宫缩影。城有城门,宫有宫门,家有家门,庙有庙门,县衙作为一级行政机构,在封建社会实际上同时也是司法机构,如此重权在握之地,门是必不可少的,县衙又叫衙门,可见“门”对县衙的重要性,正因为它如此重要,所以衙门难进,俗话说“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由此可见,要进衙门,得有经济做保障。沧桑平遥原本想将这个段落的小标题写为“风情平遥”,考虑再三还是改为“沧桑”比较好。平遥就像一个久经世事的老人沉睡在历史中,而风情之类的词语还是比较适合丽江。听说过一种说法,说

15、是有两种人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喜欢平遥,一种是摄影师,一种是老外。前者在取景框中找到了庄严的对称和鲜活的冲突;后者找到了他们心目中的老中国。在这里没有水泥森林一样的高楼大厦,没有飞驰而过拖着肮脏尾气的汽车,没有巨大高悬的广告牌,没有铺天盖地的霓虹闪烁。有的只是古朴的中式建筑,窄窄而又弯弯曲曲的街道,慢节奏生活的居民,不经意抬头看见的城楼,或者某个店铺前悬挂的老号牌匾。在这座城里,没有一栋现代化的建筑,全部是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平房,立柱横梁,画栋雕栏,飞檐斗拱,石礅木扉,处处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而在城区的结构布局上,整座城的街市、商铺、县衙、文庙、民居、学堂、钟楼、佛寺,应有尽有,前铺后坊,左

16、阁右藏,廊厅厢堂,一切建筑都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城风貌,活脱脱一个中国传统建筑的教学版本。当然,我们此行的重点是放在民居测绘上,所以在游览景点的过称中会比较注意当地民居的一些特色。平遥民居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房子半边盖”,走进平遥古城内任何一座院落第一眼就能从屋脊上看见层层递高的结构,按居住和使用者尊卑的顺序“步步高升”,由于干旱缺水,大部分的屋脊采用单坡式,倾向自家院落,取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至于彩色的琉璃瓦、吻兽、脊刹、井瓦、亭式狮式烟囱则都是屋顶上的艺术了。格局多半为二进三进的四合院,木法凸显在窗花、影壁、垂花门、廊柱、家具的雕刻。平遥古城内的建筑以建于清朝的砖墙瓦顶的四合院为主,只有极少而珍贵的元代旧居。其建筑既符合北方汉民族地区传统的建筑模式,又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