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复习题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44671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宋词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唐诗宋词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唐诗宋词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唐诗宋词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唐诗宋词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复习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先秦时期1、 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二、解释:1、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

2、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2、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

3、类的。4、诗经共有齐、魏、唐、秦、等十五“国风”,共160篇。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6、诗经中的“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7、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以彼物比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8、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楚辞。三、分析题1、试析诗经中爱情诗郑风溱洧这是描写郑国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水、洧水两旁游春的诗。这首诗就是描写郑国这一节日的盛况,传神地再现了一群青年男女趁此机会相聚相乐,互表衷情的热闹场面。 这首诗有叙事,

4、有对话,语言生动,表达感情真挚朴实,显然是通过切身的感受才写出来的,诗人可能就是秉蕳赠花的少女或少男之一。诗中渗透着浓厚的抒情意味,正如方玉润所说:“每值风日融和,良辰美景,竞相出游,以至兰勺互赠,播为美谈,男女戏谑,恬不知羞。”所谓“恬不知羞”,实际是青年们天然纯朴的感情流露。方氏又以此诗“开后世冶游艳诗之祖”,殊不知发轫之清新与末流之华靡,虽渊源有自,终不可同日而语也。郑风将仲子的内容 : 这是女子赠给所爱男子的情诗。封建社会中,婚姻不能自主,给青年男女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首诗中的姑娘虽然热烈地爱着一个青年,但在父母、兄长、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却又不敢和他在家中相会。这首诗把少女的矛盾心

5、情,写得非常生动,少女的一往情深和未经世事、天真纯朴,也由此而得到鲜明的体现。从她幽怨的倾诉中,可以看到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精神摧残。全诗三章,句式全同,但一章一韵,一章写一个方面,往复回环,情韵相生,读之扣人心弦,是诗经中描写爱情的杰作。2、简述“楚辞”的特点。“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 背诵默写

6、: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陶潜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填空1、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称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也称东汉“古诗”实“”(五言之冠冕

7、)。2、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文姬,“三曹”是指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3、曹植的创作以220年(建安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报负,代表作有白马篇。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野田黄雀行,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赠白马王彪。4、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谥号为靖节先生。5、魏晋风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内涵(1)魏晋时期形成的人物审美范畴,是那时人们追求的具有

8、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2)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现,也是那个乱世之下痛苦内心的折射。(3)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表现形式(4)谈玄之风、品题之风;(5)任诞之风,包括服药、饮酒、裸裎、隐逸、率真任性等特出言行风尚。6、南朝民歌喜用双关语,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同音异字的,如“莲”双关“怜”、“丝”双关“思”;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7、“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出自江淹 的 别赋 。8、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代表前者的是干宝的搜神记。代表后者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9、世说新语共分36

9、门,其内容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轶闻逸事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为世说新语作注的是梁代刘孝标。10、出自雪夜访戴的成语有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三、选择题1、宫体诗是( A )出现的。A.梁陈之际 B.建安时期 C.正始时期 D.西晋初年2、.“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在轶事小说-B-中有大量记载。A.语林 B.世说新语 C.拾遗记 D.传奇3、“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用了三种修辞手法-C-。A比喻、谐音、重叠 B比喻、谐音、拟人 C比喻、谐音、顶真 D比喻、谐音、象征四、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

10、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2、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语言精炼,韵味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3、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

11、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五、论述题1、试论述世说新语表现的文学成就。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记事与记言相结合。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2、陶渊明崇尚自然的含义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归去来兮辞说:“质性自然”, “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人既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就应避免世俗的牵扰

12、。隐居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返回自然集中地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在他看来世俗的名禄好像罗网和樊笼,束缚人的天性;只有回到自发的状态与自然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自由。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亦莫不顺乎自然。人当然也要顺应自然之理,生,受气于大块;死,托体于山阿。这就是诗人在看到南山归鸟的一瞬间忽然悟出的道理。返回自然的思想,包涵着对于世俗社会和名教礼法的厌恶与鄙弃。陶渊明返回自然的思想和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开辟了新的蹊径。在道德修养方面,陶渊明提出“抱朴含真”作为奉行的原则。“朴”, 指未曾沾染礼法和智巧的淳朴、素朴的人性。“真”与世俗礼法相对立,指的就是人类自然的本

13、性。“抱朴含真”就是保持这种本性,使它免受礼教的约束或名利的萦扰。在陶渊明看来,一个人只要善于养真,保持真想,就能独立于污浊的社会之外了。“抱朴含真”又体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他认为上古生民是最真朴、最淳厚的,名教兴起之后,人才渐渐失去了真性,他的理想是摆脱礼教加在人身上的种种巧饰、虚伪和名利的欲望,恢复类似上古时代人类的自然本性。如果人人都能如此,那么社会的污浊丑恶就可以随之消除;一个淳朴的“傲然自足”的社会就可以建立起来。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又表现为对于自然化迁的委顺。陶渊明认为“化”是规律,宇宙间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他的态度便是“纵浪大化”,以一种恬淡的心情顺应自然

14、的规律。“形”羡慕天地山川之不化,痛感人生之无常,主张以饮酒来愉悦短暂的人生,这代表了魏晋时期相当普遍的一种颓废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针对“形”的苦恼,“影”主张立善求名以期精神之不朽。“神”用自然化迁的道理破除“形”企求腾化长生的迷惑,并认为,在一个善恶不辨、是非不分的社会里,立善求名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陶用自然作标准去衡量现实,发现了现实的丑恶和虚伪,主张返回自然的人性,返回原始社会的自然与淳朴。他以自然作旗帜,和虚伪的名教、黑暗的政治以及竞逐名利的世俗社会相对抗。陶渊明的思想、生活和诗歌最终都达到了自然的境地。隋唐五代时期背诵默写篇目: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

15、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春江花月夜(第一、二部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