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试题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44528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经济学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经济学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经济学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经济学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经济学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经济学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经济学试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人力资本理论)A计量经济学B人力资本理论C劳动价值理论D教育资本2教育经济学在中国开始逐步涉及与展开的时间是(C)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3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投资的性质是由于教育劳动具有 (B)A生产力B劳务性或服务性C使用价值D消费性4最早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是, ( C)A贝克尔人力资本B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C沃尔什人力的资本观 D欠雷投资决定的正规标准5教育社会需求与教育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B)A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

2、育需求的无限B社会与个人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目的不同C教育供求间存在矛盾D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6第一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是(D )A20世纪70年代,托夫勒第三次浪潮B1982,奈斯比特大趋势C1986,福莱斯高技术社会D1996,“经合组织”年度报告7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和纽带是(B)A科学技术市场B人才和劳动力市场C物质形态商品市场D服务市场8从根本上讲,教育结构主要受(D)A社会生产关系制约B政治制度制约C生产力水平制约D社会经济结构制约9教育投资只有通过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再生产出来的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才能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说明教育投资具有(C)A周期性长特

3、点B弹性大特点C间接性特点D长效性特点10.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物质前提和客观依据是(A)A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B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C科学技术水平 D社会人口11.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中居中心地位的是(C)A个人 B群众C国家或政府D企事业单位12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是(B)A教育投资B教育成本C教育收益D教育分配13.分析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有多种计量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匡算法和(B)A“成本一效益”计算方法B实算法C费希洛计算法D舒尔茨计算法14.最理想的学校规模类型是(B)A规模过大稳定型B规模适度稳定性C规模适度成长型D规模过小成长型15.社会平均劳动简化比计算公式是(D)A平均

4、劳动简化=某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某准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B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C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D平均劳动简化=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简化比各类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百分比(按教育程度)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6.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力在生产与教育训练的关系角度,从开发智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角度,以及教育内部经济效益发展规律,阐明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17.教育的社会需求教育的社会需求:在一

5、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由支付能力的需要。18.教育结构教育结构: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各种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即教育纵向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连接;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连接。19.教育成本20.教育个人收益、教育个人收益:指个人接受某级某类教育,终生所能获得的经济收入扣除所支付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后的净收益。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1.简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22.市场经济体制对非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是什么?23.反映教育事业发展规模

6、与速度的主要指标有哪些?24.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的优点是什么?25.分析解决我国教师工资问题的思路。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小题10分,第27小题15分,共25分)26.论述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观点(论述两位代表人物即可)。27.结合现代社会实践,论述如何改进和完善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此题考核的是教育经济学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其直接理论来源是“人力资本理论”。2C【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经济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与产生起步比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中国教育经济学会成立的时间是1984年10月。答案是C。3B【解析

7、】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劳动的性质。从教育劳动具有劳务性或服务性这一特别使用价值角度,可以说教育劳动具有生产性因素,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投资的性质。4C【解析】沃尔什于1935年写了人力的资本观,被西方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第一篇论文,最早提出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人力资本投资是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正确答案是C。关于“人力资本”这一知识点历年来必考,是考查重点。5B【解析】选项A具有迷惑性,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从而产生供求矛盾。教育社会需求与教育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则是由于社会与个人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目的不同,正确答案是B。6D【解析】“经合组织”

8、不仅是国际权威机构,而且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计量指标体系,因此作为“知识经济”概念确定的标志。选项A提出“后工业经济”,选项B提出“信息经济”,选项C提出“高技术经济”。7B【解析】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人才和劳动力既是教育培养的对象,又是产业部门和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成为链接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答案A、C、D阐述的都是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但是不是纽带。8D【解析】教育结构受制于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诸如A、B、C选项的内容。但从根本上讲,教育解雇主要受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经济结构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内部发展变化的趋势,制约着教育结构内部调整改革的方向。9C【解析】教育投资不

9、能直接同物质生产资料结合,说明的是其间接性特点。正确答案是C。教育投资特点这一知识点,2007年真题考查过“长效性特点”,2008年真题考查过“周期性长的特点”,是考查热点。10. A【解析】一个国家教育投资比例的大小,首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程度与速度,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这是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物质前提和客观依据。因此,正确答案是A。Il. C【解析】根据义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义务教育投资主体国家化,国家或政府成为最主要的投资者,居主体地位。12.B【解析】要分析各种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并进行量化处理,首先必须考察教育成本,只有当效益大于成本时,才能体现出教育对国

10、民经济的贡献。所以,正确答案是B。13.B【解析】实算法要求把一切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扣除掉,对学校固定资产,按不同种类分别给予折旧。这种方法相对比较实际也比较科学,正确答案是B。选项A用来研究分析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14.B【解析】规模效益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资源内部分配是否合理,规模适度稳定型,不需要再做调整,属于教育规模的理想状态。15. D【解析】四个选项中,公式正确的是C和D。选项C是劳动简化比的公式,选项D才是社会平均劳动简化比的计算公式。二、名词解释题16.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2004、2006

11、年皆考查过,有隔年考查的趋势,是重点题)17.教育的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18教育结构是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各种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19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20.教育个人收益或称教育私人收益,指个人接受某级某类教育,终生

12、所能获得的经济收入扣除所支付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后的净收益。三、简答题21.简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答: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表现:(1)教育对人具有全面的影响作用。教育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经济增强发生作用。(2)教育通过培养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人才,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人才,对社会生产力增强发生作用。(3)教育通过陶冶劳动者的思想和道德,提高劳动者的精神文明程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22.市场经济体制对非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是什么?答:市场经济体制对非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通过劳

13、动力市场价格信号,调节教育的类别、层次、专业结构及各级各类各专业的招生数量。(2)通过学费调节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由于非义务教育收取学费作为教育成本补偿,因此,学费就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教育的供给和需求。(3)市场机制对非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在教育市场不甚完善的情况下,是有限的;只有教育市场发育成熟后,市场机制对非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作用才能充分发挥。23.反映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与速度的主要指标有哪些?答:反映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指标有:(1)义务教育普及率及增长率。具体指标数据包括: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在校学生数、义务教育适龄人口数等。(2)非义务教育的升学率

14、及其增长率。这主要反映中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中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占该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反映了中等教育发展的规模;该年龄组人口每年平均入学人口,即每年平均增长率,则反映了中等教育发展速度。(3)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及其增长率。以每1万或每10万社会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反映其发展规模;以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增长率反映其发展速度。(4)成年人口当中的扫盲率以及职工、农民接受各种业余教育和各种培训的增长率等。24.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的优点是什么?答: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是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于1986年提出。其优点在于:(1)各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的主体都可以从中获得经济收益,从而刺激了多主体

15、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总体教育投资总量,从而扩大教育规模,加快教育的发展。(2)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制度与扩大学生就学、就业密切相关,因为没有选择权就不可能分担教育成本。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和家长享受较高层次教育机会的成本意识。25分析解决我国教师工资问题的思路。答:(1)教师工资必须由财政拨款来保证。现阶段我国实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方针,但是由于一部分教育经费是学校自筹的,必然导致各校教师工资的不均等。因此,从长远观点来看,教师工资应该由政府来保证,而不是学校自筹。(2)确定教师工资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公益事业。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背景下,国家在决定教师工资待遇时,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事实上存在教师劳动力市场,如果教师工资过低,则会导致教师这种高质量的劳动力流向其他部门,从而导致师资的短缺。(3)确定教师工资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