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41911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 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 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 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 漕渠、 白渠、 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 筒车(唐朝)、 高转筒车(宋朝)、 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 以

2、家庭为生产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评价:积极: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 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冶金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

3、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瓷器 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唐朝; 唐朝南青北白; 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 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丝织业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 西周斜花提纹织物; 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 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

4、原因)、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 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 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二、对外贸易 繁荣 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 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

5、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一、 土地制度的演变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二、重农抑商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

6、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现象:“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瓦解自然经济逐渐瓦

7、解二、洋务运动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 外:列强的入侵)含义:19世纪6090s,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自强):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崇厚(满族):天津机器制造局2、创办民用工业(自富):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3、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破产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影响: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最深远影响)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 瓦解了本国

8、的自然经济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自然经济的解体 外商企业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人物:一些官僚、地主、商人。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域:东南沿海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发展轻工业,重工业极弱) 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东南沿海)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影响:1、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2、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以机器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原因:1、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影

9、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二、短暂春天(黄金时代)(19121920)原因:扫除障碍(根本原因) 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一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短暂的原因: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三、曲折发展19271936:发展较快、 19371945:民族工业萎缩、 19451949:民族工业绝境阻碍中国资义发展因素:本国封建主义的剥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19531957)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

10、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2、三大改造(19531956)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影响: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1956) (1)内容 主要矛盾:见P51 其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成功的探索(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 2、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八大二次会议) (反映了人民加速经济发展的愿望,具有“左”倾冒进思想倾向) (1)大跃进 特

11、点:高速度(超英赶美)、高指标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工业:全国上下大炼钢铁过失: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 (2)人民公社 特点:“一大二公” 过失: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原理 后果:导致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19591961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训: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成功的探索: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农村中的“纠左”“八字方针”失误的探索:1958年的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十年文革。第1

12、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重要决定:改革开放。 意义:党和国家命运的转折、改革开放和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农村: 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配套改革:1983年撤销 人民公社,代之以乡镇政府。 作用:提高

13、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2、城市: 开始:1984年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 所有制改革: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管理体制改革:变单一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作用:调动了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提出: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也要搞好市场经济。目标确立: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第13课 对开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 “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市场经济)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影响:改革开放的龙头,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深圳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 沿海开放区 :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1990年决定开发开放浦东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