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一辑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41114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点经典一辑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读点经典一辑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读点经典一辑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读点经典一辑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读点经典一辑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点经典一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点经典一辑(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点经典第一辑电子版本目 录经典语录2论语六则2孟子三则2大学二则3中庸二则4官箴一则4红色语录三则5散文选萃5苛政猛于虎5劝学(节选)6牧民7刻舟求剑8杂说(之四)9爱莲说10清贫10论学问13我有一个梦想14诗词撷英15君子行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6满江红17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17沁园春雪18自嘲19出益州19囚歌20冬夜杂咏20名誉21楹联集锦22经典释名23论语23经典语录论语六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吾日三省1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学而)【注释】1省(xn):反省,检查。2传不习乎: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都温习了呢?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注释】1弘毅:强毅。子曰:“知1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注释】1知:通“智”。孟子三则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1,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2,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3、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3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公孙丑下)【注释】1郭:外城。2池:城外的护城河。兵:兵器。革:甲胄。3畔:同“叛”。孟子曰:“桀纣1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2,所恶勿施尔也3。”(离娄上)【注释】1桀:夏代暴君。纣:商代暴君。2所欲与之聚之:人民所希望的,替他们聚集起来。3恶(w):讨厌,憎恨。施:加。尔也:如此罢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大学二则民之所好好之1,民

4、之所恶恶之2,此之谓民之父母。【注释】1所好好之:二好均读为ho,动词,喜好。所好:喜好的东西。2所恶恶之:二恶均读为w,动词,讨厌、憎恨。所恶:讨厌的东西。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1,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2。【注释】1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昭明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明德,指光明德行。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想使高尚的道德昭明于天下的人。2“致知”句,意为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中庸二则子曰:“好学近乎知1,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

5、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注释】1知:通“智”。后文“知”,均解为知道。凡事豫1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2【注释】1豫:通“预”,准备。2跲(ji):阻碍。困:窘困。疚:愧疚,后悔。穷:困窘。官箴一则明年富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红色语录三则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序言)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青年团的任务)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6、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散文选萃苛政猛于虎礼记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1。夫子式2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3”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4。”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5,苛政猛于虎也。”【解题】本文题目为后人所拟。篇中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更可悲的是苛捐杂税竟然甚于虎口。【注释】1有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2式:通“轼”,古代设在车箱前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木。在车上表示敬意时,用手扶轼,俯身而立,也叫“轼”。3子:“你”的敬称

7、。壹:的确。重(chng)有忧:连着有几件悲伤的事。4舅:古人称公公为舅。焉:“于之”的合字,“死焉”即“死于虎”。5小子:年轻人,此处用以称呼学生。识:通“志”,记。劝学(节选)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5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6。假7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8、物也。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9,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10锲11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12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13,非虵蟺14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解题】本篇系统地阐释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特别强调学习勤奋刻苦的重要性,被历代文人奉为治学劝进的经典著作。【注释】1已:中止。2中(zhng):符合。绳:木工用墨线取直,“中绳”谓木料很直。輮:通“煣”,指用火烤木料,把木料弄成圆形。规:圆规。3有:同“又

9、”。槁暴:晒干。槁:干枯。暴(p):同“曝”,晒。挺:直。使之然:使它变成这样。4受绳:用墨绳量过。金:指刀剑。砺:磨刀石。日参省(xn)乎已: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知明:智慧明达。过:错误。5跂(q):踮脚。6彰:明显。7假:凭借。8“君子”二句:君子本性与人无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生:通“性”,指本性。9跬(ku)步:举足一次为跬,即半步。10“骐骥一跃”四句:骏马一跃,达不到十步之遥;虽是劣马,努力走十天也能赶上好马,原因在于中途不停顿。驾:马一日所行的路程。11锲:刻。12螾(yn):即蚯蚓。13跪:指足。螯(o):蟹首上开合如钳的两只脚。14虵(sh):同“蛇”。蟺(shn):同“鳝”。

10、牧民(节选)管子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1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2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3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4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5;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6危矣。【解题】牧民主要探讨统治人民、管理人民的方法,集中体现了管子的民本思想。本段选文提出管理人民的要义在于满足人民的意愿,

11、使人民生活幸福。【注释】1“务在四时”二句:凡守土官长,务须致力于不废农事,使仓库里粮食丰盈。务:从事于,致力于。四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四时农事。仓廪:仓库。2“国多财”四句:国家富饶,就能吸引远方的人民;土地开垦充分,就能使百姓安居。辟:开垦。举:尽、全。3 “上服度”四句:居高位者的行为合于礼度,使六亲各得其所,就能使之因感恩而团结;礼义廉耻建立起来了,君主的命令就能得到执行。服:行为。度:礼度。六亲:父母兄弟妻子,此处泛指宗族。四维:原指系在网角上的绳索,此指礼、义、廉、耻。张:建立。4 “民恶忧劳”句:百姓不喜欢忧劳,我就使他们安逸快乐。以下三组句子皆同一句法。佚:通“逸”,安

12、逸。5“能佚乐之”句:统治者能使人民安逸快乐,人民就会为统治者分担忧劳。前一“之”指人民,后一“之”指统治者。以下三句为同一句法。6上位:统治地位。刻舟求剑吕氏春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1,曰:“是吾剑之所从坠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4其国,与此同。时已徙5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解题】标题为后人所拟。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察今篇主要阐明法令制度应当随着客观形势的改变而变化,否则就会失去功用,甚至造成严重恶果的道理。该文以朴素的唯物思想为指导,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有一定的进步性。刻舟求剑是文中用来比喻的一个寓言

13、,讽刺了不能因时制宜的迂腐。【注释】1遽契其舟: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遽:急速,立刻。契:同“锲”,刻。2“是吾剑”句: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是:代词,这个地方,这里。3“从其所契者”句:从刻着记号的那个地方下水寻找他的剑。求:寻找。4为:治理。5徙:变迁。杂说(之四)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5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材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8,执策

14、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解题】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本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借千里马不遇伯乐,说明奇才异能之士多沉沦下僚,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任用人才表示愤慨,也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委屈。【注释】1“世有伯乐”二句:只有伯乐才能发现千里马。伯乐:姓孙名阳,秦穆公时人,以善相马著称。2“故虽有名马”四句:因此,即使有名马,也只是受辱于马夫之手,和普通马同死于马厩之中,不被人称为千里马。祗(zh):只是。奴隶人:养马的仆人。骈:并排。槽:盛饲料的器具。枥:系马之处。3“马之千里者”二句:喂养千里马,一顿可能要用掉一石粟。或:可能。4喂马的人不把它当做千里马去喂养。食:同“饲”,作动词用,下同。5等:等同,相同。6不能按千里马的特性驱使它。策:马鞭,这里作动词,鞭策。7不能按千里马的需要喂养它。材:本能。8对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