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之其墨()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40046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之其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致之其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致之其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致之其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致之其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致之其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之其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致之其墨(2009-06-16 09:54:59)前面的话这几年我在苏州参与过几个开发和保护的项目,其中一个是在苏州东湖边上的一个住宅项目。这个项目我是二年前介入的,开发单位是天地源股份公司。他们请我去看项目用地,并且希望我给项目订个名称和内容方向。我说苏州在我看来,就像一张水墨画,而苏州的地理位置正在北纬三十度上,因此我当时综合了历史、文化、位置三个因素,建议说是不是可叫做“水墨三十度”。开发方讨论了我提出的几个不同的方案之后,同意了“水墨三十度”这个名称,并且也和我商量是不是可以把我对苏州的文化、水墨思维集中起来,写本关于苏州的小书,这样就成就了今年这本水墨三十度。写作任务答应了下来,虽然

2、手头也有些积累的文字,但要整理、组织,成为一本有思想、有内容、大家喜欢读的书,也还是颇费精力的。我手头的工作不少,还要在几所大学上课,这两个月来把能用的时间集中起来撰写,还查阅了相当多资料,特别是有关水墨问题争议的资料,反反复复,几易其稿,再加上自己的一批水墨画、速写,和自己拍的照片,最后完成,能够付梓,真有如获重释之感!下次再去苏州,我可以对着那些小桥流水人家、对着寒山寺、对着拙政园和网师园说:我总算为宣传你们、弘扬苏州做了一点工作了。这本书没有多少谈项目本身的文字,就是谈苏州,一共三十篇,我在博客上曾经给大家看过前面两篇,现在把后面的二十篇也相继放上来,给大家看看。希望大家喜欢。水墨三十度

3、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5月价格:48元本书可以在各地新华书店买到,希望大家指正!小时候上大字课,第一件要做的工作就是研墨。现代人写书画画用的这种“现代墨汁”大约是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墨汁是用牛胶做的,写在纸上隔两天就臭气熏天。而且,那种早期的墨汁,也不能够拓裱,一拓,纸上的墨就会洇开。我们读小学的时候有书法课,就是在描红本上练习写大字。上课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讲台上叫大家把砚台从书包里拿出来,加水,研墨。那时候,小学生们用的墨通常是一种很便宜的松烟,叫做“金不换”。大概是墨少胶多,因此其硬无比,磨半天都磨不出能写字的浓墨。小孩子耐心有限,研磨个十来分

4、钟,就不耐烦了,只想快快动手写字。我们的老师一直在讲台上低头看书,好像并没有看见我们,但当我们拿笔想蘸墨写字的时候,她会突然大声说:耐心!耐心!等墨研得可以写字了再写!我们只好接着再磨,手也酸了,头也晕了,写出来的字自然也是歪歪扭扭的,总是给老师拿到台上示众,告诉大家不耐心是成不了大气的。从小学一年级就要写大字,这样写到六年级,我对研墨实在非常非常的厌烦,因此,我对墨锭也没有多少好感,因为这东西磨人。长大一点,到邻居的一些画家那里看他们画画,这些画家都欢迎我站在旁边看,但是经常会跟我说:“那你帮我研墨吧!”我那时候就好像接了军令一样,知道没有好日子过了。也不好说不动手,并且人家就站在那里等你研

5、墨啊!研墨是看人家画画的代价,看画自然开心,研墨却好磨人啊!这些记忆,使我一想起研墨就害怕。最近看曾任荣宝斋的经理陈岩写的一本回忆录,说他在黄永玉的画室给他磨了半天的墨,好像磨出半盆的样子,以为足够画一阵子的了,结果黄永玉拿个大刷子蘸着挥洒自如,没有一会,磨了半天的墨就全部用完了,全泼纸上去了,又得再磨半天。陈岩说的这一经历我太有共鸣了。小时候看画,要给画家磨墨,就盼他们省着点,可以用长点时间。结果人家几笔用完,你又得从头来,心里可烦了。不过水墨水墨,水是到处都有,墨则只有中国才有。后来传到印度,印度人用,再由印度传到欧洲,欧洲人现在叫黑墨水还是India ink呢!真是弄错祖宗了。我们平常叫

6、的“墨”是研墨用的墨锭,就是平时看到的那种一条条的墨条,上面往往压印几个字或者图案,多半是品牌名称,也可能是一些吉利的装饰图案。这些墨锭的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烟、胶等,通过用墨锭在砚盘里用水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汁,这墨的成分在水中以胶体的溶液存在。因此,研出的墨是胶性的。做成的墨锭中的水分及胶的成分不同,因此墨的黏度有差别。中国书画讲究,画画的和写字的墨其黏度有所不同,一类墨中还有高中低的区别。我们小时候饱受它折磨的“金不换”,可能就是最低级的墨了,硬得好像石头一样,研磨时,砚台底部都给划出白道道,磨半天水也不够黑。好墨据说磨得快,色泽也浓郁。我原来完全不知道墨还有年份的讲究,后来才听

7、专家们说,初制成的墨锭,水分较多,而存放时间较长的墨锭,本身的密度较高,研出来的墨汁,墨色的立体感会更强,也就是说墨的时间越长越好。不过,这仅仅是听说的,我自己没有体会,加上不挑剔、不讲究的老习惯,更加分辨不出来了。墨出于中国应该无可置疑。西方古人在洞穴内用烟尘做画,是把黑色的粉末放在中空的细骨管中吹出来,然后喷在洞穴顶部。而中国人很早就会把墨烟和胶混在一起,用毛笔蘸着写。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馆、安阳殷墟博物馆的收藏中,我都见到过有起码是公元前14世纪的骨器和石器上有明显的毛笔墨迹。殷商时期龟甲卜骨上,除了刻有文字之外,亦有用朱墨书写的文字;在湖北博物馆的收藏中,他们也给我看过一块在湖北

8、云梦县发掘出的战国时代的墨块,可以说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墨锭了。看古籍记载,也说到墨,比如庄子中有“舔笔和墨”一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开始用毛笔和墨水了。记载制墨的典籍有很多,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有最早记述制墨的方法。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一书卷十六丹青篇的墨章,对用油烟、松烟制墨的方法有详细的叙述。墨烟的原料包括桐油、菜油、豆油、猪油和松木,其中以松木占十分之九,其余占十分之一。宋朝赵彦卫云麓漫钞引苏东坡诗欧阳季默以油烟墨二丸见饷各长寸许戏作小诗:“书窗拾轻煤,拂帐扫余馥。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解说是扫灯烟制墨。晚上点个灯看书照明,灯油冒烟,这烟就是细微的碳粉了,早上起来用小扫帚收集

9、起来,积少成多,拿去做墨。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太环保了!不过苏东坡这种做墨的方法仅仅是自己用,不能够批量生产,批量化的书画墨的做法要看其他记载了。汉朝开始出现了人工批量化的生产墨品。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当时颇有名。宋朝赵彦卫有一段文字记载烧桐油制墨法:“迩来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盆碗,燃以桐油,上覆以一碗,专人扫煤,和以牛胶,揉成之,其法甚快便,谓之油烟。或讶其太坚,少以松节油或漆油同取煤,尤佳。”(云麓漫钞卷第十)。明朝

10、天工开物记载的烧油取烟法则更加具有规模的细节:将桐油、清油或猪油放入油灯中点燃,油灯上方有铁盖收集油烟。每一位熟练的工人可以掌管200盏油灯,动作要敏捷,否则油烟过老。然后用鹅毛刷轻轻将铁盖表面的油烟刷入纸片上,这是上等油烟,造出的墨精美有光泽。铁盖里层的油烟,必须用力刮下的是次等油烟。每斤油可刮取约一两上等油烟。其实,明朝制墨有两大类不同的方法,分别是筛选和沉淀法。筛选是用细绢筛将油烟或松烟筛选出细净均匀的墨烟。沉淀法则是把油烟或松烟放入水池中,久浸沉淀,上层细而匀是精料了。取得烟料,再将烟料和配料和成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或用铁锤锤击烟料团一万次成为墨团。因此有好多墨自称“万锤”、

11、“千锤”,讲的便是其艰难的制造工序。这样捣好了的墨团,取出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中,压成墨锭。这模具上有图案、文字,模具性质也多种多样,好像做月饼的模具一样,墨团放进去,压紧,敲打出来,就是一锭墨了。墨锭形状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半月形、圆柱形、鸟兽形等;图案有弥勒佛、十二生肖、松、凤、鹤、鱼、鸟、花等。我上面说墨会臭,古代制墨的人也知道动物胶会发臭的,因此在制墨的时候加入不同的配料,防止发臭,也增加香味。制墨的配料各家不同,常常秘而不宣。做墨的胶通常包括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而各种香料、药材则种类多了,如丁香、紫草、秦皮、苏木、白檀、苏合香、珍珠等,各种配料有一千种以上。中国人做事

12、,大凡开了头,总会朝牛角尖去努力的,上千种材料做锭墨,那还是墨吗?我们用的墨有用松烟做的,叫做“松烟墨”,色彩发哑,写字用得多;有用猪油这类动物油做的,色彩响亮,多用做绘画,叫做“油烟墨”。我小时候去荣宝斋买墨画画,不知道松烟油烟的区别,胆怯地问店员:哪种比较适合画画,那店员也不说,就拿出一方便宜的油烟在桌上一放,说:“就这个吧!”墨在中国文化中就复杂了,不仅仅是书写的材料。和外国人讲中国文字的复杂性的时候,这种一字多意的例子,足以吓得他们不敢学中文了。就拿墨来说,得以当书画的材料说:“墨,书墨也。”(说文),自然是和笔一起用来书写的,“舐笔和墨”(庄子田子方;用墨占卜“史占墨”(周礼占人),

13、墨在这里应该当动词用,用墨占卜的意思;更有通过墨来形容意思的说法:“致其墨”(周礼卜师。说你要知道真理、知道人家的意思,是制之其墨啊,那墨就成了思想内容了。“墨客降席,再拜稽首”(扬雄长杨赋)是说文人来做客;而“墨君竹”是说的“墨绘之竹”;人家说“文墨”、“遗墨”、“墨兵”是指史书,泛指书画诗文;说“墨妙”,切莫以为说你那锭墨妙,是形容精妙的文章、书法和绘画。农村里的木匠,用一个墨斗,穿一条绳子,打线的时候拉出来,两头按紧,用手提起绳子一弹,绳子上的墨就弹落在木面上,直线一条,照着锯开,叫做“绳墨”。因为是墨斗的直线,又会引申为标准之类的意思,说话“总得给我们一个墨绳吧”,是说给个标准和原则,

14、“墨丈寻常之间”(国语周语)也是当这类意思用的,而“物仰其墨”(太玄法就是说看事物要先看规矩、看标准了。我提到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两种,顾名思义,松烟墨以松树烧取的烟灰制成,特点是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多以动物或植物油等取烟制成,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最常见的桐烟墨,坚实细腻,具有光泽。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但在表现某些无光泽物如墨蝴蝶,黑丝绒等,也用松烟。中国画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锭,选择墨锭时,要看它的墨色。据说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劣。我小时候用的“金不换”就是泛白色那类最次的了。皇帝总是要与众不同,

15、否则怎么是天子呢?他们用特制的墨,习惯称作“御墨”,南唐李煜封李廷珪为墨务官,这个记载可以推断中国最迟在唐代末期已专门生产供皇室使用的御墨。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御墨是为明永乐年间的国宝墨,牛舌形,一面为阳文涂金二龙纹,中为阴文楷书“国宝”二字,一面为四组涂金如意云头纹,中间“大明永乐年制”蓝色楷款。制作颇为精湛。宣德时亦有御墨龙香御墨。牛舌形,一面龙戏珠凸纹,一面阴文楷书“龙香御墨”四字,下有阴文楷书“宣德元年制”款识。龙香墨原为唐玄宗御制,唐代冯执云仙杂记:“玄宗御案墨,曰龙香剂”。又有成都记:“唐玄宗以芙蓉花汁调香粉作御墨,曰龙泉剂”。在故宫收藏中可以看见的。在故宫看收藏,其中有好多是叫做“

16、贡墨”的,所谓贡墨是官吏们请墨工制造,进呈皇帝的墨,拍马屁的墨。皇帝多半不会用,当官的也心知肚明,因此一定要设计得豪华张扬,讨皇帝喜欢。这类墨均署有进呈者名款,有的同时署有墨工名款。贡墨的制作极精,堪称墨中精品。比如“天书焕彩五色贡墨”这套拍马屁的贡墨,一共五锭,圭形,蓝色,一面饰有双龙,上下饰如意头云纹,背面隶书填金“青圭”二字,侧面有楷书“江西巡抚陈淮恭进”款识;螭龙形,绿色;轮形,黄色,一面书有“如意宝轮”四字;蚕形,朱色;玉佩形,紫色。除圭形墨外,均有青铜器上常用纹饰。墨盒髹黑漆,双龙纹描金,中间篆书“天书焕彩”四字。贡墨在制作上绝对是不惜工本的。中国文人一旦在书画上有了感觉,经济条件也允许的时候,往往自己找人按要求制墨自用,叫做“自制墨”。自制墨不卖,自用。做这些墨的人多为官吏、士绅、书画名家,或署有墨家名款,或署制者名款。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