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39760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一、考纲要求的十八个虚词 之、其、而、以、则、乃、于、因、为、若、所、者、也、焉、乎、何、且、与二、用法之:1、 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种。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事、物,代人时可以指单数,也可指复数,多指第三人称,有时也指第一人称。代事物时可以灵活翻译。 例: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他,指李蟠。相如固止之。 代人,复数,他们。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代人,第一人称,我。(后一个“之”)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知识道理。为之奈何。 代事。使工匠以药淬之。 代物,指匕首。指示代词: 多表示近指,有时也表示远指。 例:均之(这)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而卒葬之(那里)。2

2、、助词,可分为结构助词和音节助词两种。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或者“不译”。A、可译成“的”例:a、今者有小人之言。 b与督亢之地图献秦王B、用于“所字结构”前的“之”不译。例: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向之所欣 c此余之所得也用于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例: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即患秦兵之来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补语的标志。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定语后置的标志例: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c高余冠之岌岌兮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宾语前置的标志例:a何陋之有 b夫晋,何厌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音节助词:

3、凑足音节,舒缓语气,无实在意义。例:a大王遣一介之使(构成四字语) b填然鼓之(动词后) c驾一叶之扁舟(四字语之间)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时间词后)3、动词,表示“去”“往”“到去”之意。例:a夜驰之沛公军 b复之秦 c佯狂不知所之者训练题:1、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及意义说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诸将所请之。 之:助词,凑足音节。 (动词,去,往)宋何罪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之:助词,的。(主谓之间,无义)冰,水为之。 之:代词,代冰,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之: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的。西蜀之去南海。 之:动词,去,往。(主谓之间,无义)医

4、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之:主谓之间,无义。公与之乘。 之:代词,代人。辍耕之垄上。 之:动词,到,去。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之:主谓之间,无义。以我酌油知之。 之:代词,代道理。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主谓之间,无义。(定语后置的标志,无义)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之:助词,表修饰关系,不译。A、B、C、D、其:1、代词: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以指单数,也可以指复数,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等。在句子中做定语或者做主谓短语的小主语。 A、做定语:例: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共其乏困 B、做主语:例:a秦王恐其破璧 b其出人也远矣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

5、“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您” 例: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 例:a则或咎其欲出者 b其为惑也 c始舍于其址 d距其院东五里有时也可译为“其中”例: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表示祈使语气,“可要呀”“千万啊”例:其皆出于此乎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多么”例:其孰能讥乎 例:其可怪也欤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例:吾其还也3、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多用于句首,可译为“如果”“假使”例:其若是,孰能御之表示选择关系,

6、多用于上下句句首,可译为“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助词:无义例:既其出虽九死其犹未悔训练题:1、下列各句中的“其”归类正确的一项是(C)汝其知邪,其不知邪? 连词:表选择安陵君其许寡人。 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要呀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千万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如吾之衰者,其能久之乎? 副词:表示反诘语气,难道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择其善者而从之。 指示代词,那曾益其所不能。 人称代词,他而复问其妾曰。 人称代词,他的A、 B、C、 D、2、指出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及意义屠自后断其股。 代词,它的。 欲穷其

7、林。 代词,那则其读书也必专。 代词,他,主语。 殚其地之出。 代词,他们增其旧制。 代词,它的,定语 其势必不敢留君。代词,那其实汉贼也。 代词,他。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代词,其中的则齐国其庶几乎, 副词,差不多。 如之何其废之。 副词,反诘,怎么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副词,推测。实迷途其未远。助词,无义其为死君乎。 副词,难道。 子其勉之。 副词,祈使,可要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连词,如果。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而: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并且”,有时也可不译。 例:

8、蟹六跪而二螯。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揕其胸。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反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吾从而师之。 而绝秦赵之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后”,多数时不译 例:叩关(攻打函谷关)而攻秦 人非生而知之者 城入赵而璧留秦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臣诚恐见欺于大王而负赵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9、 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多数时不译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 默而识之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例:择师而教之 封府库而待将军 外连衡而斗诸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3、复音虚词“而已”,可译为“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训练题:1、与“华而不实”中“而”字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而:连词,承接,就 B、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代词,你的C、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而:连词,表并列D、小学而遗,

10、吾未见其明也。 而:连词,表转折2、指出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及意义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连词,表承接,就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连词,表转折,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连词,表假设,如果子何恃而往。 连词,表修饰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连词,表承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连词,表递进,而且学而不厌。 连词,表递进,而且面山而居。 连词,表修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连词,表假设,如果劳苦而功高如此。 连词,表并列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代词,你玉在山而草木润(宝玉在深山里因而草木就有光泽)。 连词,表假设,如果则:1、连词:表示承接:一般用在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

11、事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那么”等 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表示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例: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欲速则不达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使”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内如果没有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话,国家常常会灭亡)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现在如果来的话,沛公恐怕不会拥有这些吧)。表示并列:多数时不译 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

12、桃李夏荣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死则徙尔。表示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等 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训练题:1、与例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句子有( )例: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则:连词,就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则:连词,那么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则:连词,表示分句的并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副词,是,就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则:连词,却唇亡则齿寒。 则:连词,就学而不思则罔。 则:连词,就则干若败絮(已经枯干像破败的棉絮)。 则:副词,已经顺其宪则。 则:名词,法则芙蕖则不然。 则:连词,却2、指出下列各句中“则”的意义及用法有仙则名。 连词,就。 近三世纪则学校大备。 副词,已经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副词,是。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副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