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科技术项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638118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专科技术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专科技术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专科技术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专科技术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专科技术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专科技术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专科技术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特色疗法目录一、 固本培元灸二、 冰滑散外敷疗法三、子午流注穴位注射固本培元灸一、 概念固本培元灸是通过温和灸的方法对气海、关元、中脘以及双侧足三里五穴施灸,以达到补气养血、固本培元之目的,从而治疗癌症患者因放化疗所致的气血亏虚、脾肾阳虚等诸虚证的一种灸法。 此灸法是我院肿瘤科主任杨成居副主任中医师及全科医疗人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准确辨证选穴施治的同时研读大量中医经典创制而成,并应用于临床医疗之中,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灸法主要适用于癌症病人由于放化疗所导致的到度骨髓抑制、腹胀、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等症状。二、理论依据(一)生气之海-气海穴气海穴属任脉,位在脐下1.5寸处。气

2、海一名丹田,为生气之海。能补元气回生气,振肾阳以散诸阴,温下元以壮之阳,为全身强壮穴之一。又能培肾和营、理经带、祛寒湿。主治腰痛、大便不通、卒中虚脱、水肿、真气不足、五脏虚弱、四肢厥冷以及妇科诸证等。1.温灸气海,可益气固本、补下元之虚衰,为人身强壮之要穴针灸学上常称人身有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气海为其一。气海者,元气之海也。凡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久病不瘥之虚证,或卒中虚脱,妇女冲任不固之血崩,皆宜灸气海以益气固本,补下元之虚衰,鼓动下焦气机,壮元阳之气,而温补脾肾之阳。总之,元阳之气充足,脾肾之阳旺盛,先后天之本强固,脏腑功能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体质健壮。2.气海为人身生气

3、之海,主元气不足,下焦气机不利为病气海穴与中脘穴相配,可调中下焦之气机,能使中气和畅,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诸如胃脘胀满不舒、呃逆不止,或嗳气连声、上胀下虚,或胃气上逆之呕恶等症皆可消除。3.大补元气,回阳救逆,治疗气暴绝之昏厥4.调补冲任、调经种子,治妇女月经不调之不孕症总之,资生经曰:“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皆灸之。此经以气海为生气之海,难经疏以为元气之海,则气海者,盖人之元气所生也”。气海不单为男子生气之海,也主治一切气病的要穴,对于真气不足,久病不瘥的虚证,具有总调下焦气机的特殊功效。(二)人体元气-关元穴关元穴在任脉上脐下三寸取之,一名丹田。为

4、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又为小肠募穴,是全身强壮要穴之一。临床常灸之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疾和因正气不足,元阳虚损所致的诸虚百损、五痨七伤等。1.温壮元阳,治疗痛经、阳痿、不孕等2.补虚强壮关元,关乎人体之元气,它既是强壮保健要穴之一,又是治疗虚证的常用穴。陈修园说:“灸关元一穴,以助元阳之气盖火之源,以消阴翳”。朱丹溪亦云:“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关元所治之病很广,对于此各位医家众说纷纭,总之,此穴以补为用。(三)胃之募、腑之会-中脘穴中脘穴位在脐上4寸,属任脉,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交会穴,因而能通达四经。中脘为胃之募、六腑之会,功能为受纳水谷,供应

5、气血化生之源,而濡润脏腑、宗筋。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脾胃虚弱。1.健脾益胃,温通腑气,升清降浊,为治疗一切脾胃疾患之要穴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如胃气虚弱、脾阳不振、寒湿偏盛、不能腐熟水谷则水谷难消,而胃脘闷塞、食欲不振或完谷不化、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等症作矣。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位居中州,土旺则能润泽四旁。人之兴旺盛衰,无不与胃之强弱密切相关。李东垣作脾胃论,其宗旨皆在于此。中脘与足三里相配,灸之可治疗脾胃阳气衰微、运化失司、腹胀呕吐,或胃虚不能消谷,寒湿留滞中焦所出现的不思饮食、四肢清冷,皆可治之。因为灸中脘穴能健脾益胃,振奋脾胃之阳气,对于调理中州气机

6、有其独特功效;灸足三里又可引胃气下行,降浊导滞,而襄助中脘以利运行也。2.燥湿健脾、行气散结,治疗一切痰湿为患3.温散寒邪、回阳救逆,治寒邪直中三阴之厥逆证中脘穴能开发脾胃之阳气,灸之,可治疗阴气阻隔、阳气衰微之严重虚寒证候。如寒邪直中三阴之厥逆证。故中脘被列为“回阳九针穴”之一。灸中脘穴借以温中暖腹、除邪散寒、通调胃气,而发挥其回阳救逆之功。寒邪直中三阴所出现的腹部冷痛、下利完谷、倦卧肢冷等症。总之,中脘又为足阳明胃经经气汇聚之处,在该穴施以艾灸,有调中和胃、温中止痛、宽中理气消胀、升清阳等功效。同时它又为八会穴之一,即腑会中脘,因而对于六腑疾病有良好的效果。它还为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回阳救

7、逆之效。故而中脘穴具有全身治疗作用,对于多种肝脾疾患,特别是病后体弱、食少、中气不足,采用灸中脘穴之法更有补中益气、升阳益胃之妙用。(四)强身保健-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为五腧穴之一,属土,乃土中之真土,故其健脾益胃作用特强,是治疗一切消化系统疾病的主穴。足三里穴能健脾益胃、和中补气、升清降浊、导痰行滞,使中州脾土健旺,又能通经活血、扶正培元、祛病强身,故在整体疗法中,实为不可缺少的主要穴位之一。1.调整全身机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作用,用之可强身保健足三里穴具有调整全身机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作用,用之可强身保健。故此穴又为全身的强壮保健穴之一,且居前首。对于一切慢性病

8、,特别是久病之后,身体虚弱,气血未复者,灸之则可健脾益胃,补气养血,扶正壮阳,使病体早日康复。有研究表明其有双向调节作用,故有人称:“三里有白术之强、黄芪之力、附桂之热、大黄之猛”。故足三里穴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是保健益寿灸的要穴。2.健脾益胃、和中补气、温中散寒、调肠止泻,治疗一切消化系统疾患足三里穴为治疗一切消化系统疾患的主穴。该穴具有健脾益胃、和中补气、温中散寒、星期消胀、降逆止呕、消食化积、调肠止泻等作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撑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化,取之三里。”3.行气化痰,治疗“痰饮”而引起的一切疾患

9、4.下气降逆,治疗一切慢性病5.益气固表,治疗胃肠型感冒6.补肾养肝,治疗老花眼三、功能与主治本灸法通过补益脾胃、温肾壮阳、补气养血及固本培元来调补后天以养先天,治疗癌症患者久病所致的以真元虚损为主要病机的各类虚证,以及放化疗所致的到度骨髓抑制、腹胀、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等属中医气血阴阳虚证表现的范畴。四、操作方法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此灸法为悬灸中的温和灸法。首先让患者暴露施灸部位,根据骨度分寸法准确定位出穴位,然后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约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2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穴

10、位施灸顺序依次为灸气海、关元以及中脘,然后同时灸两侧足三里穴。此五穴均用补法灸之。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者,医者可将中、食两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五、灸后的处理 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局部破溃面勿用手搔,以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六、施灸的禁忌 1诊室环境 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减少烟雾过浓污染。 2施灸时注意安全,防止艾火脱落,损伤皮肤、衣物。3、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

11、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 4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附:常用穴位标准定位(参考七版针灸学教材)1.足三里:犊鼻穴(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2.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3.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4.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5.神阙:脐窝中央。6.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中药散剂外敷疗法一、概念: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二、功效: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

12、毒、拔毒等功效。三、适应症: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我科主要用于放疗后干性剥脱性皮炎及化疗药物输注引起的静脉炎。四、操作流程:1、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等。 2、操作方法(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2)将调制好的药物平摊于棉垫上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3、护理(1)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一般12天后更换一次。(3)敷药

13、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五、常用具体操作:放疗导致的局部皮肤红肿热痛:选用冰滑散(取冰片与滑石,质量比为1:2,研磨成细小粉末,混合均匀),用粉扑蘸取药粉,均匀敷于患处,每日2次,至红肿热痛症状消失。六、中药外敷注意事项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

14、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8.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9.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七、禁忌症1.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2.外用药物,严禁内服。子午流注穴位注射一、概念通过遵循子午流注规律,在人体足阳明胃经经气旺盛之时,用5号注射器抽入止吐药物甲氧氯普胺10mg,将针头缓慢插入胃经之合穴足三里中,插入深度为1.5cm,待得气后(患者有酸麻胀痛感觉时)将药物注入穴位,以达到和胃降逆止呕效果的方法。本方法把现代医学的肌肉注射术融入到中

15、医学的针灸法之中,以注射针代替针灸针对患者进行穴位施针,并使患者得气,同时配合子午流注开穴规律,选取足阳明胃经经气旺盛之时操作。主要治疗肿瘤患者因放化疗所致的顽固性呃逆、呕吐,以及纳差、腹胀满等胃肠道反应。二、操作方法1.根据子午流注规律,足阳明胃经经气旺盛之时为辰时(7:00-9:00AM),在这一时间段对患者进行穴位注射,已达到较好的疗效。2.患者取侧卧位,用5号注射器抽取甲氧氯普胺10mg,用骨度分寸法定位患者足三里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插入深度约为1.5cm,待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缓慢注入体内。三、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