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及中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18630162 上传时间:2019-12-20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39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及中医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糖尿病及中医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糖尿病及中医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糖尿病及中医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糖尿病及中医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糖尿病及中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及中医(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糖尿病与中医药 定义 n糖尿病属于中医学的“消渴”范畴,是 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 尿有 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历史沿革 n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孕育萌生期 n隋唐时期发生完善期 n两宋时期鼎盛向荣期 n金元时期流派争鸣期 n明清时期大成臻善期 n近代、现代时期中西医学汇通期 孕育萌生期 n有关糖尿病的中医文献首见于黄 帝内经, 素问称之为“消渴” 、“肺消”、“鬲消”、“热中”、“消中 ”。 n消渴的临床症状,素问气厥论 “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n消渴的病因,灵枢五变篇“闻百 病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外循毫 毛而入腠理或为消瘅”;“五脏皆 柔弱者,善病消瘅”。在这里论述了

2、 先天不足、五脏亏虚,外感六淫之邪 均可引发糖尿病的成因。 n消渴的发病机制,素问阴阳别 论“二阳结,谓之消”,这里二 阳指胃与大肠,这一理论对后世 影响很大。素问气厥论“心 热移于肺,传为鬲消”等,这是 以后提出“三消论”的依据。 n消渴病的预后,素问通评虚实论 “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 病久不可治”,指出火热而渴,消瘅 病也,其脉实大,脉病皆为有余,虽 久可治;脉悬小坚,则病有余,脉不 足,久则正气益虚,故不可治。 n黄帝内经确立了消渴病的病名 ,论述了消渴的病因、病机、临床 症状及预后,为中医学对糖尿病的 认识奠定了基础。 n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 利淋病“渴欲饮水,口干舌燥

3、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肾气丸主之”,开辨证论治之先河。 发生完善期 n隋唐医家甄立言古今录验方中 ,确立了糖尿病的定义:“渴而饮水 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 消渴病也。”开创了中医学对糖尿病 认识的新纪元。 n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根据临床 证候,把消渴病归纳为八种证候。巢 氏还首次详尽地阐述了消渴病并发痈 疽的病因病机“其渴利虽瘥,热犹未 尽,发于皮肤,皮肤先有风湿,湿热 相搏,所以发疮”。这一认识及临床 症状与现代糖尿病并发皮肤感染是一 致的。 n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在消渴病 的治疗上创立了清热泻火,生津 止渴等治疗大法,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

4、影响。他所创立的玉泉丸、 玉壶丸、黄连丸等方一直应用至 今。千金方中黄连、生地黄 使用率已很高,反映了孙氏对消 渴病的认识上已突破了唐以前的 经典中多从肾虚立论重视肾气丸 的思路。 n孙氏非常强调消渴病的饮食治疗“其所 惧者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 面。”由此可见,孙氏在消渴病的治疗 中将饮食治疗法置于重要地位,为后 世对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开创了先河。 n隋唐时期,已十分重视消渴患者的运 动情况,诸病源候论“先行一百二 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王焘外 台秘要“食毕即步行,稍畅而坐”。 鼎盛向荣期 n太平圣惠方中首见“三消”之名:“夫 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 肾一则饮水多小便少也

5、,消渴也; 二则吃食多饮水少也,小便少而黄赤也 ,消中也;三则饮水随小便下,小溲味 甘而白浊腰腿消瘦,消肾也。” n圣济总录消渴统论中,阐明消渴原 因为肥甘、醇醴、金石。病机为“虚阳暴 悍,肾水燥涸”,指出“久病不愈,可并 发水肿、痈疽”。并告诫:“须绝嗜欲薄 滋味”。 n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关于消渴 的论述中,分叙论、脉证、治法三节 ,发明病机“精血走耗,津液枯乏”, 把握主症“引饮既多,小便必利,寝 衰微,肌肉脱剥”。脉证提絜消渴纲 领:“消渴有三:消渴、消中、消肾 。” 流派争鸣期 n刘完素承前启后,写成有关糖尿 病的专著三消论总结消渴的 种种病因和症状表现,把握消渴 的症结所在燥热亡津

6、,并制 定黄芪汤、麦门冬饮子以为治。 n张从正继承刘完素“燥热烁津”的 观点,发明心相之火,燔灼脏腑 津液的理论,提出“三消之说当从 火断”。 n李杲兰室密藏消渴门继承张元 素虚实分治的观点,采用益气清热的 方法治疗消渴,书中载和血益气汤、 生津甘露汤等方,熔清泄胃热、益气 升清于一炉治。 n朱丹溪继承刘完素三焦受病学说和李 东垣上、中、下分治的方法,融会贯 通,倡导养阴降火生血为主的治疗方 法。 大成臻善期 n明清时期,在糖尿病的领域,病因病 机得到了发展,治法得以更加完善。 n这一时期,对肾虚的研究成为当时的 突出特点,如张景岳认为消渴多肾元 亏损,当从根本滋养化源,在养阴的 基础上以补阳

7、,在补阳的基础上以益 气。 n周慎斋慎斋遗书认为,糖尿病的 治疗,重点在脾:“盖多食不饱,饮 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专补脾 阴不足,用参苓白术散。” n费伯雄提出了化痰利湿法治疗消渴的 观点“上消者于大队清润药中佐 以渗湿化痰之品;中消者清阳明 之热,润燥化痰;下消者急宜培 养真阴,少参以清利” n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分治,颇得 要领:“治上消宜润其肺,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 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n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十分重视精 神因素对糖尿病的作用:“经营无有 不老心,心阳过动,而肾阴消耗、液 枯,阳愈燔炽用景岳玉女煎。” n郑钦安医理真传认为消渴有风 火相煽

8、主病:“消证生于厥阴风木主 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 煽,故生消渴诸证。 n戴原礼证治要诀中有糖尿病致 盲、致残的记录:“三消之久,或 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 风也。” 中西医学汇通期 n19世纪中叶,欧风东渐,西方 医学知识传至中国,国内有 识之士汲取西方医学新知, 以为我用。在糖尿病领域以 张锡纯、施今墨、祝谌予、 任继学为代表。 n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消渴 之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皆起 于 中焦而及于上下”。他对糖尿病的见 解,着重于脾土的运化,治以益气升 陷,培补脾肾,所制玉液汤(黄芪、 葛根、山药、知母、天花粉、鸡内金 、五味子)颇为后人所注目。 n施今墨先生认

9、为糖尿病因于“火炎于上 ,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所致,故 习用白芍、五味子、生地、麦冬、玄 参等药,酸甘化阴,生津补液,且能 除热。最常用黄芪配山药,苍术配玄 参,认为黄芪补脾,山药益肾,苍术 健脾,玄参滋肾,一阴一阳,一脾一 肾,既可降低血糖,又可减除尿糖。 n祝谌予继承施今墨经验同时,并有所 创新和发展,不仅率先总结糖尿病的 中医辨证分型,而且应用活血化瘀法 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还把西医的血 液流变学检测手段引入中医诊疗范围 ,丰富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证思 路。 病因 n素体阴虚 五脏虚弱 n先天禀赋不足,五 脏虚弱;或由于后 天阴津化生不足所 引起。其中,古代 医家更加强调脾肾 两脏

10、亏虚在糖尿病 发病中的重要性。 n饮食不 节 形体肥 胖 n 长期过食肥甘,形体 肥胖,醇酒厚味,损 伤脾胃,脾胃运化失 司,积热内蕴,消谷 耗液,损伤阴津,易 发生糖尿病。 n精神刺激 情志失调 n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 情志不舒,或郁怒伤肝 ,肝失疏泄,气郁化火 ,上灼肺胃阴津,下灼 肾液;或思虑过度,心 气郁结,郁而化火,心 火亢盛,耗损心脾精血 ,灼伤胃肾阴液,均可 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n外感六淫 毒邪侵害 n外感六淫,燥火风 热,毒邪内侵,旁 及脏 腑,燥热伤 津,亦可发生糖尿 病 n长期饮酒 房劳不节 n长期嗜酒,损伤脾 胃 积热内蕴,化火伤 津 n劳伤过度,肾精亏 耗 虚火内生,灼

11、伤阴 津 均可发生糖尿病。 病机 病变早期 阴津亏耗 燥热偏盛 病变中期 气阴两伤 脉络瘀阻 病变后期 阴损及阳 阴阳俱虚 病变早期 n基本病机为阴津 亏耗,燥热偏盛 ,阴虚为本,燥 热为标。燥热愈 甚阴津愈虚,阴 津愈虚燥热愈甚 ,二者相互影响 ,互为因果。 阴虚燥热 n其病变部位虽与五脏有关,但主要在 肺、脾(胃)、肾三脏,且三脏之间 常相互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 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 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 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 ,亦可上灼肺胃,终致肺燥胃热肾虚 ,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 病变中期 n病程迁延,燥热伤阴耗气而致气阴 两虚,同时脏

12、腑功能失调,津液代 谢障碍,气血运行受阻,痰浊瘀血 内生,全身脉络瘀阻,相应的脏腑 器官失去气血的濡养而变生诸多并 发症。 n气虚原因 n阴损耗气 n燥热耗气 n先天不足 n后天失养 n过度安逸 n痰浊原 因 n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 味 n忧思劳倦伤脾,脾气虚 弱健运失司,水湿内停 ,积聚化痰 n肺气不足,宣降失司, 水津不得通调输布,津 液留聚而生痰 n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 湿内停而为痰 n肝气郁结,气郁湿滞生 痰 n血瘀原因 n津亏血瘀 n气滞血瘀 n气虚血瘀 n阳虚寒凝血瘀 n痰浊阻络血瘀 消渴病并发症 n主要病机 气阴两虚 痰浊瘀血 痹阻脉络 心系 脑系 肾系 肺系 肝系 皮肤 肢体

13、目系 临床 表现 并发症临床表现 n若气阴两伤,心脉痹阻则出现胸痹、 心悸等心系并发症 n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闭清窍, 脑脉瘀阻则出现中风、眩晕、健忘、 痴呆等脑系并发症 n若肝肾阴亏,脾肾两虚,肾络瘀阻则 出现尿浊、腰痛、水肿、遗精、癃闭 等肾系并发症 n若肝肾阴虚,湿热下注膀胱则见尿频 急痛,小腹坠胀 n若肝胆气郁,湿浊瘀血阻滞则出现胁 痛、黄疸 n若疮毒内陷,邪热攻心,扰乱神明, 则神昏谵语 n若肺肾气阴两虚,易感受外邪,出现 感冒、肺热咳嗽 n若脾气虚弱,胃失和降则泄泻、呕吐 、痞满、呃逆等证 n若皮肤络脉瘀阻,气血失于濡养,或 兼感受风湿毒邪,则皮肤瘙痒、皮肤 疖肿、皮癣、紫癜等

14、多种皮肤病变 n若肝肾阴虚,痰浊瘀血痹阻四肢脉络 ,则肢体麻木疼痛或肢端坏疽 n若肝肾亏虚,精血不能上承于目,目 络瘀阻则视物模糊,甚则失明 n肾开窍于耳,肾主骨,齿为骨之余, 肝肾精血亏虚则耳鸣耳聋,齿落 n若胃热炽盛,心脾积热则牙龈脓肿, 口舌生疮 病变后期 n病程迁延日久,阴损及阳,或因治疗 失当,过用苦寒伤阳之品,终致阴阳 俱虚。 n若脾阳亏虚,肾阳衰败,水湿潴留, 浊毒内停,壅塞三焦则出现全身浮肿 ,四肢厥冷,纳呆、恶心、呕吐,面 色苍白,尿少尿闭等症。 n若心肾阳衰,阳不化阴,水湿浊邪上 凌心肺则出现胸闷心悸,水肿喘促, 不能平卧,甚则突然出现心阳欲脱, 气息倚息,大汗淋漓,四肢厥

15、逆,脉 微欲绝等危侯。 n若肝肾阴竭,五脏之气衰微,虚阳外 脱,则出现猝然昏仆,神志昏迷,目 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二便 自遗等阴阳离决之象。临床资料表明 消渴病晚期大多因并发消渴病心病、 消渴病脑病、消渴病肾病而死亡。 n少数消渴病患者起病急骤,病情严重 。迅速导致阴津极度损耗,阴不敛阳 ,虚阳浮越而出现面赤烦躁,头痛呕 吐,皮肤干燥,目眶下陷,唇舌干红 ,呼吸深长,有烂苹果样气味。若不 及时抢救,则真阴耗竭,阴绝阳亡, 昏迷死亡。 消渴病的论治 辩证分型论治 n一 辨证要点 n二 治疗原则 n三 证治分类 辨证要点 n 辨病位 n 辩标本 n 辨本症与并发症 辨证要点 辨病位 上消中消下消 上消 n以肺燥为主 n多饮症状较突出 中消 n以胃热为主 n 多食症状较为突出 下消 n以肾虚为主 n 多尿症状较为突出 辩标本 n 阴虚为本 n 燥热为标 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 燥热 阴阳倶虚气阴虚 阴虚 燥热 辨本症与并发症 n本症 三多 一少 n并发症 痈疽 眼疾 心脑病 证 治疗原则 活血化瘀 温补肾阳 滋补肾阴 健脾益气 清热解毒 清热润燥 养阴生津 证治分类 n上消 肺热津伤 n中消 胃热炽盛 n下消 肾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