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引用西洲曲 的作用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617056 上传时间:2019-1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 引用西洲曲 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荷塘月色 引用西洲曲 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荷塘月色 引用西洲曲 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荷塘月色 引用西洲曲 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 引用西洲曲 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 引用西洲曲 的作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引用西洲曲的作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现代散文史上堪称一绝,历年来作为典范一直被收录于高中语文教材,塘上月色,月下荷塘,不知熏醉、沉迷过多少学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像大多数老师那样,以往我也是把课堂精力放在引领学生美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品鉴优美语句、启发学生写作等方面。今年,也本打算如此。然而就在分析优美语句的时候,我那一帮活泼可爱的学生当中,有人站了起来问我:“老师,西洲曲在文章中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引起了课堂上的热烈讨论,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没有谁会单独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对于西洲曲的相关知识也根本没有提及,在洋洋洒洒

2、的千字课文解读中也只能搜索到这么一句:“于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乡思,到底惦着江南了。”由这句话看出西洲曲是一首思乡诗,它的内容能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探寻朱自清先生的心路历程认为:西洲曲非思乡诗而是爱情诗。它在文中的作用不是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而是含蓄表达作者爱情的苦闷及对现实婚姻的不满。首先,西洲曲在思想内容上讲是一首爱情诗。它是南朝乐府民歌,诗中描写的是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荷塘月色中选用了其中的两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而这两句写的是秋天莲子成熟时,女子采莲的情景。有注解说“莲”谐“怜”音,“

3、莲子”即“怜子”(爱你),那么这两句诗表达出的应是女子由眼前之“莲子”,想起内心爱恋之人,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既怜且爱的深情,而这深情就恰如眼前脉脉的流水一般深远悠长绵绵不绝。由此可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那一句模糊的提法,是错误的,只会给读者以误导误读。因为,本诗内容与思乡无关,女子思情郎怎么就能逗引起作者的“思乡”呢?其次,追溯朱自清先生的生平,我们会知道,他生于1898年,19岁由父母包办,被迫与武中谦女士结婚。他们共有6个孩子,家庭生活的负累在当时很是沉重。武中谦没有文化,婚后象其他大多数家居女子一样,她整日忙于照顾孩子,打理家务,他们夫妻之间很少有精神上的交流。朱自清先生在哪里走一文中,就

4、曾坦言:“我在小布尔乔亚里生活了三十年,我的情调,嗜好,思想,伦理与行为方式,都是布尔乔亚的,我彻头彻尾,沦肤浃髓是小布尔乔亚。”作为一个像他这样的文人,肯定对自己的婚姻,爱人,有过“小布尔乔亚”式的美好向往吧?,他又怎能甘心忍受与一位和自己没有共同话语,整日缺少精神层面交流的女人生活一辈子呢?在他的儿女一文中,我们就不难看出他对家庭对妻子的不满:“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由此可见他的苦闷与无奈!家庭人口众多,生活负担都压在他一人肩上,和父亲又因为经济原因闹出矛盾,而这一切都只能由自己默默承担。理想的婚姻生活与理想的爱人幻影和现实落差如此之大,他精神上的孤独寂寞

5、无处诉说无法排遣可想而知,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作者的内心的“不宁静”吧?不快的情感是需要适时排解的,作为文人,作者找到了一种最佳的也是比较隐晦的解决途径:用文字宣泄情感苦闷!于是,看他的作品,有意无意中我们会发现许多美好的女性意象,有小姑娘、少女、美女、仙女、舞女、歌妹、少妇在这些众多的女性意象中,一定寄托了作者许多“小布尔乔亚”式的惆怅和怜爱!最后,由上下文可知,在那个朦胧美妙的月夜,作者内心深处是充满了对理想爱人的呼唤的。因为在开始,他想到的是南朝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是写少男少女穿着艳装借采莲的名义在一起谈情说爱的。作者之前还说“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他于是由眼前的月色美景联想到了美貌的

6、少女采摘莲花,与心上人兼传羽杯,喝酒传情的情景。少男少女他们那美好浪漫的爱恋是多么令人羡慕啊!这自然而然就会勾起作者对自己婚姻生活的不满与失望。所以在引完了采莲赋之后,作者说:“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看到这里,我们不难窥出作者内心深处出的愁闷以及情感的压抑,而这种浓烈的情感,就如西洲曲中痴情女子对心上人的呼唤与爱恋相似!所以,作者在之后就紧接着引用了西洲曲,这就是西洲曲在文中出现的原因。而本人这一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有课文内容可以印证。文章开头,作者出门时“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我悄悄地披上大衣出去”,回来时“轻轻地推开门妻已睡熟好久了。”夜晚丈夫出门,妻子不闻不问,丈夫深

7、夜归来,妻子已入梦乡。从这些生活的细节,我们就不难窥见,他的妻子对自己的丈夫是多么不放在心上,两人之间精神层面的隔阂也由此可见一斑。他在儿女中说:“便是妻子、儿女,也大半因了生米已成熟饭,才不得不用了廉价的同情,来维持着彼此的关系的。”哪里走中说:“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活,也不忍丢下了走自己的路。所以我想换一个生活,是不可能的。”所以每次读荷塘月色读到结尾处,总是感到那么沉闷而静穆。如果说想起采莲赋和西洲曲是一次像风筝似的精神放飞,那么,结尾处家里的妻子就是拴着风筝的那根线。妻子是现实世界,江南采莲的联想是对这现实世界的精神颠覆,是按摩,是逃避,正像作者沉醉在朦胧的优美的荷塘月色里一样。再说,本文写作于1927年,作者当时正好30岁,但结婚已经11年了。事业较为成功,婚姻却如此失败,作为男人,作为善感的文人,既然他不能摆脱自己的宿命,偶尔精神上的一次出轨也可能很自然了。他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到很多美好的女性,他会在朦胧的月夜畅想古时候人们的风流韵事,这也是一种很正常的思想解脱方式。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西洲曲在荷塘月色中的主要作用,就应该是作者应少男少女采莲的热闹,反衬自己精神上的孤独,借此发出内心深处压抑已久的浓烈的对理想爱人的呼唤,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爱情的苦闷以及对现实婚姻的不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