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乡村四月人教新课标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8611686 上传时间:2019-12-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乡村四月人教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乡村四月人教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乡村四月人教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乡村四月人教新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乡村四月人教新课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乡村四月人教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乡村四月人教新课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乡村四月|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热身】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乡村美不美呢?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美丽的

2、心情进入今天的课堂.设计意图:在悦耳的歌声中,让学生走进乡村美景,感受一种独特的乡村气息,为走进文本,走进江南乡村春末初夏时节之景,做好情感的铺垫。【教学过程】一、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乡村,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牧童短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心和笔勾勒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节课,就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齐读课题。1、农历四月是什么季节?那,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这有几张给图片,看看你都能想起哪些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

3、鹭上青天”“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不是很有诗意呢?2.那就让我们带着诗意的乡村四月走进诗人翁卷吧哪位同学来交流一下课前收集的作者资料?(翁卷,一字灵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窗外云卷云舒 无心仕途 醉心田园)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导入环节从单元主题出发,回想现代文描绘的乡村,让学生抒发对乡村已有的感受,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更为用古诗形式感受乡村的美作铺垫。 二、 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过渡:了解了诗的题目所要传达的内容,知道了作者的相关资料,下面就

4、让我们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1、请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韵脚an、读通句子;并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明白吗?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过渡:同学们读的一遍比一遍出色,其实古诗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呢。想不想听?现在请同学们听音乐,想象画面,说说从这首曲子中你听出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理解和整体感悟,并学会合理的运用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象画面。这首诗中,那两句让你感觉特别美?(一)品味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

5、一、二句)1、美在那几处风景?(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2、当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时,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嫩绿 深绿 淡绿)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看到? 从那一个字体会出来的?当读到“白满川”这个词时,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白呢?又能从哪里能看到这满目的亮白?从哪一个字体会出来的?同学们脑海中的画面已经快要成型了,现在就让老师来帮帮你们, 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这“绿遍山原白满川”的美景吧(PPT)师: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字,一个“满”字 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 白的光亮 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 “抓诗眼

6、明诗意” 就让我们把这美丽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过渡: 乡村四月,还是一首交响曲,让我们转换镜头,动动耳朵,说说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 子规声 雨声 河水声 4、那这“这如烟的细雨让你想到了那些词?绵绵细雨 蒙蒙细雨那这绵绵的蒙蒙的细雨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那这句“雨如烟”应该怎么读呢?此时此刻,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我们面前了!读出动静的美感5、乡村四月,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都笼罩在无边的烟雨之中。闭上眼睛,你能感受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布谷鸟那熟悉的歌声歌声是那样的清脆响亮,是那样的悦耳动听,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此时此景,如此

7、唯美。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6、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解题目、多诵读、抓诗眼、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设计意图:对古诗教学而言,“披文入情”必须创设情境,以“意象”为中介想象意境。本教学环节把“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巧妙串联,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过渡:那从翁卷的诗中,你除了看到山水风光,还有那句诗让你感到亲切呢?(课件出示后两句)怎样来理解本课的生词蚕桑检查生字“蚕”“桑”,相机纠正。指导“蚕

8、”的书写;(蚕,天虫也。拆字联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蚕由 天 下边加一个 虫 组成!鸿由 江 旁边加一个 鸟 组成)1、理解了蚕桑的含义,那名同学试着来说说这两句诗的诗意。师:(复述准确的诗意)农家生活是忙碌的,才了蚕桑又插田 ,可以看出农家人都非常的 (板书:人勤)师:那你说农家人除了种桑养蚕,除了插田,还在忙些什么呢?我们也来做做小诗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 )又( )师:虽然农民伯伯在田间辛苦忙碌着,但是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肯定会很开心!你读;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一定会非常高兴!你读;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人们怎会会不兴奋?齐读。是啊,这乡村四月既

9、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走进这四月的乡村,就如同走进了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就让我们带着这诗意的美再来读全诗吧。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能力的迁移,体现“扶到放”的过程,使学法不断的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五、理解诗人,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1、在诗人的笔下,乡村四月变得妙不可言。诗人这样写,他主要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过渡:同学们,江南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此时,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其中,清晨,烟雨蒙蒙,我们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中午,布谷声声,我们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傍晚,清风徐徐,我们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

10、想;入夜,繁星点点,我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如果能过上这样的田园生活,好不好啊?2、此时此刻,能把诗印在心间吗?3、那能熟读成诵吗?找同学起来背诵一下请同学们带着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带着对农家人的敬佩,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诗吧!4、根据上文的学习,老师总结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来看一下。PPT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读出诗境美、诗情美。熟读成诵,落实默写,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课外拓展过渡:同学们真的很棒,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感受到了四月的乡村不仅景色美,人更美。其实,古往今来,很多出色的诗人

11、留下了一首首珍贵的“田园诗”!相信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不少,谁愿意把自己积累的分享给同学们书湖阴先生壁 (干净的庭院,整齐的花草,清澈的河水,的确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惠崇春江晓景 (绿的竹林,粉的桃花,嬉戏的鸭子还有嫩绿的春笋的确是美不胜收) 过故人庄 (绿树 青山 农家 打谷场好一幅优美的田园图啊 )鹿柴 (幽静的山谷 落日的余晖 青青的苔藓 不错)师分享: 雨过山村用讲到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分析,自主学习,重在强调学习方法的迁移.并且将雨过山村与乡村四月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课外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2、读了这些田园诗句,

12、老师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课件出示:巍巍青山、暧暧村落,乡村是恬静的;啾啾鸟鸣、声声犬吠,乡村是灵动的;袅袅炊烟、霏霏细雨,乡村是朦胧的;唰唰采桑、簌簌蚕食,乡村是忙碌的。这节课我们走进了翁卷的乡村四月,感受到诗的魅力,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趣!在这里,老师祝愿大家今后的生活诗情画意! 请看一下本节课的作业3、作业:1) 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2)把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写成一段话; 3)收集并阅读更多有关“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如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等。 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设计意图:个性化作业,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原 白川 景美 子规 烟雨 闲人少 人勤 才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