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素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8611619 上传时间:2019-12-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87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知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历史知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历史知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历史知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历史知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素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知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知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素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 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族人 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 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 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 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 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

2、家进一步巩固。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黄炎部落的融合,华夏族的产生。 (2)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大 扩展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 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隋唐时期

3、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 化, 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 加上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所以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范围更广, 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融洽,特别是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 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 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 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

4、取了得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 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2中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发展及其分布 (1)匈奴 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一带古老的少数民族。春秋战国:匈奴生活在北方,与华夏各族逐步融洽。 2 秦朝: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公元前 3 世纪时,铁器的使用深入各领域。秦汉之 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 西汉:匈奴不断南下进攻,汉政府“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反击匈奴获胜。 东汉: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着中原及河西、西域, 窦固、窦宪先后北击匈奴。 西晋:匈奴内迁,316 年匈奴灭晋。 (2)吐蕃 7 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

5、藏高原。 唐朝:与吐蕃联姻、会盟。蒙古政权建立后,吐蕃臣服蒙古。 元朝:西藏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明清:进一步加强了同西藏联系和对其管辖。 (3)鲜卑 西晋时内迁的鲜卑族与汉族联系密切。其拓跋部建北魏,后分裂为东、西魏。 (4)契丹 是鲜卑族的一支,唐末开始农耕和定居。后建立契丹国,改为辽,与北宋对立,后被金所灭。 (5)突厥 六世纪中期游牧于阿尔泰山一带。隋时分裂。唐时,大败厥,在其旧地设都督府。后西突厥也受 唐管辖。唐在西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6)回纥: 维吾尔族的祖先。8 世纪强大起来。唐时,其首领接受册封,回纥改名为回鹘。9 世纪,其政权瓦解, 大部西行迁入甘肃、新疆。

6、(7)南诏 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唐时分布于云南西北洱海一带,称六诏。后由南诏统一。唐玄宗时被册封。五代 十国时,南诏改名为大理,统治云南、四川等地。南宋末年,被蒙古所灭。 (8)蒙古 北方古老民族。 12 世纪时, 铁木真统一蒙古, 建立政权。 1234 年灭金。 后来招降吐蕃, 征服大理。 1271 年建立元朝,灭南宋后统一全国,后被明所灭。退居北方大漠的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刺两部。明末清初, 又分裂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后来先后臣服清。康熙时,准噶尔部发生过叛乱,被清政府平定。乾隆 时,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9)满族 其祖先是靺鞨。7 世纪时,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两部强大起来。8 世纪时,唐

7、设黑水都督府,唐玄宗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五代时,黑水靺鞨发展为女真。北宋时建立金,后与南宋对峙。1234 年被蒙古所 3 灭。明时,居于辽东的建州女真强大起来,统一各部,于 1616 年建立金。后皇太极称帝,改称清。1644 年灭明入关,统一全国。 (10)羯族、氐族和羌族 西晋时内迁,居西北及北部。十六国时,氐族建立的前秦一度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后,统治瓦解。 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在北宋时建立西夏,后被蒙古所灭。 (11)西南夷 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后反叛。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 图。 (12)百越 散布华东、华南地区。其中,温州一带的越人称东越;两广地

8、区的越人称南越。汉武帝时,汉朝在南 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汉武帝时,建立郡县,加强同越族的联系和管辖。 3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作用 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在少数 民族聚居地区,也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边疆地区 和高原地区,其中云南、贵州、广西和新疆是中国著名的多民族省区。从各少数民族的分布看,小聚居的 特征表现的相当明显。这种分布特点,有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集中统一管理,有利于各民族在经济 文化上密切往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民

9、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 战争形态:民族掠夺战争。匈奴与秦汉之间;突厥、回纥与唐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宋之间; 蒙古与宋、明之间等发生过这样的战争。民族征服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元灭南宋 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 失, 而不是民族的灭亡。 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 如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 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内迁民族中的流民反抗西晋统治的起义。 认识:民族战争的性质分析:我国古代民族间战争的性质,一般不用侵略与反侵略的概念来分析性质, 但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凡实行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凡反抗

10、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 是正义的。分裂国家和民族的战争是非正义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战争是正义的。对民族征服战 争要辩证分析,在征服的过程中往往是非正义的,而征服的结果是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客观上起了积极作 用。 和平状态:和亲。如汉与匈奴、唐与吐蕃的和亲。边境贸易。如北宋的榷场和明朝的互市。 会盟。如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册封。设机构进行有效管辖。 4 认识: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生产和 科技文化的进步,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5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 (1)东北地区:唐朝时,在东北设黑水、渤海都督府。元朝时设辽阳行省。明

11、朝:在东北 设奴儿干都司。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 (2)西北地区:秦汉:秦朝夺回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公元前 60 年,在西北设西域都护 府,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唐朝在西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 都护府。 清朝先后平定了噶尔丹的叛乱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和伊犁两个将军辖区, 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 (3)西南地区:秦朝:征服越族后,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对珠江流域进行管辖。西汉: 在西南夷地区设郡。唐朝时:在西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公元 13 世纪,忽

12、必烈攻占了大理。 元朝统一后,在该地设立了云南行省。 (4)西藏 : 元朝时,元政府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清朝 初年,顺治帝接见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 一个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 政府的册封。1727 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在近代,辛亥革 命爆发后, 英国又加紧侵略西藏, 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 制造了一条非法的中印东段边界线, 即 “麦 克马洪线”,把中国 9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当时和以后的

13、历届中国政府都没有承认这条非法 的边界线。新中国成立后,195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 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党和政府根据少数民族的意愿,在西藏 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西藏各族人民 享有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 (5)对台湾 : 230 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军浮海至夷洲。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元世祖 在澎湖岛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1662 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1684 年,清设台湾府,隶 属于福建省管辖。1885 年,鉴于台湾在国防的重要

14、地位,专门设行省管辖。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被 日本帝国主义割占,日本统治台湾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抗日战争结束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国民政府 对其进行管辖。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退台湾。 6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 (1)民族融合的含义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历史上的 进步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的前提。 5 (2)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 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民族迁徙;婚姻关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 革;国家统一局面或实行的有关政策;民族战争。 (3)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几次高潮 一般认为,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有四次。

15、 第一次是春秋时期 :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在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 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次融合,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这次融合,使周边各族 实现了华夏化,为同一的华夏族(汉民族的前身)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次融合,与民族迁徙密切相关,以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内 迁中原为主,还有原中原民族的南迁。这次融合,重点在北方。通过这次融合,原北方少数民族迅速实现 封建化,江南得以迅速开发。这次融合,使原先的汉民族增添了大量新鲜血液,从而更加朝气蓬勃。这次 融合,来势之猛、成效之大为历史所仅见。 第三次在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而元朝总其大成。这次融合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对边疆地区的封建化 影响更大。尤其是不仅有中国境内原有民族间的融合,还有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融合。 第四次在清前期。这次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近代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民族融合的意义 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统一,也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有利于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特 别是少数民族的经济。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文化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 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各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