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梁:科学研究应当以人为本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510329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国梁:科学研究应当以人为本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国梁:科学研究应当以人为本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国梁:科学研究应当以人为本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国梁:科学研究应当以人为本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国梁:科学研究应当以人为本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国梁:科学研究应当以人为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国梁:科学研究应当以人为本(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研究应当以人为本山东章丘 马国梁一 人类智慧的成就人类自从觉醒以来就开始了对大自然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满足人们天生就有的好奇心,再就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的生存。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人们发现:广袤无边的大自然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组成的,它们总是在永恒的运动着、演化着。大自然的意志就如钢铁般的强硬。生命是她在无意中创造出来的,只要某时某地的条件一旦具备,那么在这个地方的物质就能够孕育出生命来;同样,如果这个地方的必要条件一旦失去,那么生命也将遭到无情的毁灭。大自然并不是非要有生命这种运动形式不可,她对此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眷恋。但是对于生物体来说,生命却是非常的宝贵。因为每个生命来到世间都只有

2、一次,而且还是短暂的一瞬。所以每个生命都想在世间延长自己逗留的时间,并且企图通过繁殖无限的存在下去。应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也许它对自己孕育出来的生命还是有点眷恋。因为它在产生生命的同时,也赋予了生物一种非生物所没有的特殊能力:能动性。例如:植物的叶子可以自动的趋向阳光生长,以便从中吸取更多的能量;植物的根须会自动向着土壤的肥沃之处延伸,以期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实践证明:生物的这种能力不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非常成功。生物在这种努力之下,不光成功的生存下来,而且发展壮大,成为繁荣昌盛的一族,构成宇宙中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智能的出现,更是让生物的能动性高升一级。因为它的体内有了一个可以储存信息

3、的大脑,能够把本身的经验储存起来,并通过对比判断,作出趋利避害的反应。这无疑使它的行为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例如草食动物能够主动寻找草地获取自己所需的食物,它还能成功逃避肉食动物的追杀,从而增加了自己生存的机会。人类智慧的出现,是自然界在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划时代的开端。人类智慧发展到今天,不仅远远超过了地球上所有的其它生物,并且他还在继续发展且看不到发展的极限。人类将生物的能动性发挥到了登峰造极、难以超越的地步。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智慧积累,我们不光有了许许多多巧妙的方法,而且还造出了很多高效率的工具设备,这极大并有效的提高了人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大大改变了地球的面貌。我们不仅在地球上到处留下人类活动

4、的痕迹,我们还将足迹踏上了月球的表面。在暂时还没有发现地球以外存在更高的智慧生物之前,我们人类可以说是目前已知的智慧最高的动物。但是当我们在陶醉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之后,静下心来不免产生更加深入的思索,想去追求更多的东西。我们忽然发现:我们的智慧还远远不够。我们已有的知识,虽然其中大部分都是正确的,我们的许多愿望都已经得到实现。但是我们还有许多愿望没有实现,并且还常常事与愿违,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说明我们所掌握的都还是相对真理,而绝对真理是否存在,又在何处?至今无人能答。也许我们距离它还相当遥远。二 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我们终于慢慢感悟了:原来大自然的复杂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的感觉器官具

5、有相当的局限性,不可能得到大自然中的所有信息;并且人们的见解也常常存在巨大分歧。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是面对同一检验结果,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得到的真理永远都只能是相对的,绝对真理它将永远藏在幕后“垂帘听政”。我们知道: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通过和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才能获得。但由于我们自身条件的限制,所以能够获取的信息量就非常有限。触觉必须和皮肤接触才行,味觉必须吃到嘴里才能知道;嗅觉必须将气体吸到鼻子里;听觉必须依靠媒体的传播;唯有视觉可以通过光线看到很远的距离。我们只用肉眼就能够看见二百万光年以外的仙女座星系;如果再借助最先进的大型望远镜,那么我们就能看到一百亿

6、光年外的天体。然而对于无边的宇宙来说,这仍然十分有限。所以我们所有的认识结果都与我们的自身条件密切相关。我们只能对近距离范围内的事物了解的比较充分;而对于遥远的宏观世界和尺度比我们小很多的微观世界则都只能利用少量的线索、我们已有的经验去大致推测一下了。我们的研究方向只能是从中间向两边,而不应是从某一头向另一头。因为在两端,我们的知识实在太少,无法建立可靠的基础。用逻辑推理出来的结果可能是事实,但也不一定。所以对于遥不可及的地方究竟是如何的情形,不论你的想像力多么丰富,叙说的多么动人,听上去是多么有道理,恐怕都不能令天下人信服。事物距离我们越远,在讲述时所编造的成分就越多。例如关于“宇宙无限大”

7、的问题就是如此。虽然随着观测技术的提高我们所能观测的距离越来越远,但是仅靠有限的观测手段证明不了无限的距离,这就给坚持“宇宙有限大”的人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并且创造了耸人听闻的“宇宙大爆炸”的神话。在微观领域也是一样。因为我们不可能变成“原子人”去实地考察一番,所以那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情形,也无人知晓。还有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我们人和人的差异也是不可忽略的。虽然客观世界只有一个,可是人们的主观世界却有无数个。在天生就没见过光线的盲人那里,他们只有触摸和听到的世界,而在一个聋子那里,他们则不知还有一个声音的世界,更无福享受音乐所能带来的快乐。正由于我们每个人的阅历彼此不同,所以积累起来的知识也就不

8、尽相同。这常常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变得非常困难,以致让许多人的行为在别人看来有些怪异,甚至感觉他们神经兮兮。三对古怪问题的解答在闲暇无事的时候,仰望天空,强烈的好奇心常常会使我们产生这样一个古怪的问题:为什么会存在一个这样的宇宙,它究竟是从何而来?这的确是一个吃饱了饭没有事才能想起的问题。对于大自然本身来说根本没有这样的问题,当然也没有它的答案。是大自然在演化中产生了你,你发现在你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可有可无,相互转化,于是就将之推广到无所不包的大自然身上。竟然不知:“有”和“无”只是局部事物才有的两种状态,所以不应该把它套用到无限的大自然身上。无限的大自然只有一个状态,这就是“有”,而且亘古以来

9、就有;它不可能变“无”,它的存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假若大自然不存在,那么你也将不可能存在,因此就无处产生这样的问题了。正是由于你的存在,才产生了一个这样奇怪的问题。再往前推,大自然的存在肯定要比你更早。宇宙是对空间和时间的总称,现在的宇宙概念还包括了里面的物质。如果你非要放飞自己的思想,竭力想象宇宙消失后的样子,那么我们不妨做一个这样的推理假设空间和物质是对立的:没有物质肯定只剩下空间,而没有了空间则肯定是都被物质占有了,那就类似于“+1”和“-1”的关系。两者都消失的结果是剩下“-1”和“+1”,一切照存。而如果假设空间和物质是包容的关系:空间内总是要盛放物质,而物质则总是要占用空间,那么

10、它们的存在状态就是“1”,而不存在的状态则是“0”,那是一个非物质的“几何点”。我们仔细想想也是:如果先是没了物质,那么就只剩下空间了;而如果再没了三维空间,那么最后就只能剩下一个体积为零的几何点了。如果再假设这个点也不存在的话,那么往下就没法讨论了。我们总不能凭空说空,对压根就没有的东西进行讨论吧?!四 物质的概念及其统一人的大脑确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结构体。关于它的基本功能我们已经知道共有四个,这就是:接受信息,储存信息,思维判断,输出指令。我们大脑中的所有知识都是以信息的形式储存的。这些信息其中一部分是概念,再一部分就是就是关于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其中概念是主体,它是指的各种各样的事物及其

11、状态。比如日月水火、前后左右上中下、大小多少、红橙黄绿、静止运动、匀速加速、爬行飞行、图像符号、声音讯号;而联系则是这些概念的组合。比如隶属关系、并列关系、上下级关系、对立关系、转化关系、时序关系等等,甚至包括没有关系。我们的大脑经过经过亿万人的社会实践,代代积累,已经储存了许多正确的概念,掌握了许多可靠的规律。虽然这些东西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已经十分难得。例如对“物质”概念的建立就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物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如何对它进行定义曾经困惑了我们不少人。物质的属性有很多,可到底哪个才是它的最根本呢?这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按照我们最初的理解物质应该是:组成物体及我们自身的所有材料

12、,它是空间中所存在的一切现象的承载者,是宇宙的主体。这样定义虽然容易理解,但是无法验证。其实质是同义反复,无非是说“物质就是物质”。特别是以后我们发现:各种场也是物质;真空不空,而是充满了基态物质;随着基本粒子的逐步减小,粒子似乎可以无限分解。虽然从直觉上我们认为:宇宙间的物质应该是统一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可是在目前我们实在不知它们该如何进行统一,又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相互转化。对此笔者曾进行了反复深入的思考。试想:如果宇宙间没有任何物质,那么它将是空空荡荡的;如果宇宙间的物质都是静止的,那么它将是死寂的;如果宇宙间物质的运动是各自独立、互不干扰的,那么这样的运动将是单调的。所以只有物质间的相互

13、作用,才能使它们结合成一个系统,才能改变它们在空间中的分布和运动状态,使得宇宙的面貌不断演变,运动形式变得复杂多样。哦,明白了:原来是由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将所有物质统一到了一起!不论什么类型的物质,唯一能够证明它真实存在的根据就是看它能否对别的物质产生作用。对于“鬼”和“神”,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承认他们的存在,更不承认他们是物质的。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们只附身个别人,与大多数人都无关系。所以对物质的定义必须从我们自身出发。首先我们人是物质的,而一切都够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让我们产生感觉的外界环境都是物质的,一切能够被我们施加反作用的东西也都是物质的。我们说引力场是物质的,这是因为它能够将我们牢牢的

14、吸在地面上;说磁场是物质的,是因为磁场能够吸引我们手中的铁块;说空间场是物质的,是因为它能够让变速运动的物体产生惯性力,储存或释放动能;我们还说在一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也存在着物质,是因为那里的天体发出的光线能够通过望远镜收集然后再被我们的眼睛看到。其实这样的物质定义并不是笔者的发明,而是辩证唯物主义给出的。笔者认为:只有相互作用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只有用相互作用进行的物质统一才是最科学的统一。应用力的作用原理我们可以推出最可能的宇宙状态。我们知道:任何场力的作用距离都是有限的,因而形成了不同级别的物质系统。强力、弱力、电磁力都属于不同的物质层次。同样,万有引力的作用距离也是有限的。当它在形成

15、庞大的恒星系之后,就已经减弱到无法再形成更高一级的物质系统了。因为任何星系的运动速度都超过了相对邻近星系的脱离速度,所以无法汇聚成团。我们现在所能观测到的星系团都是非常松散的,内部没有统一的起源和运动,只是一种随机的群居现象,构不成一级系统。总的来看,目前已知的所有星系都是在空间中均匀分布的,且已延伸到所能到达的一切空间。这就是宇宙的最高级别,其规模为无限大。“宇宙大爆炸”理论不过是一个神奇、动听的童话,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其理由有二:一是我们很难恰巧位于宇宙的爆炸中心;二是将观测红移认为是“由星系的退行引起”的理由并不充分更无必要。用美国在2012年公布的距离我们远达132亿光年的宇宙照片就可

16、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在这张照片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宇宙边缘存在的迹象,倒是看到了比132亿光年更远几倍的星系。在这132亿光年之外的范围,我们不知“哈勃红移量”究竟是多少。“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拥护者们如果连这个事实都不肯承认的话,我们不知下边还能和他们说什么!在微观领域也是一样,我们的推断必须要有充分的根据。物体运动变速时惯性力的存在不仅证明了空间的物质性,它还证明了基态场的均匀性和连续性。当然这种连续性也不是绝对的:既然基态场能够被磁化、被电化,这就说明它还有更微小的单元,其尺度应该比最短的电磁波半波长还小,比目前发现的最小粒子还小。而且还会有更微观的运动。粒子是物质在凝聚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质现象,是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相平衡的结果。但粒子很难能够无穷的小下去。因为粒子越小,其密度就越大,内斥力就越强,在收缩形成时所需的外力功就越多,且在形成后只靠内引力很难把它制约住;即便在只有内引力作用的情况下,它也不可能无限收缩的。因为引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