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8508589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2018年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2018年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2018年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2018年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第卷 选择题部分 满分6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C.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2盐铁论水旱载:“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 具,则田畴荒,谷不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2、3.下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B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C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D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4齐民要术记载,中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比同时期的西欧高出很多。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 B精耕细作的耕作方 C曲辕犁的使用 D水利工程的修建5.唐

3、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出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 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 D明清实行“田赋证银”6.唐代城市居民虽有“坊郭户”之称,但没有单独设立户籍。宋代则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坊郭主户还单独划分为十等,承担赋税与“科配”(临时性赋税)等;坊郭客户则为城镇贫民。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唐代城市居民独立意识较弱 B宋代积贫积弱财政困难C宋代理学更为关注民众疾苦 D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7.宋代民户买卖

4、田地、房屋、牲畜、车船等,凭契约赴官府纳税加盖官印,称为印税;另收牙契税,否则即是无效的白契。宋代官府这样的征税方式 A大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B既扩大税源又提供了合法保障C便利了部分民众的偷税漏税 D体现了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支持8.下表是据宋史,地理志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铅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A政府在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9.北宋时,“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常饱数路,漕输京师。白杭、睦以东衢、婺等州,谓之上乡,所产微薄,不了本土所食。里谚云:上乡熟,不抵下乡一锅粥。盖全仰苏、秀等州商旅贩运以足官私之用。”这

5、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扩大C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D重农抑商取得明显效果10.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写道:明朝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看来,16、17世纪中国商业 A. 重视道德义务漠视经济利益 B. 主要采取重血缘的家族式经营方式C. 传统观念固化影响商业发展 D. 因缺乏现代法制作保障而举步维艰11.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乾隆八年,决定“凡各省有可开采

6、之山场”,除金银外,“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这些做法 A放弃了重本抑末政策 B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重视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D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12.18421880年, 中国进口以鸦片、棉布为主,出口以丝、茶为主;18811910年,棉布在进口贸易中的重要性超过鸦片,丝、茶出口的重要性下降。影响晚清贸易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 B. 西方国家侵华方式的变化 C. 西方社会工业革命的发展 D.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剧变13.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其它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

7、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略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了大突破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4.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人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 B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C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D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15.1853年末,清朝户部下文:“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 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

8、远赴邻村。”导致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是 A.区域经济差异 B.列强侵略深入 C.抑商政策松弛 D.国内政治形势16.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瓦解着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17.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开工后)斯时运用缫丝机槭尚无相当人才。乃延(请)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且所有出品须运

9、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耗损殆尽。对于丝厂发展,折射出的史实本质是 A技术人员主要依赖外国 B产品销售不十分的顺畅 C因官督商办而走向衰败 D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18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 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 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

10、加工业的淘汰19.以下数据显示了中国两种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量的变化,它反映了 1931年1933年下降幅度中国茶叶出口额5108万元3858万元30%中国蚕丝出口额14704万元5642万元61%A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欧美贸易保护打击了中国经济C中国农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 D官僚资本挤压了民族资本空间20.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产品价格曾经暴跌,直接导致很多地区的农村,无人愿意种地,也无人愿意买地做地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蓬勃发展 B土地改革取得卓越成效C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D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21国货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发端于20世纪初抗议美

11、国排华事件,20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年)、“妇女国货年”(1934年)、“学生国货年”(1935年)、“市民国货年”(1936年)。这一现象 A反映出民族矛盾始终是近代中国主要矛盾 B体现了国人具有盲目排外的心理C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团结和觉醒 D推动了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转变22.1937年,云南全省工业资本仅421.6万元,仅占全国的工业资本总数的1.17,到1942年,全省工业资本额就已达20949.9万元,为全国工业资本的10.8。该时期云南工业发展主要得益于 A民族工业的内迁B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C国际交通线打通 D实业

12、救国思潮兴起 23有学者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 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从这个角度来看,下列哪项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 A给美洲带来了新的疾病 B使美洲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C改变了美洲人的生活方式 D给美洲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24.据统计,现今世界上种植最多的粮食作物,大约有1/3起源于美洲。16、17世纪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东半球的广大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

13、统的粮食结构。人们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D各地人口的膨胀25.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士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阿地块休闲,同时叉能保持地力。这一革命 A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 B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C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D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26.1793年,美国教授惠特尼在家教之余,发明了轧棉机,第一台非常粗糙,但一天一人能够加工一百磅棉花,而此前一天一人只能加工一磅多棉花。轧棉机的发明被视为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历史,它客观上 A开启了美国的工业革命 B加固了南方的奴隶制度C提高了美国教师的地位 D造成了众多工人的失业27.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