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直辖周,那些消逝的重庆味道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507044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直辖周,那些消逝的重庆味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庆直辖周,那些消逝的重庆味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庆直辖周,那些消逝的重庆味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重庆直辖周,那些消逝的重庆味道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重庆直辖周,那些消逝的重庆味道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直辖周,那些消逝的重庆味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直辖周,那些消逝的重庆味道(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97年3月14日,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重庆被列为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当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成立。晃眼之间,直辖后的重庆已走到了第19个年头。在中国西部城市中,如果说有皇城血统的西安人多显“王者之气”,有道教气养的成都人多显“皇民之悠”,那么有多元脉动的重庆人多显的便是“兼容之性”。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引人入胜的悠久文化,极具特色的当地食物,以及充满朝气的人文气息,它们共同组成了这个集热闹、平和、刺激与休闲为一体的城市。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19岁的重庆都是当下最具活力的中国城市之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重庆正变成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一些

2、具有浓厚重庆味道的城市符号也逐渐消逝。这些独具特色的“重庆味道”,你了解多少?码头文化 重庆是一座山城,也是座水码头。朝天门码头、嘉陵码头、东水门码头等地船来人往,成群结队的搬运夫肩挑背扛,喊着响亮的号子。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千百年的风雨历程,重庆人塑造了属于自己的“码头文化”。如今,码头上的吆喝声和繁忙景象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现代化港口。那些由码头而产生的文化也逐渐淡去,但老码头与曾在码头上发生的事、工作的人却永远存在于历史长河中。倘若你在70、80年代有幸去过重庆,一定会被重庆这种独有的“码头文化”震撼,而如今再想感受重庆别样的“粗犷”,恐怕也只能到博物馆里了。十八梯梯坎是重庆特有的

3、风景。去过重庆的知道,爬坡上坎那是常有的事,所以重庆也常常被大家用“魔幻”来形容。十八梯就是重庆独有“梯坎风景”的代表之一。十八梯位于重庆渝中半岛较场口,是一条连接重庆上半城和下半城的老街,把山顶的繁华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起来。通道全部由石阶铺成,这里的每一步梯子、每一方石块,都留着岁月碾过的痕迹,虽不是历史文化遗迹,但却是最具浓郁巴渝特色的城市符号。如今的十八梯两旁老旧房屋墙面上几乎都喷着“拆”字,有的已经被夷为平地,剩下仅有的住户和商户还在坚守着。城市的发展总和历史的遗留相悖,如果想要感受这仅剩的老重庆风貌,记得要趁早。山城棒棒军重庆城出门就爬坡的地形,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棒棒。这个

4、在“黄金时代”一度达到40万人的群体,几乎挑起了半个重庆城的建设。90年代的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的播出,让全国都知道了重庆有个特殊的职业叫“棒棒”。早年的重庆城,你会发现在街头巷尾,成群结队的身着旧蓝衣裤、脚蹬军胶鞋、手提绑绳、肩挑扁担的乡下人处处可见。他们在码头上挥汗如雨、肩挑背扛地为过往的船只装卸货物,或者走大街穿小巷,帮人提点东西,搬点重物,以此养家糊口。随着物流等服务行业不断兴起,城市轨道交通越来越发达,孕育“棒棒”的土壤正在变得日益贫瘠,棒棒的人数在急剧减少。也许你来到重庆,再也听不到那方言口音浓郁的一句“老师,要棒棒儿不?”吊脚楼洪崖洞是外地游客的必到之地。不知道有多少人去感受过重

5、庆洪崖洞的“灯火阑珊”?老重庆的吊脚楼,是用杉木、楠竹等最廉价的建筑材料,以穿逗结构和捆绑方式搭建,他们参差或并排地矗立在陡坡、峭壁、悬崖之上,大都一面临街,一面依山或傍水,窗外是最美的风景线。它们简单暴力的建筑方式看似简陋而弱不经风,却能牢牢地屹立数十年,长长久久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如今,很多新式的吊脚楼一一修建了起来,也许你能看见他们在夜晚璀璨夺目、但你却看不见老式吊脚楼那一梁一柱上都刻满了故事。吊脚楼虽然无法逃避消失,但这浸透着劳苦百姓艰辛的捆绑式房子,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抗争和人与自然的充分默契与配合的辩证关系,更体现了它是具有山城特色的民居建筑,更是永恒的历史标志。轮渡1938年1月

6、1日,重庆主城的轮渡开航,第一条航线是储奇门至海棠溪。从此,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轮渡成为了重庆市民过江的首选交通工具。到上世纪80年代,重庆轮渡迎来最辉煌的时候:共有轮渡近40艘、过江航线多达19条。每天轮渡从早上5点多开航,大概10分钟发一班,直到晚上10点最后一班轮渡才收,平均每天乘客量超过10万人次。如今,重庆境内已建起近一万座大小桥梁,被誉为“中国桥都”。渐渐地重庆市民选择了从桥上过江渡水的捷径,习惯了坐着公交车从桥上到达对岸的生活方式,曾经人声鼎沸的轮渡码头冷清下来,很多轮渡航线几乎无人乘坐只得停航。轮渡这条江上的路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缆车依山而建、靠着缆绳上下穿行于江边、山腰的缆

7、车,曾是重庆人最主要的出行工具。而且重庆先于国内任何地方有了客运缆车。缆车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轨道交通,用卷扬机和缆绳拖动车厢在轨道上行进,在轨道的中部设置“鱼腹式”的双轨以便于会车,大抵修建在坡度很大的地方以供行人上下,可以说是重庆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一种交通工具,在两路口、望龙门、朝天门、龙门浩和储奇门均有建设。曾几何时,乘缆车观两江交汇美景,是何等惬意。后来,缆车因为道路建设的关系或拆除,或废弃,现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嘉陵江索道1982年元旦,起于重庆市渝中区沧白路,横跨嘉陵江至江北嘴的嘉陵江索道试运营,这是国内首条跨江公共客运索道。多年来,嘉陵江索道作为渡江的交通工具,承载了很多重庆人上班

8、、上学、进城的集体记忆。乘坐索道过江,是重庆人引以为豪的城市特色。但是,随着一座座跨江大桥逐渐落成,城市道路交通网逐渐完善,嘉陵江索道的功能日渐弱化,最终等来了停运的命运。现在除了嘉陵江索道,也就只有长江索道还在运行。所以长江索道,也成了外地游客必去感受的景点之一,体味一下老重庆的生活方式。天府可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天然中药成分构成的天府可乐面世,迅速在川渝地区红极一时。1988年,天府可乐在中国可乐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75%。然而当面对可口、百事两家外资可乐品牌的强势进入时,天府可乐选择了联盟。1994年,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合资后销量逐渐减少,高额的亏损使其逐渐被雪藏,淡出重庆人的视线。外地

9、人喝过的很少,但是天府可乐在重庆人心中的地位,却是不可磨灭的。因为他们喝的不是一种饮料,而是对一段岁月的回忆。2010年,天府可乐通过司法追讨等途径,向百事公司讨回了天府可乐的配方、生产工艺和品牌。2013年,天府可乐再夺回商标,后又找到新的投资人。直到2016年天府可乐才正式复出。这一等,就是22年啊!山城啤酒说起山城啤酒,很多重庆人都有满满的回忆。“山城啤酒,知心朋友”这句广告语在重庆早已家喻户晓,足以见其在重庆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相信来过重庆的,都会听到人们在饭桌上吼一句:“老板,来瓶山城。”一度,不少外地啤酒不惜巨资进攻重庆市场,但山城啤酒仍稳稳占据重庆市场90%以上份额,创造了让业

10、界同行称奇、羡慕的“山城啤酒现象”。不过辉煌的历史很快就被湮没,随着重庆啤酒彻底易主嘉士伯,山城啤酒最终成为回忆。重庆高粱酒重庆是座码头文化浓郁的城市。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可谓是老重庆江水边生活的写照。虽然说吃着火锅喝着啤酒是现代重庆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啤酒真正进入老百姓日常生活不过五十多年。能代表渝酒文化的,还是白酒。重庆白酒以小曲清香为主,重庆小曲白酒又以历史悠久的江津白沙烧酒闻名。重庆小曲白酒以单纯的高梁为原料,口感清香纯正、醇和回甜,酒体突出清、爽、绵、甜、净的风格特征,因而深受饮者喜爱,成为全国小曲白酒的代表。重庆直辖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家越来越注重白酒的口感与

11、品味。老一辈的重庆人曾用来驱寒、除湿的江津老白干,现却只因其酒精度数高,多被用来泡咸菜。而新时代的重庆人很难适应其辛辣的口感。然而白沙烧酒的灵魂仍在,重庆江记酒庄生产的单纯高粱酒江小白,传承了江津白酒传统的精酿高粱酒工艺,成为当下新青年群体喜爱的“新”重庆味道。解放碑说到重庆必去的地方,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解放碑”,因为重庆美女多,这里是打望的绝佳地点。而在山城重庆最能体现重庆人精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民解放纪念碑了。曾经的解放碑算是重庆最高的建筑,所有到解放碑的重庆市民都会抬头默默地仰望。它以深厚独特的历史内涵,牵动着无数人敬仰的目光。现如今解放碑四周早已高楼林立,无比繁华。当华灯初上,灯

12、火璀璨的时候,解放碑仍会以自己的光彩伫立在霓虹之中。虽然原本高大的解放碑显得矮小了许多,但它仍是重庆人心中无可替代的记忆。防空洞走在山城重庆,也许一不小心,你旁边的房子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陡坡,坡坎上,或许会镶嵌着圆拱形的门,这多半是防空洞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促使了重庆防空洞的产生,被修建出来以后,它们就不同于那些拆了又建、建了再拆的普通地面建筑,而是一直在那里,经历人事变迁。战时防空洞主要用于躲避空袭,后来钻洞子纳凉也成为一代重庆人的童年娱乐项目。时光流逝,不安定的生活已经烟消云散,人们已经习惯把和平当作最好的掩体。回顾当年火红的生活,更多人心中珍藏的是那段峥嵘岁月中抹不去的

13、记忆,和那段与防空洞有关的日子。国泰电影院国泰电影院的前身,是被称为抗战大后方文化圣地的国泰大戏院,是重庆最早的影剧院。1937年大戏院落成开幕,其后曾两遭日军轰炸,修复后取名国泰电影院,1953年更名和平电影院,文革期间易名东方红电影院,1979年改回和平电影院,1993年又更名为国泰电影院,直至2007年拆除,在原址附近重建了一座国泰艺术中心。国泰电影院,这个曾经见证了山城的沧桑和繁荣,华丽而典雅的建筑,承载了太多重庆人的历史情感,从此仅能从历史的记忆中去搜寻。也许每个城市里,都会有像国泰电影院一样的建筑,在城市的新生里逐渐没落,心酸却又无奈老茶馆旧重庆,大码头,茶馆遍布大街小巷。那时候重

14、庆的老茶馆随处可见,不管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一有时间都会找个地方坐下来,摆摆龙门阵,安安静静地品上一杯茶,一下午就这样悠然自得地过去了。在那个信息不畅的年代,茶馆具有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功能:市井奇闻,官场秘闻,大至皇帝下台,小到寡妇嫁人,在茶馆里都能听到真真假假的消息。还有买卖人在茶馆里谈生意,袍哥大爷在茶馆里吃讲茶,川剧、评书、金钱板你方唱罢我登场,茶馆里好不热闹。在快捷的都市生活环境下,现在人们的休闲地点更多地变成了咖啡厅、冷饮店、麻将馆人们记忆中遍布街头巷尾、黄桷树下的那些老茶馆已经渐行渐远,很多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蒲扇重庆是出了名的火炉城市。在空调还未能普及的年代,重庆的夏天虽然还没有现在这么

15、热,但重庆人还是过得很恼火,所以家家户户都少不了一把蒲扇。旧时每到夏天,专门有人用棕叶编制成蒲扇出来卖,因而蒲扇也叫棕扇。一把传统的手工棕扇,可以用上三四年甚至更久。在炎热的夏天,出门逛街,一边走路一边拿着一把棕扇揺,既优雅,又凉快。晚饭过后,大人们总会搬个凳子到黄桷树下乘凉,一边聊聊家常,一边用蒲扇驱赶蚊子。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少人家里都买了风扇、空调,传统的蒲扇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在市场上几乎绝迹。但很多重庆的老人家里都还有这种蒲扇,这是属于重庆人夏天的记忆。嘉陵摩托作为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摩托车之王”,嘉陵摩托在全国拥有极大极佳的声誉,甚至一度成为摩托车的代名词。嘉陵摩托车在全国的畅销也形成产地效应,重庆这个摩托车产地享誉全国。在早期的消费者心目中,“重庆造”蕴涵着“正宗”之意,“重庆造”成为中国摩托车制造的领头羊。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摩托车的需求已从功能性转化为精神性,城市里大多数年轻人眼中只有哈雷、杜卡迪等一些有精神张力的摩托车品牌。如今的重庆太快了,轻轨取代了缆车,大桥取代了索道,高楼大厦湮没了旧楼老梯再过十年、二十年,这个城市的大多数人,将不在意甚至不记得它们曾经来过。一个城市需要历史和文化,组成一个城市的元素,也不仅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