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恩波名师哲学部分概括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850612 上传时间:2017-10-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6.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考研恩波名师哲学部分概括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2考研恩波名师哲学部分概括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2考研恩波名师哲学部分概括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2考研恩波名师哲学部分概括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2考研恩波名师哲学部分概括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考研恩波名师哲学部分概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考研恩波名师哲学部分概括(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运动与静止区别联系转化反对的错误观点运动绝对的动中有静一定参照系相对主义诡辩论静止相对的静中有动一定参照系绝对主义不变论“静也,动之静也” ,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片面夸大运动、否认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相对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代表观点是庄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把生和死,可和不可的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抹煞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之间的区别。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朴素辩证法思想。但如果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就陷入了不可捉摸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泥潭。反过来片面夸大静止、否认运

2、动,则会导致绝对主义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不动论)否认运动,把相对静止看做绝对不动,代表性观点是“飞矢不动” , “天不变,道亦不变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它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确定事物性质的必要条件。第三,它还是测量和计算事物运动的必要尺度。2意识的本质(易结合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考核)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意识本身不是物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能动性是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征是:意识形式的主观性;对同一对象的意识存在个体差异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事物反映的近似性、虚幻性和创造性。但是,意识的内容和造成意识主观性的原因却是客观的。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三思而行;工程师设计图纸)(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胸有成竹)(3)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4)意识对生理功能的调节和控制。(5)意识活动具有自身发展的前进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毕竟是第二位的,要使意识的能动性变成现实必须有一定的途径和条件:(1)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实践。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3)实现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

4、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 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物质决定意识,这是意识问题上的唯物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是意识问题上的辩证法。 (现实工作中,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在意识的能动性问题上,要反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无所作为) 。唯心主义则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否认物质的决定性,主张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为

5、所欲为)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1234唯物辩证法联系全面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形而上学孤立片面 静止否认矛盾,确信外力推动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就是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是通向唯心主义的桥梁。形而上学的另一种含义是指研究超感觉、超经验的有形体之外的对象的哲学。4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过程是主体通过工具、手段作用于客体,实现主体目的的过程,概括来说,是目的手段结果的过程。实践是人与世界

6、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和中介,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的改变的一致性。其主要环节是:(1)实践决策。正确的决策是“合目的”和“ 合规律”的统一。(2)实践目标的制定。实践目标是实践目的的体现。目的是实践结果预想和超前反映。(3)实践的组织和管理。(4)实践结果及其检验。实施过程在客体身上实现了对象化,就产生实践的结果,要对实践结果做出评价和检验。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低级阶段)理性认识(高级阶段)1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2认识的内容对事物现象、片面、外部联系的反映对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反映3认识的特点形

7、象性、直接性抽象性、间接性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可靠,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成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唯理论和经验论全部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它们各持一个片面,在思维方法上属于形而上学。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之分;经验论也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6联系与系统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即“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但又不是孤立存在的

8、。系统的本质特征是整体性、动态有序性、最优性。其中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根本特征。(1)整体性原则。即系统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机械之和。(2)动态有序性原则。系统的联系是有序的,这种联系存在于发展变化之中。(3)最优性原则。即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总体目标实现的最佳状态。系统由要素构成,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整体(全局)与部分(局部)的关系,同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为整体是整个事物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而部分是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要素和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它们的联系表现为:(1)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没有部分,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但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2)整体对部分起支配、统

9、帅、决定的作用,而部分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3)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其功能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之和,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4)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具有反作用。在特殊情况下,当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5)整体和部分相互转化,整体和部分是相对的。高一层次系统的部分,可以是低一层次系统的整体,低一层次系统的整体,则成为高层次系统的部分。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必须在分析问题时要着眼于整体,要求局部服从整体,反对片面强调局部,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的分散主义和个人主义。7认识论的不同主张辩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体人(实践的、社

10、会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精神客体主体认识的对象整个自然界精神的外化8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是,始终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始终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它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具有特有的社会建制。“全球问题”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广泛运用而又失去控制造成的。因此,让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而不造祸,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合理使用,取决于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要尊重自然规律,要把人的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结合起来。物质文明的建设解决不了社会领域内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自然科学本身并不对使用它的成果的人的智慧和能力负责,它的发展及对社会的作用并不预先考虑社会后

11、果。在人类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之前却已经掌握了对自然的控制权,这使得人类面临空前的凶险。人类的大敌不是技术而是非理性,不是科学而是战争,不是资源稀缺,而是贪得无厌。9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决定力量历史发展动力有无规律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有人民群众唯心史观社会意识主客观精神无少数英豪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1)宿命论主张历史发展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而少数英雄人物则是这种精神力量的体现者。(2)唯意志论主张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10可能性与现实性(1)区分可能和不可能。可能是指在现实中存在其出现的根据的东西。不可能性是指一事物的出

12、现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的根据和条件,因而它是永远不能实现的。(2)区分现实的可能和非现实的可能(抽象的可能) 。现实的可能是在现实中有着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因而在一定阶段可以实现的可能性。非现实的可能性则是在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展开、必要条件尚不具备,因而只在以后的发展阶段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但抽象的可能毕竟是一种可能,因而区别于不可能。随着条件的成熟,抽象的可能性就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认识抽象的和现实的两种可能性的区别和联系十分重要。一方面,要看到两种可能性的区别,应该集中力量去办那些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事情。否则就要犯左倾的错误;反之就要犯右倾的错误。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两种可能性的

13、联系,积极创造条件,促使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抽象的可能变为现实的可能。(3)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在事物发展中往往存在着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矛盾双方斗争中,既有新的一方战胜旧的一方从而使事物发展的可能,也有相反的可能。虽然就总趋势而言只有新生事物不可战胜一种可能。但这种总趋势由可能转化为现实,是在两种可能的反复斗争中实现的。(4)把握可能的量的方面。可能性有大小之分,即或然率,这就是对可能性在量上的测定。把握可能性的量的方面,分析或然率,这是精确地规定行动目标和实施步骤的重要条件。可能和现实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可能和现实是统一的,使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发挥的余地。 (2)可能与现实的对立,又使人的

14、主观能动性有发挥的必要。 (3)为了在变可能为现实的斗争中正确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注意以下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一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要力求正确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地把握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这是促进事物由可能变为现实的客观前提。其二是,在这个前提下,还需要经过主观努力和积极斗争,创设有利的条件,力争实现最好的可能。11实践的基本特征(1)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一方面,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和结果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另一方面,实践的广度和自身发展也要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实践的客观性表明它与纯粹的思维活动、精神活动不同,它是可以为人们所感知的直

15、接现实的物质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与唯心主义实践观根本划清了界限。(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人的实践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不同,它是在主体意识的指导之下而展开的改变外部世界的活动,它所具有的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与动物本能活动相区别的两个显著标志。实践的能动性表明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不是纯客观的东西,而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强调这一点就与旧唯物主义根本划清了界限。(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发展着的人类活动。一方面,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它是人们在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社会性活动;另一方面,任何实践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环境中的具体的实

16、践,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都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并要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决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坚持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才能既与以往旧哲学的实践观相区别,又与实用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把握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义在于:矛盾观点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观点,因此,坚持矛盾的普遍存在是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根据矛盾普遍存在的原理,我们应当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的个性,即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也是指矛盾表现的多样性,从性质上看,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从地位看,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之分。从解决形式看,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