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1: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上传人:万**** 文档编号:118505230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必修1: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人教版必修1: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人教版必修1: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人教版必修1: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必修1: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必修1: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引导探究法”教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一节内容编排在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中,这部分知识,特别是力这一基本概念,是本章的一个基础性的重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学习本节的后续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2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从力的概念入手来研究物体受到的重力,力的概念很抽象,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材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以现实生活的例子作为依托,列举了生活中学生能够感知的例子,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和力的表示法,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定义的。可见,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

2、又是一个难点。重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教材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来介绍重力的有关知识,重力概念理解的难点是对重心的理解。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法来表示一个力,会画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会求重力的大小并能确定重力的方向。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会用县挂法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会求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等探究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2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悬挂法来探究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

3、。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对知识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科学猜想的能力。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一观点。三、教学方法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为此,本节

4、课教学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想象或体会探索研究再创情境得出结论深刻理解、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四、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弹簧秤;质地均匀不规则的薄板,细绳;大圆环;三角板;重锤线。五、教学流程(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这几天咱中国人都为一只“飞船”上天和返回而振奋、而骄傲,这只飞船叫什么名字呢?2“神

5、六”在太空中是随意遨游的吗?(不,是围绕地球旋转!)3为什么“神六”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逃离地球呢?(这是因为地球对它施加了一个作用力,把它拉住了)这实际上是力的功劳,事实上,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比如:大家现在就受到了力的作用,从本节课起,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力方面的问题。(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并正确理解力的概念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要求:同桌双手相互推掌,一人处于被动,双方感受力的存在,如果用力还可以把另一人推开。体会和思考:力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2科学想象并体会,探索研究上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动手、科学地想象并体

6、会,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给以适当提示。3再创情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方木块,海绵。实验:手推方木块使之运动,手用力推海绵。请学生总结:(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4逐字分析,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思考:(1)力能够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吗?(2)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引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结论:一个力总能找到它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例1:下列关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C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那么它必定同时也是施力物体D力可以离开物体

7、而存在提问:(1)用什么工具测量力的大小?(2)力的单位是什么?(3)力是标量?还是矢量?(4)如何来表示一个力呢?(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5)力的图示是根据力的三要素来表示的,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三要素?例2:用力的图示法画出下列各力:(1)重100N的物体在空中运动时受到的重力。(2)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大小为20N。(三)搜索重力知识,研究重力的三要素,引出并正确理解重心的概念(约41分钟)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情景:让一物体自由下落。问题:物体下落是什么力的作用呢?2搜索已有知识,引出新的知识问题:(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能否用实例说明一下?(3)重力的大小如何计算?(4)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如何定义的?(等效替代)分组讨论,并由代表回答。3再创情境,探索研究物体的重心位置探究性问题:(1)物体的重心如何来确定呢?(2)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其物体上吗?为什么?(讨论)(3)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关系?讨论并举例。探究性活动:用悬挂法测定薄板的重心位置。(测三角板、书本的重心)(四)简要说明一下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学生自学并总结。(五)总结本课内容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概念;3重力、重心;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六)作业1课本:P57 1、2、3。2课后体会日常生活中有关力作用生活实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