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女郎梅季&嘉莉妹妹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498197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街头女郎梅季&嘉莉妹妹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街头女郎梅季&嘉莉妹妹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街头女郎梅季&嘉莉妹妹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街头女郎梅季&嘉莉妹妹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街头女郎梅季&嘉莉妹妹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街头女郎梅季&嘉莉妹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街头女郎梅季&嘉莉妹妹(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追求生活本色的还原:加兰、克莱恩、诺里斯、欧亨利19世纪90年代前后,美国出现了一批描写农村和城市中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家。他们在题材选择、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虽然不尽一致,却有一些共同的倾向。他们从个人的经历出发,真实地描写城乡中下属人民的生活;不是用“生活的微笑面”为美国上流社会涂脂抹粉,而是触及美国文学前所未触及的领域和问题,描写芝加哥、旧金山以及波士顿这样的城市,并以工人阶级或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作品人物;他们提倡以记实性的基调,描写美国城市普通人的生活;他们有意采用明白通、朴实无华的日常语言和大量琐碎的生活细节,还原现实生活的自身特征。在他们看来,“美国梦”已经破灭了,个人无力主宰自己的

2、命运。这批作家不是现实主义者,但却与前一代现实主义作家有着多方面的传承关系。文学史家通常称他们为“自然主义者。”其主要代表是加兰、克莱恩、诺里斯和欧亨利。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18711900)是19世纪最后一、二十年美国文坛上一位短命而有才华的作家。和他同时代的美国作家大部分出生在中西部,他却出生在东部沿海新译西州的纽华克镇,7岁时随父母迁居纽约。他的父亲是纽约卫理公会的牧师,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他读完了小学和中学,但是只上了一年大学就在纽约一家报社当了记者。1896年他去古巴报道当地的暴动事件,1897年去希腊报道希腊与土耳其的战争,1898年再去古巴报

3、道美国与西班牙的战争,1899年又去英国,1900年6月5日因患肺结核在德国去世。克莱恩的职业是新闻记者,但使他留名后世的却不是那些频繁的战事报道,而是他在工作的空隙中写出来的小说和诗歌。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中篇小说街头女郎梅季。写成之后,多次试投均告失败,后在加兰的支持下,用克莱恩母亲刚留下的一笔遗产于1893年自费出版,这本书出版后的反应令人失望,很少有人购买,也没有引起评论家的关注。但次年发表的红色英勇勋章(1894年开始连载,1895年成书)却立即获得人们的喝彩他被称为文学“金童”、最有希望的青年作家。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中肯地评论说:“他有轮廓,有色彩,有跌宕,具备了这些,他应该是

4、大有前途的。”克莱恩大器早成,这使得人们往往把他同济慈相比,就连患肺病早逝这一点,他也与那位诗人相似。克莱恩富于才华,多才多艺,他一生共写了六部中篇小说、100多个短篇小说和两本诗集。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小说都表现出一种善于创造鲜明形象的巨大才能。他的诗歌受艾米莉狄更生和惠特曼的影响,接下来又影响了象埃兹拉庞德那样的意象派诗人。因此,他又常被看作是这一现代诗歌流派的开山鼻祖。街头女郎梅季在作者的红色英雄勋章轰动文坛之后才引起人们重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纽约的贫民窟。梅季的双亲都是酒鬼,对孩子们很粗暴,不是打便是骂,梅季在家里得不到一点温暖。当她“在泥潭里长成了一朵鲜花,出落成一位美丽出众的少女,在

5、那个公寓区成了惊人的奇迹”之后,她在衬衫厂里当了女工。她的美貌使得她哥哥的朋友彼特垂涎三尺。身为酒店伙计的彼特是个油头滑脑的流氓,他利用梅季的年轻幼稚,以金钱衣着为诱饵勾引她,使贫穷不幸而又涉世不深的梅季上当受骗,与他同居。不久彼特抛弃梅季另觅新欢。随之,梅季失掉了衬衫厂的工作,宗教思想很重的母亲,不准她回家,她只得流落街头,做了几个月的妓女,最后在悲愤失望中投河自尽。她的母亲在伤心之余“宽恕”了这个“坏孩子”。这部小说是美国文学中最早的一部自然主义作品,它比弗兰克诺里斯的麦克提格和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都早好几年。红色英勇勋章也具有这类小说的许多特点。由于作者力求抓住实际生活来表现主题,还使

6、用了生动的意象,塑造类型化人物,并运用日常生语汇,使全书充满生气。康拉德因此把克莱恩称为“人们之中最权威的人”。在克莱恩去世后,豪威尔斯甚至认为街头女郎梅季是克莱恩一生的最高成就。当然,“自然主义”这个标签对于克莱恩的作品来说并非完全恰如其分。因为在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和现实主义作家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也没有任何严格的关键性区别。尽管自然主义作家往往喜欢自诩为叛逆或开拓者,但实际上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是前一代现实主义作家必然而合乎逻辑的继承者。此外,当时的小说家倾向于强调环境对他们书中人物的影响,而克莱恩与此还有一段距离。红色英勇勋章是克莱恩第二部重要作品,出版于1891 年。这是一部描写美国南北战

7、争的战地小说,它通过一个士兵在战场上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的战争生活。作者从未参加过战争,而这场战争在他出生前六年的1865 年就打完了,但这部小说却被公认为是描写南北战争的作品中最好的一部。据说一些参加过这场战争的老兵们都赞赏作者杰出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认为这部小说是对南北战争最出色的记录。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亨利弗莱明是北军的一名战士,参战之前打仗心切,向往战争的传奇生活;可是一旦战斗打响,他却临阵胆怯,不知不觉做了逃兵。逃跑途中,他被另一个为战争吓破胆的逃兵打伤头部。回到部队,他谎称自己失散后在右翼战场作战受了伤,同伴们信以为真,夸奖他勇敢。此后,弗莱明象换了一个人似的,在战斗中冲锋在前,

8、奋勇杀敌,他的英雄行为受到上司表彰。战斗胜利结束,弗莱明还为自己的往事感到羞愧,但他想到自己经历了战斗的考验,战胜了死神的威胁,心灵发生了根本变化,他又觉得问心无愧了,头上那鲜红的伤疤成了标志他勇敢精神的勋章,他要追求的是安宁,和平.。这部作品从一个大兵的角度去描写战争,作者的兴趣不在故事情节,而在突出主人公从幼稚到成熟过程中对外界的心理反应。他精心描写的不是战争本身,而是主人公在战斗中的感受,使战争场面局限于个人所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至于战争的双方是什么立场,这场战争为了什么,作者并不关心。作者的这一观点无疑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美国人的态度。但总的说来,小说的立场是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战争,因

9、而对20 世纪的反战小说又有一定影响。克莱恩在美国19世纪末叶的文坛上,犹如一颗瞬息即逝的明星,尽管匆匆而去,却发出了耀眼的光芒,照亮后人沿着他短暂的创作生涯去寻找那些文字以外的东西。相同的结局,不同的形象:解读街头女郎梅季和觉醒推荐本文 张 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掀起了一系列的大规模运动,黑人反对歧视的民权运动要求政治和经济平等;学生激进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目的是解除性别歧视和任何形式的男权主导地位。其中妇女运动对男权社会具有更大的颠覆性,尤其是在文学领域,女性文学批评和女性文学一是要求对男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重新评价,二是重新挖掘那些受到冷落的,遭到遗忘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树立自己真

10、正的女性形象,揭露男作家作品中对妇女的偏见和歧视。重新解读街头女郎梅季和觉醒,使得男女作家作品中相同的结局,为什么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形象,目的是寻找女性文学,从而建立女性自己的文学,使得女性文学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可能,让读者重新审视文学,历史,真正地享受文学,享受美学,重新认识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一、男作家作品中的女性:漆黑夜晚里的她悲愤,绝望地投河自尽 19世纪末的的美国文学写作是男人的职业,就像是上帝创造的世界是男人的世界,男权社会的主体是男人,女人是客体,男人主宰世界,女人只能是处于附属地位,于是女人的形象在男作家的作品里就像毛信德先生书里所讲的同属

11、于恩格斯指出的“一个老而又老的故事”(毛信德,2004:134):即从不谙世事的天真少女,到堕落者,荡妇,妓女。受时代的局限,作者没有揭露当时的社会根源,只是一味的“同情”这些弱者:女性。 19世纪末的美国正是大肆向西部扩张时期,男作家们都在颂扬这种美国的发展,讴歌美国的繁荣。然而这种繁荣发生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中,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环境决定论揭示了美国下层贫民生活的残酷性。 所以“波伏娃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女人是在男权社会中,习俗败坏、道德观扭曲、文化沉淀所生成的产物”(李亚凡,2005:256)。19世纪末的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的重要自然主义作品

12、街头女郎梅季(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 (1893年)正是对美国这一时期的写照。女主人公梅季生活在一纽约贫民窟,其父母酗酒,打骂孩子,梅季看着父母凶巴巴的样子,每每都会吓到一边躲起来。其哥,吉姆从很小打架斗殴,被称为“野狗”。更不幸的是,父亲过早死亡,弟弟也在小小的年纪可怜地离开了这个没有爱的世界。梅季就是在这样的贫困环境,贫困家庭中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她进了一家衬衫厂做工,梦想靠着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恶劣的生活状况。但生活的残酷远远不象她想像的那么美好,简单,等待着她的是陷阱和泥潭及不幸的命运。杰姆的朋友彼德是个游手好闲的流氓无赖,他是

13、一家酒店的伙计,他被梅季的美貌所吸引,从而诱骗梅季接触纽约的夜生活。看到如此奢华的生活,珠光宝气的富人们,梅季想到了自己那令人窒息的工厂环境,羡慕这些富人之余,她幻想着依靠彼德也能过上所谓的“好日子”,由于和彼德频频出入酒吧,梅季丢了工作,而此时的彼德也已厌烦了梅季,像抹布一样把她抛弃了,“见鬼去吧,砰的一声,彼德猛烈地关上了门” (English Classics 1000, Chapter 16),回到家的梅季受到了母亲的谩骂,哥哥的白眼,邻居们的窃窃私语,她被迫走上街头,当了一名街妓,漆黑的夜里,她走投无路,投河自尽。她所寄希望的彼德,“在诱奸她之后,没能救她出水深火热的处境”(常耀信,

14、1997:201)。 二、女作家作品中的女性:阳光明媚下的她充满希望地拥抱大海 美国南方女小说家凯特肖邦(Kate Chopin)于1899年出版了其代表作觉醒(The Awakening),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爱德娜蓬特利尔夫人,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爱德娜衣食无忧,。故事始于一个夏天,在格兰德岛的度假,在这期间,爱德娜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吃惊的变化,她意识到了自己没有爱情的婚姻,爱上了当地的一年轻人罗伯特,并与浪荡公子阿尔宾发生了性;她学游泳,学画画,去一些古怪的地方,不再继续拜访或回访,不再考虑孩子的棉衣穿戴,甚至将孩子送到祖母家,最后搬出了丈夫为她提供的大房子,搬到了一间“鸽子窝”似的小房子,

15、以卖画为生。当罗伯特离她而去时,她日夜思念着罗伯特,想着与他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当罗伯特再次出现在她面前时,两人互诉爱意,然而,爱德娜是有身份的人:蓬特利尔夫人,罗伯特退缩了,面对自己的名声,面对爱德娜,他不敢大声宣称自己的爱情,不敢向社会挑战,不敢承担责任,于是他再次从爱德娜身边逃离。意识到了自己没有爱情的婚姻,觉醒了罗伯特也不是自己所期盼的男人,她不愿再回到那窒息的大房子,拒绝与丈夫继续生活,她义无反顾地回到格兰德岛,阳光照耀下的大海,泛起了涟漪,她满怀希望地裸体投入了大海的怀抱。 三、相同的结局,不同的形象:从对妇女的偏见、歧视到新女性形象的建立 波伏娃认为“妇女要想活得和男人一样的地位,

16、就要对一切传统的价值观进行重估,从而确立一种新的社会理念,彻底改变妇女的生存状况,是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家庭、婚姻、爱情、事业等诸多方面都能有与男人一样平等的权利和地位”(李亚凡,2005:256)。 1.男作家作品充满着对妇女的偏见和歧视:女性是被动的、被迫的、假的弱者形象 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如梅季投河自尽,表面上是作者对弱者-女性的同情,而实际上是对女性形象的歪曲,丑化,这是男作家笔下所塑造的假的女性形象:天真的姑娘,受到诱骗,自然是走投无路的结局,一方面悲剧体现在天真的少女经不住诱惑,充满了向往和虚荣心。梅季的生活中不曾有爱,长大后辛苦挣钱,当然这谈不上什么经济独立,也只是想改善家里的贫困生活而已,当彼德每次穿着不同的衣服出现在他们家,让梅季懂得了家里的穷酸,“她极其地不喜欢自己的衣服,并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