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五言诗研究值得关注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494355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5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宇文所安五言诗研究值得关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宇文所安五言诗研究值得关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宇文所安五言诗研究值得关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宇文所安五言诗研究值得关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2 l卷第 3期 2 0 1 4年 6月 琼州学 院学报 J o u rna l o f Q i o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1 2 l No 3 J u n e 2 0 1 4 “ 古诗与汉魏六朝文化研究” 主持人语 字文所安五言诗研究值得关注 木斋 带着满身伤痕, 拖着疲惫之心, 我于今年四月应美国普渡大学之邀, 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 来到这 个与 中国几乎是最远距离的国度 , 潜 意识里有着某种隐逸规避的解脱 , 也朦胧有着告别学术 , 潜心反思 , 重 新开始一段人生的希冀。但现代化的通讯设施, 使隐逸与规避都成为了空想, 琼州学

2、院学报 的相关专 栏 , 依然故我而不能止 。主编约稿应期而至 , 我不得不在我美 国的西拉法耶特普度大学 的陋室中, 眼望窗 外雨后灿烂的阳光和迥然而异的草坪野花 , 思考着在这一期的主持人语 中写写什么。 这一期的两篇大作 , 不约而同地将研究的目光转向了美国哈佛大学的宇文所安先生, 特别是对宇文所 安先生的汉魏五言诗研究对中国学术界 的影响, 给予了高度 的评价 。这是让我感 到由衷高兴 的。其 中李 明华、 胡良萍的 宇文所安五言诗论 一文, 可以视为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 大作问世之后, 对其中五 言诗问题研究的首次系统梳理。作者之所以选择对宇文先生的一部著作中的一个问题进行专 门

3、研究 , 正 在于它是学术史历程中值得研究的学者和值得研究的问题。当下学风 日 趋细微, 对一些所谓学术史无人 问津的末流作家或是琐细问题趋之若骛 , 却不知道学术史之路是 由一条条独辟之蹊径所构成 , 是由一座座 奠定了新理论体系的丰碑所标识, 是由一尊尊颠覆了前人公式而建树了新公式的伟大学者所建构。没有 新的理论体系 , 只在前人 的窠臼中生存 , 仅仅是一种数量 的重复。而宇文所安先生 , “ 他的新思想特别多 , 他会开拓一个新的方向” ( 顾彬语) , 也正如他自身所说: “ 一个传统要继续繁衍下去, 一定要有新的解读、 新的阐释注入新的活力 , 否则这个传统就死了。 ” ( 宇文所

4、安语) 正因为如此, 他所反复强调的, 是文学史研 究与解读的“ 不可确定性” 。在汉魏五言诗 问题的研究 中, 宇文所安也 同样发出了与 中国主流学者“ 不一 样的声音” : “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 我们根本找不到任何除了五世纪的猜测之外表 明无名 古诗 的年代早于建安 的确凿证据。 ” 这与我近十年来相关汉魏五言诗的研究可谓是不谋而合的。 由厦门大学著名学者, 对曹植研究建树颇深的胡旭教授与其女弟子刘美惠合作撰写的 论古诗十九首 中的异文与模件化套语 , 虽然并非对宇文先生 的专 门研究 , 但其 内容 、 写作风格等 , 却无不在在显示着所 受前者的影响的痕迹。其 中除了受到宇文所安先

5、生的影响之外 , 在具体的细节上 , 譬如在手抄本的影响方 面 , 胡旭先生对于汉魏五言诗的研究 , 特别是对曹植甄后的研究 , 或许 比我本人更早 , 对于两者之间的恋情 关 系的肯定 , 比我更为激进。也许我对于两者的关系 , 在潜意识上受到世俗偏见 的压力 , 此前常常试图将 这种恋情关系局限于精神上的层面( 虽然在内心深处, 也深知这种局限于神经层面的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 之不可能 , 特别是在曹魏通脱时代的不可能) , 而胡旭先生则明确指明 , 两者之间的恋情不仅仅在于精神的 爱恋 , 更存在于肉体关系 , 曹丕对曹植 的残酷打击 , 正是“ 对曹植夺妻之恨的强烈发泄” 胡旭先生 文选

6、 - 洛神赋题注发微 , 一文, 更是从魏晋六朝乃至唐代的历史文献 中旁搜远绍 , 钩玄爬梳 , 证 明了曹植甄后之 间的恋情的真实性, 并明确指出, 两者之间的私情“ 不一定在甄氏归曹丕之初, 而极可能在建安后期, 特别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6 0 3 作者简介: 木斋( 1 9 5 1 一) , 北京人 ,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诗词史。 参见宇文所安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 三联书店 2 0 1 2年版 , 第 2 6页。 第 2 1卷第 3期 琼州学院学报 是曹丕随曹操出征 、 曹植 留守邺城的那些时期。曹丕不仅处死甄 氏, 而且侮辱她的尸

7、体 , 这源于甄 氏背叛 自己而产生的刻骨怨毒” , 可谓振聋发聩 、 铮铮有声 。通过本文, 可 以看 出刘美惠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敏锐 的学术感受和表达能力 , 1 5岁而能参与写出如此老到之论文 , 评之 为天才学术少女 , 当不为过 , 其学术前 景 , 无可限量 。 胡、 刘师生合作的这一篇大作, 视角新颖, 为古诗十九首的深入研究, 提供了新的畛域。仅举一例: 有些异文则可能将诗歌导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东城高且长 中一句看似不起眼的“ 驰情整 巾带” 有“ 中带” 的异文。由于 东城高且长 中两段并不融洽的内容, 对这一首诗究竟本为一首 还是两首偶然凑成则成为历代论者讨论 的焦点, 对

8、后半段主人公的判定也难有定论。但“巾带” 和“ 中带” 有着相当不同的性别指向。-9 “ 巾” 相关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男性, 而“ 中带” 则无比明确 地指 向女子的内衣带。 “ 巾带” 与“ 中带” , 看似一字之别 , 但却有着天壤之别, 巾带, 是男人服饰, 中带, 则是女性之亵衣。有些事 情其实并不需要繁琐的考证 , 需要 的仅仅是基本 的常识 , 需要简单 的情理以及作为学者的基本素质和 良 心。我们如果知道了十九首中大量出现的这些女性用品, 性的饥渴( “ 空床难独守” 之类) , 以及男性在美 色面前的犹豫徘徊( “ 驰情整中带” 之类) , 以及两者之间爱而不能同居( “ 同心而

9、离居, 忧伤以终老” 之类) 的对话 , 我们就不会再相信这是所谓 比兴君臣、 友朋之作的无耻谰言。我注意到近一个时期开始有一些学 者和我的商榷 , 这原本是我所衷心期待的事情 , 遗憾的是 , 其 中罕见有提出新 的材料 , 新 的论证 , 新 的逻辑 关系, 有的仅仅是将我所颠覆和拆碎的谎言, 重新给予复合 。十九首等汉魏古诗 , 原本 由梁启超提出为东 汉之作, 就仅仅凭着“ 直觉” 而并无任何实在证据, 当下中外学者提出的如此之多新的证据和论证, 学术界 理应在新的起点开始新的研究历程。我的研究是一个纵横交错 的理论体系 , 我一直期待着有学者能同样 建树一个详备的体系来阐明十九首等何

10、以为东汉而非建安曹魏 , 何以为无名氏文人而非曹植甄后。然而 , 迄今为止的商榷文章却是破碎的, 陈旧的, 只言片语的, 基本上大多还属于尚未读懂的状态。这使我感到 了某种深重的悲哀 : “ 他不是那光, 乃是要为光作见证” “ 光照在黑暗里 , 黑暗却不接受光 。 ” 近日有学者从国内发来孙明君先生的论文, 该文就 青青陵上柏 这一首诗的作者和作年问题, 与我 进行了商榷 。此文可谓是近年来相关商榷文章之最为优秀者, 在两宫问题上 , 似乎提出了新的材料 , 作 出 了新的思考( 虽然还不足以支撑东汉说 ) 。同时, 在学术界有关汉魏五言诗 的总体研究态势方面 , 对宇文 所安先生和我的研究

11、给予了这样 的评论 : 宇文所安认为 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的系统, 找不到“ 古诗” 早于建 安时期的确 凿证据, 木斋提出 古诗十九首 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为曹植之作, 掀起 了文学界的波澜, 推进 了古诗研究的学术历程。 很多时候 , 在所谓 的直接材料历史 的缺席的背景之下 , 情理的吻合极为重要 。梁启超用 “ 直觉 ” 作出 结论 , 让后来人相信了将近一个世纪 , 我们不能再相信直觉 , 而要进一步在材料的基础之上, 做 出逻辑 的链 条, 最后, 再用“ 情理” 来加以检验, 如果微观上每句每字都能合于情理, 宏观上吻合于中国文化史、 语言演 变史 、 文学思想史 、

12、 社会风俗史、 中国文学在斯时前后的演变史 , 特别是吻合于该诗作其所属性 的文学体 裁、 题材、 风格等的演变史 , 我们就可以在直接材料历史缺席的情况之下 , 给予一个接近历史真相的阶段性 定位 , 并延续这一定位 , 给予不间断的新 的研究。 以上均见胡旭 文选 洛神赋题注发微, 载于 中国韵文学刊 2 0 1 3年第 2期, 第 6 3页。 见 仪礼 既夕礼: “ 设明衣, 妇人则设中带。 ” 郑注 : “ 中带若今之祥衫。 ” 参见“ HO L Y B I B L E J O H N” ,“ H e h i ms e l f w a s n o t t h e l i g h t ; h e c a me o n l y a s a w i t n e s s t o t h e l i g h t ” “ T h e l i g h t s h i n e s i n t h e d a r k n e s s , b u t t h e d a r k n e s s h as n o t u n d e r s t o o d i t ” 第 1 6 0页。 孙明君作者与作年辨, 载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 0 1 4年第 1期。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