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8494286 上传时间:2019-1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3 年 月 日教学课题第二组教材 5古诗词三首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学案使用者 第 周星期 用教学目标课(章节)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教学准备与手段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集体备课时间年级 科第 周星期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1对正在经历

2、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可以说,读着它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2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两首。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

3、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3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比如牧童一诗,对“六七里”和“三四声”,就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来理解,而要结合前面的“草铺横野”“笛弄晚风”来体会实际的意思,想象诗句展现在眼前的意境,感受这样表达的语言美和音律美。比如舟过安仁,“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

4、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再比如清平乐村居,“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说是词的点睛之笔。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所以说小儿是最招人喜欢的,不仅喜欢他的天真烂漫,喜欢他的无忧无虑,更喜欢有了他,这个普通的农家给人的那种美好的感觉。4加强朗读和背诵。典范诗文的积累,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它不仅是语言积累,而且是文化积淀。要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

5、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应该说,三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5在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学生的感悟可能是不同的,但只要他有所体会,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就要给予鼓励。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6、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6课外,可让学生搜集、诵读、积累有关写童年趣事的诗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一次主题语文活动,把学生搜集和积累的古诗词进行交流,激发学生读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7教学本课生字,可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通过形近字对比或结合形声字的特点,扎实地写好生字。本课出现的多音字“剥”读b。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第一课时教学牧童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四、三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

7、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4学生反馈并质疑。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5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三、再读古诗,

8、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交流读懂了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全诗。四、三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体会到的情感,记录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

9、在的生活。)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歌表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4练习背诵全诗。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学生反馈并质疑。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交流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全班齐读全诗。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歌表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比赛读诗, 第二课时教学舟过安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使用者再创及反

10、思记录一、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三、入情入境品读诗句。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顽皮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感受不一样的童年生活!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同桌互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3全班指名朗读全诗,正音,注意停顿。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

11、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三、入情入境品读诗句。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3诗人喜欢孩子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

12、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3诵读古诗。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2默写牧童。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图画,或者改编成一篇小短文。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篙、棹、遮同桌互读全班指名朗读全诗,正音,注意停顿。自读理解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

13、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汇报展示(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第三课时教学清平乐村居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一、导入,解题。二、自读全词,正音。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一、导入,解题。1板书课题,读题。2解题。“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二、自读全词,正音。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