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战中的麦克阿瑟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492355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素材之战中的麦克阿瑟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作文素材之战中的麦克阿瑟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作文素材之战中的麦克阿瑟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作文素材之战中的麦克阿瑟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作文素材之战中的麦克阿瑟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文素材之战中的麦克阿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素材之战中的麦克阿瑟(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战中的麦克阿瑟1941年6月美国政府任命远在菲律宾,业已退休的麦克阿瑟为远东陆空司令,军衔中将。这一任命的背景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加紧扩大其在太平洋的势力,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华盛顿政府的任命,唤起了这位将军的责任感。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再披戎装,走向战场。将军之路1880年1月26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其父亚瑟麦克阿瑟是位职业军人,曾任旅长、菲律宾军事总督、美驻日使馆武官,回国后擢升为中将。他本应担任陆军参谋长,但因得罪总统而被委任普通军事职务。老麦克阿瑟认为,这是剥夺了中将的“传统权力”和“尊严”,他为此忿忿不平,不久便辞职还乡。出生于军人

2、之家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从小深受其父影响,他像父亲一样,性格直率,热爱军人生活。在父亲影响下,童年的麦克阿瑟学会了骑马、射击,有时还模仿父亲检阅部队的姿势。他的母亲叫玛丽品克妮哈代。这是个有教养的坚强女人,她视军人的事业是一项极崇高的事业,因此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一个“伟大军人”。她常教导儿子:“不要计较个人牺牲,去做正当的事,凡事以国家为先。”她告诫儿子有两件事不可以做撒谎和搬弄是非。母亲的教诲深深地印在麦克阿瑟的心里,直到晚年他还常常回忆和品味。麦克阿瑟天资聪慧,中学时代得过网球冠军,又是棒球好手。他的学习更是出色,1897年中学毕业时,他以总平均分数97.3的成绩获得学校的金质奖章。麦克阿

3、瑟的理想是进入西点军校,将来做一个“伟大军人”,但由于他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因此,麦克阿瑟未被西点录取,尽管父亲为他作了许多努力。但母亲并不甘心,她携子迁往密尔华基,将儿子送到有名的西城中学作插班生,她陪儿子夜读,为他补习代数、英文、历史。1899年6月,麦克阿瑟以西城中学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西点军校。19岁的麦克阿瑟意气风发,同学描述他:像王子一般神气,身高6英尺,脸庞红润,身体健壮,即使穿着泳衣也能看出他像个军人;“他有狮子一般的勇猛,鬼一样的精灵。”西点的训练是严酷的,而且高年级学生可以惩罚不听话的低年级学生。麦克阿瑟受到高年级学生的体罚,但他都咬着牙忍受下来。有一次,在称之为“野兽

4、营”的训练中,他因遭到高年级学生过分的戏侮、体罚,竟全身痉挛倒在帐篷里。此事成为西点一大丑闻,有关方面对此进行调查。如果麦克阿瑟拒绝提供那几个高年级学生的姓名,便有可能被开除学籍,如果供出来,那几个人的命运便可想而知。在听证会休会期间,母亲递给儿子一张便条:不要让耻辱玷污你的名字,永不说谎,永不搬弄是非。儿子会意地在便条下方写道:我知道应该怎样做。在听证会上,麦克阿瑟讲明了情况,但始终没有说出那几个人的名字。他的行为受到同学的普遍赞誉。1903年6月,麦克阿瑟以总平均98.14分的高分毕业。该成绩是自1802年西点建校以来的第三个高分,以前只有两人略高于这个分数,其中之一是历史名将罗伯特李(内

5、战时期南部同盟军总司令)。西点没有给予麦克阿瑟20世纪的作战经验,但培养了他一种坚定的观念,即西点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自军校毕业后,麦克阿瑟任工兵部队少尉军官,1905年调赴东京作父亲的中尉副官。在此期间随父亲考察过中国、印度、越南、泰国等,他的结论是:美国的未来和生存将不可避免地要和亚洲及其诸岛屿连接起来。1906年,麦克阿瑟应召回国,先后担任过总统侍从、工兵连长、陆军参谋部上尉参谋、陆军部长少校助理。在这些岗位上,麦克阿瑟干得有声有色。然而,真正使他崭露头角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美国参战,麦克阿瑟任美军“彩虹”师上校参谋长前往欧洲战场。作战时,

6、他不避危险,亲临前线指挥。有人指责他不守军中的规矩:行军不戴钢盔,作战不戴防毒面具(有一次他被毒气熏倒,险些双目失明),手里拿根马鞭,不在后方指挥。但总部并不理会这些指责。1918年初,他被提升为准将师长。在麦克阿瑟指挥下,“彩虹”师在攻打色当、夺取塞沙提朗山要塞的战役中都表现得相当出色。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麦克阿瑟共获得两枚十字勋章,七枚银星勋章,两枚紫心勋章,十八枚由法国和其他国家颁发的各种勋章,是获勋章最多的军官之一。美国陆军部长盛赞麦克阿瑟是“最伟大的前线将军”。1919年4月,麦克阿瑟从欧洲回到美国,任西点军校校长。他改革了旧西点的一些弊端,在教学与管理上注入了新的内容,从而把西点

7、带进了现代化军事教育世界。1925年,他晋升为少将。1928年,被派往菲律宾,任菲律宾陆军司令。1930年,50岁的麦克阿瑟终于以四星中将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这是一个军人所能取得的最高荣誉。1935年,麦克阿瑟任满后退了下来。麦克阿瑟不是一个能在闲职中得到满足的人,他希望有一项有分量和有挑战性的工作。他被派往菲律宾,以“军事顾问”身份去筹划那里的军事防务。任职期间,他曾同菲律宾政治活动家奎松前往白宫,要求菲律宾提前独立,结果引起总统不满。他悻悻地返回了菲律宾。1937年7月,麦克阿瑟向华府提出退休申请并获得批准。同年4月,麦克阿瑟与琴恩加克洛丝小姐结婚(1928年与第一任妻子离婚,这是他第二次

8、结婚)。退休后的麦克阿瑟与妻子过着悠闲生活。然而,这位退休的老兵雄心犹在,他常感叹道:“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谢”。1941年6月,当接到华府的任命时,他立即振奋起来,“责任、荣誉、国家”的观念又唤起了这个老军人的第二个青春。逃出柯里矶多1898年的美西战争,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菲律宾,为了保卫菲律宾,美军曾制定了“奥伦治计划”。其要点:建一支小型亚洲舰队驻守菲的主要岛屿吕宋岛,支援地面的卫戍部队。若吕宋遭到进攻,卫戍部队与海军坚持6个月,然后退往山峦起伏的巴丹半岛及马尼拉港口要塞柯里矶多。此时美军大舰队赶到救援,与敌人海军进行海战,并将其歼灭。“奥伦治计划”从来就不切合实际,自一战后,军事战

9、略、战术都发生很大改变,武器性能,海、陆、空联合作战能力都大大改善,因此,“奥伦治计划”根本不适用。但几十年来,美国却一直保留这一计划,成为一种固定的军事战略。“奥伦治计划”的本身决定了菲的防御力量是薄弱的。麦克阿瑟身为远东军事统帅,但他所能调动的军事力量竟然不足13万陆军(其中1.9万为美军,其余是菲律宾人);35架轰炸机,72架战斗机,40架已经过时的菲律宾的战斗机。1939年,二战爆发。美国先是中立,尔后与英结盟,确立了“先欧洲,后亚洲”,在解决了德国之后再解决日本的战略方针。“奥伦治计划”已经使菲处于软弱被动状态,“先欧后亚”的方针,决定了菲将不会得到有力支援,那么,在即将开始的太平洋

10、战争中,菲的处境便可想而知了。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了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日本的目标是:先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再打击麦克阿瑟的海、空力量,占领菲律宾;以菲为基地向南推进,占领婆罗洲,最后占领澳洲。对日美之战,麦克阿瑟早有估计,他认为此战最早也得在第二年4月开始。如今,“珍珠港事件”来得如此突然,使他感到有些措手不及。当麦克阿瑟及其参谋们还在商讨如何行动时,日本的机群已经出现在菲的上空(仅隔偷袭珍珠港后5小时),对这里空军基地进行狂轰。此次空袭使麦克阿瑟损失了18架轰炸机,55架战斗机。几天后寥寥可数的战斗机也被日本飞机所击毁。一周后,麦克阿瑟下令将仅剩下的

11、14架战斗机开往澳洲。麦克阿瑟的空军力量完全失掉了。空袭得手后,日军集结了18万军队,在由一艘航母、两艘主力舰、7艘重巡洋舰、16艘轻巡洋舰、72艘驱逐舰以及一大群补给舰组成的庞大舰队的护卫下,向吕宋岛进发。美国亚洲舰队岂是日本舰队对手,在与日本舰队短暂接触后,急忙撤走,在整个海战中只击沉日本一艘大运输舰和两艘小运输舰。12月21日,日军在吕宋的仁牙因湾、拉门湾登陆,防卫菲律宾的任务完全落到麦克阿瑟头上。麦的军队的主力集中在吕宋,且大部分是菲律宾人,因此根本不是日军对手,虽经浴血奋战,仍不能抵挡日军进攻。不久,日军兵临首府马尼拉。麦克阿瑟鉴于菲军缺乏训练,难以持久,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以期

12、免遭日军的轰炸。同时,部署撤退,将8万军队撤到巴丹和柯里矶多,进行收缩防守。麦克阿瑟电告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说:“我的部队将战斗到底”。日军得知麦克阿瑟撤退后,立即对巴丹和柯里矶多实行包围。由于日军不停地轰炸,加上饥饿、热带病的折磨,麦克阿瑟的军队伤亡极大。一切都清楚地显示,巴丹和柯里矶多的军队不可能再坚持下去。华府向麦克阿瑟发出一连串指示,要求他和有关人员撤出柯里矶多。麦克阿瑟回电说:“深深感谢把我及其家属列入撤退名单,但他们和我均决定与守军共存亡”。华府决定“丢车保帅”,丢掉菲律宾,让麦克阿瑟去统帅其他部队。为了让这位固执的将军离开菲律宾,1942年2月22日,罗斯福总统亲自下令:任命麦克阿瑟

13、为西南太平洋盟军司令,立即赴澳洲上任。起初,麦克阿瑟考虑辞去职务,以身份留在菲律宾继续战斗,但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总统的任命。麦克阿瑟指定由温莱特少将担任巴丹和柯里矶多最高指挥官。当时,海军部指定“许可号”去撤离麦克阿瑟及其有关人员,而麦克阿瑟决定另一种逃离方法:乘现存的4只鱼雷艇,突破日军海上封锁,到卡加因(尚未被日军占领),然后乘飞机飞往澳洲。参谋们被麦克阿瑟的冒险吓坏了,企图阻止他,但麦克阿瑟不为所动。为了不引人注目,麦克阿瑟决定一行22人在不同地点上船。3月11日傍晚,一艘鱼雷艇驶进了柯里矶多码头,麦克阿瑟向前来送行的温莱特告别,他紧紧地拥抱这位身负重任的将军,激动地说:“别了,但我一

14、定会回来”。麦克阿瑟和其他的鱼雷艇成功地突破了日军海上封锁,在航行了560海里后,终于到达了汇合地点。3月17日,麦克阿瑟安全抵达澳洲。事后,属下们一想到5天的海上逃亡冒险,仍不免有些不寒而栗,感到是一种“奇迹”。到了澳洲后,麦克阿瑟立即举行记者招待会,他说:“美国总统命我突破日军防线,从柯里矶多来到澳洲,是为了组织盟军对日本的反攻,其主要目的在于解放菲律宾。我现在来了,而我还要回去。”麦克阿瑟的话成为军事年鉴中有名的一段,它包含着对菲律宾人民的重大承诺。麦克阿瑟神奇地逃离柯里矶多,一时间成为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也成为当时最令人鼓舞的事件之一。一夜之间他似乎成了“巴丹英雄”。保卫澳洲按英美联军

15、参谋长会议决定,太平洋战区一分为二:南太平洋战区由海军上将尼米兹指挥;西南太平洋战区由麦克阿瑟指挥,统帅驻扎在澳洲、荷兰、纽西兰和其他的部队。对总部这一决定,麦克阿瑟颇有看法。他写道:“在所有战争的错误决定中,或许最不可理喻的就是不能在太平洋中实行统一指挥它将导致军力分散、重复的浪费,增加伤亡和代价。”麦克阿瑟似乎有几分道理,但总部决定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太平洋战争大部分是海战。实际上在后来的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中,尼米兹指挥海军沉重打击了日本海军,为麦克阿瑟保卫澳洲,反攻菲律宾起到重要作用。麦克阿瑟离开柯里矶多后,那里的形势愈加危机。鉴于此,为了避免日本的军事屠杀,罗斯福总统撤销了“不准投

16、降”的命令。4月,7万巴丹军队投降,5月,柯里矶多升起了白旗。5月7日,温莱特将军下令菲律宾所有美军投降。麦克阿瑟听到这一消息后暴跳如雷,他向菲律宾的另一位将军发电道:“温莱特将军发出的一切命令均属无效”。然而,这只是徒劳之举。美军的投降使他感到耻辱,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收复菲律宾的决心。麦克阿瑟满怀希望来到澳洲,然而这里的情况更糟:只有2.5万军队,250架飞机,6艘轻、重巡洋舰,25艘潜艇,而且士兵士气低落。在许多人看来,澳洲迟早会成为第二个巴丹。麦克阿瑟似乎有一种被欺骗了的感觉,但他更知道,澳洲是惟一能使他重返菲律宾的基地,必须保卫它。日军占领菲律宾后,继续南下,向澳洲逼近。一些失败主义者提出放弃澳洲西北部,实行焦土政策,破坏军事设施,炸毁电厂,焚烧码头。而麦克阿瑟主张必须迎头痛击日军,挫其锐气,方可保卫澳洲,退却只能增长敌人的嚣张气焰。麦克阿瑟要求华府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