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概论一绪论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491720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科学概论一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然科学概论一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然科学概论一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然科学概论一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然科学概论一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科学概论一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科学概论一绪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什么是自然科学一、科学1、科学一词之起源“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a,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提到“科学”一词,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也用到“科学”的说法。中国古代曾用“格致”一词指称科学研究,“格致”起初出于大学一书,其意为格物致知。明末出版的空际格致一书中“空际”相当于自然二字,“格致”就相当于格物致知,以格物而得的知识是科学。明末清初,来华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熊明遇的格致草、汤若望的坤舆格致等书的名称就使用了“格致”一词,在鸦片战争以后,依旧沿用这一称谓。中日甲

2、午战争以前出版的许多科学书籍多冠以“格致”或“格物”之名。日本在1832年出版的有关解剖学的书里就用到解剖学是医学的“一科学”的说法,其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谕吉把英语的science译为“科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科学”一词从日本传入中国。1880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一文首次用到“科学”一词,康有为在日本书目志中列举了科学入门、科学之原理等书目,1898年在戊戌奏稿一文里也用了“科学”一词,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后来陈独秀编新青年,曾用“赛先生”代表“科学”一词,不久“科学”在中文里就代替“格致”被广泛的运用。2、科学之定义我国1979年版辞海定义科学“是关于自

3、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1999年版辞海定义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括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时间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科学来源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它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在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和作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现代社会正沿着学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结合的整体方向蓬勃发展”。法国百科全书认为“科学首先不

4、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苏联时期的大百科全书对科学的界定是“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活动),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结构、性质、运动及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体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一方面有着自身内在的逻辑进程,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的生长,逻辑体系的形成又都是在人的思想动机下发生,在人的价值观念中发展,科学并非与价值无涉的。科学的价值体现在物化和文化两个彼此相连的层面上,科学的

5、物化价值是以技术为桥梁能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科学的文化价值除科学知识以外,它的可靠和有效的方法、坚持真理的精神、诚心专心、排除自我的治学之道等价值体系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科学又是一种社会建制,是组织科学活动的社会建制,像科学院、研究所、大学、学会等。在这套社会建制里面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总之,科学的含义有三个方面:(1)科学的知识体系;(2)科学的思想方法;(3)科学的社会建制。二、科学的本质关于科学的本质,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深化的。总的来说,经历了由科学的“知识本质观”到科学的“探究本质观”的转变。传统的科学本质观受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认为科

6、学的本质是科学知识,最多再加上方法,科学知识是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科学是不会出错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科学方法获得的,所谓科学方法主要是指科学发现的归纳模式,这一模式可分为四个阶段: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全部事实,对这些事实加以分析、比较和归类,从这些事实中抽象出普遍性原理(假说),以及在事实中重新检验已经提出的假说。这是人们公认的科学方法,而且可适用于任何学科领域的研究。基于这种认识,人们很自然地认为科学的本质主要体现于科学方法之中。现代的科学的本质观受建构主义的重大影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纳斯鲍姆(NussbaumJ)认为当今科学哲学思潮的主流是建构主义,其中波普尔(Popper K R)和库恩

7、(Kuhn)更是建构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建构主义否定知识的客观性,主张科学的本质即科学探究。众所周知,在科学教学领域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逻辑实证主义主张的客观主义知识观。这种知识观认为,“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知识是“人类认识的结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的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从上述几个权威性的定义来看,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本质的确是从“客观性”上定位的。这种认为科学知识是客观的、可靠的、稳定的观点,长期以来一直左右着科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建构主义的观点与此相反,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的获得是科学家根据现有的理论

8、(原有知识)来建构科学知识,建构主义强调科学知识是暂时性、主观的、建构性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推翻。“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不再是纯粹客观性的。可以将科学知识看成由假说和模型所构成的系统,这些假说和模型是描述世界可能是怎样的,而不是描述世界是怎样的。这些假说和模型之所以有效并不是因为它们精确地描述了现实世界,而是以这些假说和模型为基础精确地预言了现实世界。”正如波普尔指出的,科学知识的本性就是“猜测”,其中“混杂着我们的错误、我们的偏见、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希望”。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的彻底否定,第一次在这种僵化的知识观上打开一条缺口,从而促使人们对科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科学知识作

9、为一种科学活动的产物是一种可变的东西,不能体现科学的真正本质。“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本质不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科学生产”。建构主义强调科学的本质即科学探究。科勒特(Colleter)和肖帕塔(Chiapetta)认为科学是探究自然界的“思考”方式(a way of thinking):科学必须建立在真实的证据上,甚至根据证据可以推翻权威结论;科学知识是无法绝对客观的,只能尽量避免偏见与误差;科学知识的建立是一个提出假说,再加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归纳法与演绎推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它们也有局限性;因果关系的推理只能视为一种可能,而非

10、绝对的关系;类推(analogy)和溯因(carry back)也是科学解释自然界现象的两种常用的思维方式,但它们同样也有局限性;科学家必须时常进行自我反省,以及对现存的理论的合理性进行批判性思考。科学是一种“探究”的方式(a method and a way of investigation)。科学家所采用的方法没有不变的程序,但是对问题解决必须采取有组织的方式,并拒绝接受毫无根据的资料。而且还要坚持这样一种观念:仅靠合适的研究方法未必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被解决。科学知识是暂时的、动态性的。科学家使用所谓的科学方法来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但是这些科学知识必须经常面对质疑、验证

11、,进而发现其错误的地方,再加以修改,甚至完全推翻,或证实其合理性从而接受它。因此科学知识具有动态性本质(dynamic nature)与暂时性本质(tentative nature)。三、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是指一门学科所包含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方式。一般来说,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是由科学的事实、概念、范畴、定律、逻辑形式构筑起来的。1、科学事实 事实是科学结构的基础和根据,没有事实的系统化和概括,没有事实的逻辑认识,任何科学都不能存在。但事实本身并不是科学,事实只是在以系统的、概括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作为现实规律的根据和证明时,才能成为科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即科学事实。科学事实大体

12、包括经验事实、观测资料和实验数据等。2、科学的概念科学的概念是构成科学理论的细胞,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经验的结晶。它由具体概念和抽象感念组成,前者直接反映某种现象的状态和表面性质;后者则由理性思维所把握,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使科学概念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构成一个体系结构。一个特殊的理论,有其特有的概念。新理论的建立,或提出前所未有的新概念,或加深、扩展、限制已有的概念,或论证了概念之间的新联系。概念内容的新陈代谢和充实修正,乃是科学进步的表现。从概念内容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性质和层次考虑,将概念分为实体概念、属性概念和关系概念三类。反映某种物质客体的概念称实体概念,如原

13、子、细胞、磁场等。反映对象所具有的特质概念称属性概念,如惯性、温度、抗腐蚀性等。反映对象之间关系和自然过程内部机制的概念称为关系概念,如电磁感应、熵、光合作用等。从概念的内涵进行分类,依据概念是反映事物的固有属性,还是反映本质属性,可分为类概念和科学概念,概念的这种划分,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如古代的自然哲学中就有原子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极小的和不能再分的微粒组成,19世纪初,道尔顿(Dolton J,17661844)提出原子论理论,初步揭示了原子的若干性质,原子概念才由类概念转化为科学的概念。3、科学原理、定律和学说科学原理、定律和学说是科学知识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

14、们运用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都属于规律性的知识,但它们之间又有某种差别。原理所反映的是特定条件下的自然事实。对原理的了解必须注意到它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事实。与原理近似的是定理,定理的提法在数学上用得较多,在自然科学中,用定理来表达某些原理时,着重反映一定条件下的数学必然性,即更加上数学表达式。定律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表达形式,着重强调自然过程的必然性,如能量守恒定律。与定律近似的是定则,通常以假定方式来表达自然过程的必然性。如判断磁力线与对电流作用力的方向的“左手定则”。科学定律的本身也是有结构的,它分为具体定律和抽象定律。前者是依靠仪器对客体进行观察并归纳所得资料的结果,如落体定律等;后者

15、是运用抽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结果,如万有引力定律等。它们之间相互联系,表明科学认识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层次的推进过程。学说是在自然科学中,对自然过程原因的解释,是为解释自然事物、自然属性、自然定律的原因而提出的见解。由于对因果关系的认识是复杂的,往往一时难以确凿证实,学说常表现为假说的形式。4、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研究事实与发现规律的方式。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在解释某些现实过程的性质时,总是与一定的研究方法相联系。方法是人们发现客观规律的一种手段,是获得规律性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创造性思维的集中表现。科学方法在应用中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各学科特有的特殊方法,如物理学中的光谱分析法、化学中的催化方法;

16、各门学科通用的科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系统方法等;哲学的方法,是建立在一般科学规律的基础之上,能够应用于知识的一切领域。按照一个完整的科学认识过程,科学方法一般分为感性方法、理性方法和综合方法。感性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起点,是获得自然信息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和实验法;理性方法是对观察实验所获得的成果进行分析,以达到新的科学认识高度的思考步骤,包括假说方法、数学方法、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等;综合方法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属于科学方法的理论,包括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和控制论方法等。5、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在大量经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加工,建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借助逻辑和数学方法而总结出来的科学认识的知识体系。 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是客观过程和关系的反映,是由(公式化)(系统化)定理、定律、学说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定理、公式等组成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