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教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8491624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教材(1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概述 考纲要点 中医诊断学要点 (1)主要内容 (2)基本原则 一、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 、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 二、基本原则 1.审内察外,整体统一 2.四诊合参 3.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第二节 四诊 一、望诊 考纲要点 (1)得神、失神、假神、神乱的临临床表现现及意义义 (2)白、黄、赤、青、黑五种病色的临临床意义义 (3)望形体、头头面的主要内容及临临床意义义 (4)望舌质质、舌苔的主要内容及临临床意义义 (5)望排出物的主要内容及临临床意义义 (一)望神 察眼神的变化是望神的重

2、要内容之一(A)。 望神 得神 望神 失神 望神 假神 望神 神乱 经典考题 1.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者,突然言语不休,精神转佳,属于() A.得神 B.少神 C.失神 D.假神 E.神乱 2.神志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属于() A.得神 B.有神 C.失神 D.假神 E.神乱 (二)望色 1.白色 主虚寒证、失血证。 2.黄色 主虚证、湿证。 3.赤色 主热证。 4.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X) 5.黑色 主肾虚、水饮证、痰血证。 经典考题 3.脾气虚病人常见的面色是() A.青黄 B.萎黄 C.青紫 D.晦暗 E.枯槁 4.营血亏损常见的面部表现是() A.淡白而消瘦 B

3、.暗黄而消瘦 C.青黑而虚浮 D.晄光白而虚浮 E.暗红而消瘦 (三 )望形 1.望形体; 2.望姿态 (四)望头面 1.望头形与头发; 2.望目色主病; 3.望耳鼻; 4.望唇、齿龈、咽喉 (五)望体表 1.斑疹; 2.白(疒咅); 3.痈疽疔疖 经典考题 5.脾虚湿盛的常见症状是() A.口角糜烂 B.口角流涎 C.口角皴裂 D.唇色淡白 E.面黑而干 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望诊中的望头面的临床意义。口 角流涎多属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亦见于虫积。 口角糜烂多由脾胃蕴热上蒸,口唇皴裂多由外感燥 邪,亦见于热炽津伤。唇色淡白色多属于气血两虚 。面黑而干多为肾精久耗。 (六)望舌 望舌质

4、望舌色 淡白舌:主虚寒证,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常 见于阳虚、血虚的病证。 红舌:主热证。既可见于里实热证,也可见于阴虚内 热证。 绛舌:主内热深熏。多属阴虚火旺。 紫舌:舌见紫色,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色深,干枯 少津,多系邪热炽盛,阴液被伤,血气壅滞不畅之 征;淡紫或青紫湿润,多因阴寒内盛、血脉瘀滞所 致。舌上有紫色斑点,称为瘀斑或瘀点,多为血瘀 之征。 经典考题 6. 外感热病极期多见舌质为 () A.淡白舌 B.淡红舌 C.红舌 D.青紫 E.绛舌 望舌形 胖大舌:若舌体胖嫩,色淡,多属脾肾阳虚 ,津液不化,水饮痰湿阻滞所致;舌体肿胀 满口,色深红,多是心脾热盛;舌肿胖,色 青紫而暗

5、,多见于中毒。 瘦薄舌: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瘦 薄而色红绛且干,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所致。 望舌形 裂纹舌:若舌质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津伤,阴 精亏损;舌色淡白而有裂纹,常是血虚不润的反映 。有时正常人亦有裂纹舌者,在临床上无诊断意义 。 齿痕:若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若舌 质淡白而湿润,多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芒刺:若芒刺干燥,多属热邪亢盛,且热愈盛则芒 刺愈多。根据芒刺所生部位,可分辨邪热所在脏腑 ,如舌尖有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有芒刺,多 属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多属胃肠热盛。 望舌态 (1)强硬:热入心包 痰浊内阻 中风先兆 (2)痿软:气血两虚 阴液枯竭 (3

6、)颤动:气血亏虚 肝风内动 (4)吐弄:心脾有热 动风先兆 (5)歪斜:肝风内动 痰瘀阻络 (6)短缩:寒凝经脉 热灼筋痿 望舌苔 望苔色 苔色主要有白、黄、灰、黑四种。苔色与病邪性质有 关,故察苔色可以推断疾病性 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 黄苔:主热证、里证。 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亦可见于寒湿证。 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 。 望舌苔 n望苔质 【舌象特征】 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紧贴于舌面,揩 之不去,刮之难去; 腐苔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如豆腐渣堆铺舌面, 揩之可去,刮之易脱。 n【临床意义】 腻苔多因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多见于湿浊、

7、痰饮 、食积证; 腐苔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多见于痰 浊、食积。 经典考题 7. 2007 A.食积痰浊的常见舌苔是 () A.黄苔 B.黑苔 C.滑苔 D.腐腻苔 E.花剥苔 8. 腻苔的特点是 () A.颗粒细腻,刮之难去 B.颗粒较大,刮之难去 C.颗粒细腻,刮之易脱 D.滑利而湿,刮之易脱 E.色白质厚,刮之易脱 舌诊的临床意义 综合舌诊的临床意义可概括为以下几个 方面: 判断正气的盛衰 分辨病位的深浅 区别病邪的性质 推断病势的进退 (七)望排出物- 痰 痰黄或白而粘稠成块热痰 痰白清稀寒痰 痰清稀而多泡沫风痰 痰少而粘难咯燥痰 痰白量多易咯出湿痰 痰中带血、鲜红热伤肺

8、络 脓血腥臭痰肺痈 经典考题 9. 痰色黄而黏腻,多属 () A.风痰 B.燥痰 C.湿痰 D.热痰 E.寒痰 (七)望排出物-望呕吐物 呕吐物清稀无臭寒呕 呕吐物秽浊酸臭热呕 呕吐物酸腐食物食积 呕吐黄绿苦水肝胆湿热 呕吐清水痰涎痰饮 呕血胃热、瘀血、肝火犯胃 (七)望排出物-大便 大便清稀水样,多为外感寒湿。 大便黄褐如糜,多为大肠湿热。 大便完谷不化,多为脾胃虚寒,或脾肾阳虚。 便如黏冻,夹有脓血,见于痢疾,为湿热蕴结大肠 ,传道失职所致。 大便燥结,干如羊屎,为热盛伤津,或大肠液亏。 大便带血,血色鲜红,为近血。 大便带血,血色暗红,为远血。 (七)望排出物-小便 小便清长多见于虚寒证

9、。 小便短黄多见于实热证。 尿中带血,多为尿血、血淋,因热伤血络, 或脾肾不固,或湿热蕴结膀胱所致。 尿有沙石,为石淋。 二、闻诊 考纲要点 (1)语语声、呼吸及咳嗽、呃逆、嗳嗳气声音变变化的临临 床意义义 (2)口气、痰涕、二便气味异常的临临床意义义 (一)听声音 1.语声 (1)语声强弱;(2)语言错乱 2.呼吸 (1)气微与气粗; (2)哮与喘(A):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 翼扇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的称为喘。喘气时喉 中有哮鸣声的称为哮。 (3)少气与叹息 3.咳嗽 咳声重浊,多属实证, 咳声低微气怯,多属虚证。 呈阵发性,咳而气急,连声不绝,终止时 作鹭鸶叫声的,称为顿咳(百日咳

10、)。(A或B) 咳声如犬吠,多为白喉。 4.呃逆、嗳气声音变化的临床意义 呃逆,俗称打呃。呃声高亢而短,响 亦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 力,多属虚寒。日常的打呃,呃声不高不低 ,无其他不适,多为食后偶然触犯风寒,或 因咽食急促所致,不属病态;若久病胃气衰 败,出现呃逆,声低无力,则属危证。 嗳气,又称噫气,俗名打嗝,多见于饱 食后,可由宿食不化、肝胃不和、胃虚气逆 等原因引起。食后嗳出酸腐气味,多为宿食 停积,或消化不良;无酸腐气味的,则为肝 胃不和或胃虚气逆所致。 (二)嗅气味 口气 口有臭气,多属消化不良,或有龋齿,或口 腔不洁。 口出酸臭之气的,是内有宿食。 口出臭秽之气的,

11、是胃热。 口出腐臭之气的,多是内有溃腐疮疡。 三、问诊 考纲要点 (1)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2)表证辨汗及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3)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4)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及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5)大便和小便变化的临床意义 (6)失眠和嗜睡的临床意义 (7)耳鸣和耳聋的临床意义 (8)月经和带下变化的临床意义 (一)问 寒 热 1.概念 问寒热是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 。 2.寒热的产生机理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 3.寒热的临床表现 1 恶寒发热 2 但寒不热 3 但热不寒4 寒热往来

12、 但热不寒 概念:病人只发热,不觉寒冷,或反恶热。 临床意义:见于里热证。 病机:阳盛或阴虚。 分型(A、X): (二)、问 汗 1.概念及机理 “阳加于阴谓之汗”。 2.汗的临床表现 特殊汗出 自汗:病人日间汗出,活动尤甚,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 症,属阳虚气虚。 盗汗: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见潮热、颧红等症 ,属阴虚。 绝汗:病人津液大泄,大汗不止,见于重病、危证病人 。 躁扰烦渴,汗出如油,脉细数疾亡阴证(A) 身冷肢厥,冷汗淋漓,脉微欲绝亡阳证(A) 战汗:在病势沉重之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 (A) 。 局部汗出 头汗: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又称为“但头汗 出”。(A)

13、-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所致。 半身汗出:半侧身体有汗,或为左侧、或为右侧、或 为下半身,另一侧则经常无汗者。 -有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调,或 气血不和所致。 (三)、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临床意义 (1)胀痛;(2)重痛B;(3)刺痛B;(4) 绞痛;(5)灼痛;(6)冷痛;(7)隐痛B;(8) 掣痛 问痛,除询问疼痛的部位及性质外,还应询问 疼痛持续的时间、喜按还是拒按。一般来说,新病 疼痛,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多属实证;久病疼 痛,时有缓止,或痛而喜按,则多见于虚证。 2.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1)头痛;(2)胸痛B;(3)脘痛;(4)胁 痛X; (5)腹痛

14、X;(6)腰痛;(7)四肢痛 经典考题 10. 引起胁痛的病证有 (ABCD) A.肝气不舒 B.肝火郁滞 C.肝胆湿热 D.血瘀气滞 E.冲积 11. 腹痛可以由什么引起 (ABCDE) A.脾胃虚寒 B.气滞 C.热结 D.血瘀 E.食滞 (四)、问饮食口味 B 1、口渴与饮水 2、食欲与食量A 食欲减退或不欲食,胃纳呆滞,多是脾胃功 能失常的表现。 厌恶食物或恶闻食臭,即为厌食,又称恶 食,多见于伤食。 A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者, 为消谷善饥,往往身体反见消瘦,这是胃火 炽盛,腐熟太过所致;有饥饿感,但不想吃 ,或进食不多者,称为饥不欲食。 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多见于小儿,是

15、虫 积的征象A 。妇女妊娠偏嗜某种食物,一般 不属病态。 疾病过程中,食量渐增,表示胃气渐复, 食量渐减,常是脾胃功能衰退的表现。若久 病之人,本不能食,但突然反而暴食,这是 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称为“除中”, 也是“回光返照”的一种表现。 3、口味异常 口苦-肝胆实热 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 口中泛酸-肝胃不调;或食滞于胃 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 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 A.肝胆实热-口苦 B.脾胃湿热 C.肝胃蕴热 D.食积内停 E.脾虚不运 1.口淡乏味多见于E 2.口中酸馊多见于D 3.口甜而腻多见于B 4.口中泛酸多见于C 经典考题 A.水湿内停 B.肾气不固 C.阴虚内热 D.膀胱失约 E.下焦湿热 12. 小便频而涩少 (C) 13.小便频而短赤急迫(E) 14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