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的三大势力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489013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心理学的三大势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美国心理学的三大势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美国心理学的三大势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美国心理学的三大势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美国心理学的三大势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国心理学的三大势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心理学的三大势力(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国心理学的三大势力第一大势力:行为学派行为学派(Behaviorism)为当代科学心理学的主流之一,在心理学各派理论中,号称为第一势力.行为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华森(J. B. Watson)於1913年所创立.此派理论的特徵有以下四点:(1)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因此在方法上重实验,观察;在研究题材上只重视可观察记录的外显行为.(2)解释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表现於外的反应,而反应的形成与改变是经由制约作用的历程.(3)重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不承认个体自由意志的重要性,故而被认为是决定论.(4)在教育上主张奖励与惩罚兼施,不重视内发性的动机,强调外在控制的训练价值.行为学派盛行在美国,影响

2、扩及全世界,廿世纪二至五年代,其间四十多年,心理学界几乎全为行为学派的天下.行为学派亦称为行为心理学(Behavioristic Psychology).行为学派演变到后来,因对行为解释的观点不同,又有激进行为主义(Radical Behaviorism)与新行为主义(Neo-behaviorism)之分.第二大势力: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tic School)系指采取奥地利精神医学家佛洛伊德(S. Freud)精神分析论的观点解释人性的心理学家们的通称.Psychoanalysis一词译为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时,系指采取奥地利精神医学家S. Freud本人所首创,

3、再加上其继承人的修正,对精神疾患治疗时所采用的一套方法.精神分析治疗法的目的是,希望经由精神分析的历程以彻底改变患者人格;而在分析时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1)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鼓励患者将其心中的意念及临时联想或曾有的作梦经验,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以之作为进一步分析的资料与根据.(2)解析(interpretation):对患者解析其联想及梦之内容,以澄清其观念.(3)移情(transferences):根据精神分析师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藉以观察患者以往与别人的情感关系.Psychoanalysis一词译为精神分析论(或心理分析论)时,系指S. Freud的人格理论

4、,或更广义指其对人性的理论解释.精神分析论内容复杂,简言之其要义有三:(1)人格动力(personality dynamics)观:S. Freud用潜意识,欲力,生之本能厄洛斯,死之本能塔纳托斯等观念,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此等动力是人类一切行为变化的基本原因,亦即人性之基本.(2)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S. Freud以俄狄浦斯口腔期婴儿的第一性心里发展期,关键在于专注嘴里的东西。这段时间在0至18个月。,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徵期以及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认同等泛性论的观点,解释人格发展的历程.(3)人格结构(personality struc

5、ture):S. Freud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来解释人格结构,并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作用来解释人格结构中三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精神医学,心理治疗以至辅导,谘商等各方面,受S. Freud影响者,主要是他的精神分析法;在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以至於文学,宗教,艺术等各方面,受S. Freud影响者,主要是他的精神分析论.第三大势力:人本学派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学派(Humanism)或人本论(Humanistic Theory),广义言之,本词泛指一切强调人性尊严与重视个人自由及个人价值的理论.狭义言之,本词义同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人本

6、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中,除精神分析论与行为论之外的一派新兴理论.因此,人本心理学号称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心理学兴起於廿世纪五年代,在理论取向上,一方面反对以病患研究为基础的精神分析论,另方面反对以动物及幼儿简单行为研究为基础的行为论.人本心理学家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经验,价值,欲念,情感,生命意义等重要问题.人本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助长个人健康发展,自我实现以至造福社会.拆分词条肛门期23岁这一阶段,排泄机能成为婴儿性快感的主要目标,婴儿从排泄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快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按时大小便的训练(potty training)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通过自己掌握大小便,

7、孩子们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学会了独立,发展了自信,并知道何时应该“放弃”。 如果这一阶段性心理发生冲突,即强迫孩子排便,或者对时间、卫生要求过于严格,就可能会造成肛门期停滞人格取决于孩子的反映。这种人极度吝惜、保守,例如守财奴的主人公就是具有典型的肛门期停滞人格。 相似的,过分在意“规律排便”可能产生两种相反的人格类型:过分守时,或者总是拖延。 过分强调卫生可能致使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产生:总是关注整洁,或者排斥整洁,总是邋里邋遢。 肛门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二年,动欲区在肛门区域。在这一时期,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儿童必须形成卫生习惯。在肛门期,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

8、感之外,快感更来自对粪便的排出与克制,如果这一时期出现停滞现象,可使人格朝着慷慨、放纵、生活秩序混乱、不拘小节或循规蹈矩、谨小慎徽、吝音、整洁两个方向发展,形成“肛门排泄型”或“肛门滞留型”人格。 按佛洛伊德的理論,人格是一個整體,這整體包括了三部份,分別稱為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中的三個部分,彼此交互影響,在不同時間內,對個體產生不同的作用。 本我(id)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從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構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飢、渴、性三者均屬之。本我中之需求產生時,個體要求立即滿足,故而從支配人性的原則言,支配本我的是唯樂原則。例如嬰兒每感飢餓時即要求立刻餵奶,決不考慮母親有無困

9、難。 自我(ego)是個體出生後,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並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此外,自我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的衝動與超我的管制具有緩衝與調節的功能。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於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二為良心,是規定自己行為免於犯錯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

10、則。 人格發展人格發展的順序,依次分為五個時期。其中前三個時期是以身體的部位命名。原因是在六歲以前的個體,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體上的部位獲得滿足的。因此這些部位即稱性感帶區。 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期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中,總離不開性的觀念,所以他的發展分期解釋,就被稱為性心理發展期。 口腔期(oral stage,歲)原始慾力的滿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嚥等活動獲得滿足。嬰兒的快樂也多得自口腔活動。此時期的口腔活動若受限制,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成人中有所謂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發展不順利所致。在行為上表現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觀、依賴、潔癖者,

11、都被認為是口腔性格的特徵。肛門期(anal stage,歲)原始慾力的滿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時所生的刺激快感獲得滿足。此時期衛生習慣的訓練,對幼兒言是重要關鍵。如管制過嚴,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成人中有所謂的肛門性格者,在行為上表現冷酷、頑固、剛復、吝嗇等,可能就是肛門性格的特徵。性器期(phallic stage,歲)原始慾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獲得滿足。此時幼兒喜歡觸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質上已算是手淫的開始。幼兒在此時期已能辨識男女性別,並以父母中之異性者為性愛的對象。於是出現了男童以父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母親的現象,這現象稱為戀母情結俄狄浦斯情结,同理女童以母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戀父

12、親的對象,則稱為戀父情結。潛伏期(latent stage,歲至青春期)七歲以後的兒童,興趣擴大,由對自己的身體和父母感情,轉變到周圍的事物,故而從原始的慾力來看,呈現出潛伏狀態。此一時期的男女兒童之間,在情感上較前疏遠,團體性活動多呈男女分離趨勢。 兩性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後)此時期開始時間,男生約在歲,女生約在歲,此時期個體性器官成熟生理上與心理上所顯示的特徵,兩性差異開始顯著。自此以後,性的需求轉向相似年齡的異性,開始有了兩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至此,性心理的發展以臻成熟。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榮格的人格理論,最主要是針對佛洛伊德理論中五種理念的批評與修 正,榮

13、格在他的分析理論中提出五大論點。自我的功能榮格所指的自我不是從原始性本我分化出來的,也不是夾在本我與超我之間只發生作用。自我有其獨立性、連續性、和統合性;此三種特性是個體自幼在生活經驗中逐漸發展的形成的。自我之內雖然也有意識與潛意識之分,但兩者並不是衝突的,而是調和的。一個自我發展正常的人,也就是人格健康的人。 自我潛意識個體的自我發展,有兩個本源;其中之一即為個人潛意識,其與佛洛伊德理論中所指相同,有的是從意識境界中被壓抑下去而不復記憶者,有的是出自本我而強度不夠,不為個體所知覺。無論屬於何種情形,潛意識中的不愉快經驗,積壓多了就會形成情結。集體潛意識自我發展的另一本源,稱之集體潛意識。其不

14、屬於個人所有是人類在種族演化中長期留下的一種普遍存在的原始心像與觀念。榮格稱此種原始心像與觀念為原型。原型代代相傳,成為人類累積的經驗,此類種族性的經驗,留存在同族人的潛意識中,成為每一個體人格結構的基礎。人格內動力榮格將人格結構視為由很多兩極相對的內動力所形成,諸如:意識與前意識相對、昇華與壓抑相對、理性與非理性相對、個性內向與個性外向相對。既有相對,自然就會產生緊張、不安定、不平衡、的情形。此即榮格人格結構的內在動觀念。人格結構內相對力量係來自慾力,慾力促動的結果,自然會使個體人格結構中有失衡。在兩性相對的很多人格傾向中,榮格特別重視內向與外向兩極相對的性格傾向。 人格的發展榮格認為人格發

15、展是連續化、統合化、個別化的成長歷程,在成長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是將兩極相對的內在動力,逐漸趨於調和,並偏向較成熟的一方;個體發展由內在的兩極相對達到兩種融合的地步,即表示期人格發展已臻於成熟。榮格認為,人格發展臻於成熟的年齡,不在兒童期與青年期,而在歲以後的成年期。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艾瑞克遜,根據自身人生經驗及多年從事心 理治療的觀點,提出一套著名的理論,稱之心理社會期。艾瑞克將人 生全程成為八個時期,可簡稱為人生八段。 期次年齡心理危機(發展關鍵)發展順利發展障礙歲對人信賴對人不信賴(prenatal stage) 對人信賴,有安全感與人交往,焦慮不安歲活潑自動羞愧懷疑(autonomy vs. shame doubt) 能自我控制,行動有信心自我懷疑,行為畏首畏尾歲自動自發退縮內疚期(initiative vs. guilt) 有目的方向,能獨立進取畏懼退縮,無自我價值感青春期勤奮進取自貶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