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8480048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苏省南通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通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通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高一(下)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分)1.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 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B. 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 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D. 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鼎”是古代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的故事说明了楚王对周王权力的觊觎,周王室势力弱于楚王势力,原有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A项是题干的体现,没有反映根本问题,排除。题干反映

2、楚王挑战周王权威,与诸侯争霸无关,排除B。题干信息无法体现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这一现象对应的朝代应该是A. 西周、秦朝B. 秦朝、汉朝C. 战国、汉朝D. 汉朝、唐朝【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秦朝,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避免了周朝地方割据的局面的重演,但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材料“有叛国而无叛郡”是指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因此正确答案选B项;ACD项排除。3.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就是自学有成就的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请,经考试合

3、格后,再由州县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而宋代的科举制建立了糊名和誊录制度,既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名字、乡贯,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级。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A. 唐代考生只能通过“投牒自举”方式参加科考B. 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舞弊现象C. 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一步僵化D. 严格选拔途径和手段从而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答案】D【解析】由材料“唐代的科举制有 投牒自举 一项”,可知“投牒自举”是唐代参加科考的方式之一,而非唯一方式,故A项错误。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舞弊现象,但不能杜绝,故B项错误。由唐代到宋代的发展,表明人才选拔机制得到发展;科举制在人才选

4、拔机制上的僵化是明代八股取士之后,故C项错误。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是对科举制的发展,加强了对官吏的选拔,有利于选拔结果的更加公正,故D项正确。点睛:处理选择题项的时候,要注意其中的“绝对化”“片面化”的词语,进行有效排除。如该题的“只能”“根本”,带有强烈的“绝对化”的色彩。4.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A. 震慑官员B. 整治朝纲C. 罢除丞相D. 强化君权【答案】D【解析】:朱元璋编撰臣诚录是想用反面教材来警示官员,

5、防范官员作奸犯科,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治,所以本题选D项。5.“光荣革命”后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18世纪初,英国国王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这样,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这一现象促使英国A. 颁布权利法案B. 确立君主立宪制C. 进行议会改革D. 形成责任制内阁【答案】D【解析】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是在1689年,不符合题目中的时间18世纪初,故A项错误;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即是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不符合题目中的时间18世纪初,故B项错误;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应该是工业革命以后,在1832年首次进行,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18世纪初,英国国王来自德意志国

6、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可知,18世纪初,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形成(1721年),内阁取代国王掌握行政权,故D项正确。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按比例选出。这一规定主要有利于调和A. 大州与小州的矛盾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 南方与北方的矛盾D. 立法与司法的矛盾【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参议员每州两名,对小州有利;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对大州有利,所以有利于调和大州与小州的矛盾,A正确。美国联邦制下,中央权力大于地方,但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调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B。保留了奴隶制,有利于南方种植园经

7、济的发展,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文,有利于北方工业的发展,排除C。美国立法与司法分立,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妥协”是西方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手段,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发展,也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中的一种智慧。本题结合题意,联系美国建国初期的国家发展情况,即可得出答案。7.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A. 联邦体制B. 分权制衡原则C. 共和制度D. 主权在民原则【答案】A【解析】从材料时间1788

8、年可以看出,此时通过了美国1787年宪法,从材料“愚蠢的船主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离港”可以看出这是说的美国确立的联邦制政体。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也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故选A。B项错误,分权制衡原则主要说的是国家机构之间;C项错误,共和制在美国建立之始就确立了;D项明显与材料无关,主权在民主要说的是总统和议员等由选举产生。【考点定位】必修一1787年宪法8.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A. 掀起瓜分狂潮B. 要求扩大市场C. 扩大资本输出D. 希望利益均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

9、权益,1856年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阴谋发动侵略战争。故选B。A是19世纪末期出现;C中是甲午战争之后;D中是门户开放之后,均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名师点睛】9.孙中山在赞赏中国近代史上某次社会运动具有“民族主义”精神的同时,又批评其“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这次社会运动应是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太平天国运动D. 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具有“民族主义”

10、精神,但依然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利用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并不具有“民族主义”精神,排除A;维新变法运动主张“申民权、设议院”,与材料信息“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不符,排除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D项排除。10.美国史学家阿德勒认为:“主要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在1894-1895年因朝鲜问题而引起的中日第一次战争中,中国军队显得千疮百孔。”这表明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A. 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B. 慈禧太后性格的偏执C. 中国军队战斗力弱小D. 战争主要在国外进行【答案】A【解析】【

11、详解】材料中信息认为,甲午战争中中国之所以失败是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而慈禧太后作为当时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她对战争的阻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清政府腐朽落后的表现,故选A。材料提到慈禧太后的阻挠,但不等于性格的偏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军队战斗力的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甲午中日战争的战场以国外为主的信息,排除D。11.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A. 迫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 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D. 使香港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答案】A【解析】【详

12、解】材料“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A项正确;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故C项错误;D项是1898年7月发生的,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清光绪帝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2.“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

13、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这里的“它”是指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辛亥革命D. 国民大革命【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和所学知识可知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国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点深入人心,C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然属于清王朝通知,排除A。太平天国运动动摇清王朝统治,但建立的政权具有封建专制色彩,排除B。国民大革命时期,帝制已经被推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关键信息“否定了整个

14、皇权体制” “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等。13.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提出“组建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一年之后召开的中共二大上,却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最低纲领”。上述目标的变化,缘于()A. 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B. 中共对国情认识的深化C.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中共二大时间是1922年,排除A。中共二大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中国国情并提出了相应的革命目标,B项正确。近代中国的社会

15、性质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中共一大到二大期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一直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排除D。14.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A. 吴起镇会师B. 红军长征胜利C. 百团大战D. 平型关大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6年6月至10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起镇会师是1935年10月,故A项排除;红军长征胜利是1936年10月,故B项正确;百团大战是1940年,故C项排除;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故D项排除。15.“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该段材料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A. 洋务运动B. 甲午中日战争C. 抗日战争D. 五四运动【答案】C【解析】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它涉及到的是一个民族觉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