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故里考略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477545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通故里考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王通故里考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王通故里考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王通故里考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王通故里考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通故里考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通故里考略(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通故里考略周戊丁今年三月二十三日的山西日报刊登了李甲成先生的王通故里在通化一文,该文直指2008年1月15日发表于同一报纸的王友明先生的王通故里在襄汾,再一次掀起了王通故里论争的波澜。在王通故里在通化中,李先生抓住王友明先生在王通故里在襄汾的两个文献资料进行了详真的辨析,指出邱老先生的“家于河汾”即万王庄和“礼葬于故里太平万王庄郊”没有文献依据,属于“个人臆断”进而引用王通中说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两书,得出王通故里在通化的结论,最后借资治通鉴中武则天神功元年发生的綦连耀谋反,致王通孙王遽王连坐族诛,王氏后人流亡到万王庄避难以说明王通故里在襄汾的理由。客观地说,李甲成先生在王通故里在通化中否定

2、邱老先生的草率结论,本事就显得有些苍白和草率。原因在于李先生根本未曾阅读过邱老先生的原文文洞墨香与王通字世辨,邱老在自己的文章中广征博引,条分缕析,以大量的文献、遗迹古物、方志史传证明了万王村即随末大儒王通的故里。全文洋洋六千余言,倾注了邱老的大量心血,疑聚成王通故里在襄汾的如山铁证。而李先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只引用了文中子王通的中说事君篇的一则对话即:“扬素使谓子曰:“盍仕乎”?子曰:“疏属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之敝庐在,可以避风雨,有田可以具馆粥。弹琴著书,讲通劝义,自乐也。就得出“王通故里在通化”的结论。以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证据未免太单薄,太无力,过于勉强了。其实在学术界持王通故里在通化的远

3、非李先生一人,署名襄陵北原的也谈文中子故里一文中就比李甲成先生说的就清楚明白多了。该文引证了隋末唐初的文中子弟子薛收所撰的隋故微君文中子碣铭:“夫子讳通,字仲淹,姓王氏,太原人,初高祖晋阳穆公自齐归魏,始家龙门,道风扇而方远,元猷陟而逾密。可以比故射于尼岫,拟河汾於洙泗矣。以大业十三年五月甲子,疾终于万春乡甘泽里第。以其年八月,迁窀穸於汾水之北原,棺木衣衾以从中制,不封不树,是遵上古。门人考行,谥曰文中子,礼也。”随后又引证王通胞弟王绩的负苓者传和游北山赋及河津县志,说明王通讲学地黄颊山,万春乡,白牛溪都在河津一带。首都师范大学的邓小军在王通生平事迹考一文中更是广引博证,如薛收隋故微君文中子碣

4、铭:“字祖晋阳穆公自齐归魏,始家龙门。吕才王无功文集:“字祖晋阳穆公,自南而北,始家河汾。杜淹文中子世字:“虬始仕北魏,太和中至并州刺史,创家临河汾,惟曰晋阳穆公。王绩游北山赋:“穆公衔建元之耻,归于洛阳,同州悲永安之事,退居河曲。”中说:“万春乡社,子必与执事,翼如也。”进而得出王通讲学于龙门之河汾,终于万春乡即通化的结论。陕西师范大学的李小成先生的文中子考论在第三节谈到文中子的隐居生活的时候,引证了王通次子王福畤的录关子明事:“九年已酉,江东平,高祖之政始,于是文中子曰:不可以有为矣。遂退居河汾。”薛收隋故微君文中子碣铭:“大业六年,文中子步烟岭,卧云溪,游于四方。”王绩负苓者传:“昔者文

5、中子讲道于白牛之溪,弟子捧书北面,环堂成列。”游北山赋自论:“大业中,隐居此溪,读孔氏六经近百余卷。故溪公号王孔子之溪也。薛收曾在白牛溪受学,撰有白牛溪赋。王渍答子华处士书:”吾往具薛收白牛溪赋韵趣字奇,词义旷远,嵯萧瑟,真不可言。“杨炯王勃集序:“文中子之居龙门也裁成大典以赞孔门元王思诚河津县总图记:”龙门山有石洞,盖文中子避乱隐居之所。“另外李子成先生还引用了永乐大典,河中县志明万历河津县志清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得出“大业之后,文中子基本上是隐居在白牛溪,他的著述授都是在这里进行的,在此完成了读六经的艰巨工作。”一九九0年山西地方志第四期发表的赵维勇、刘益令的王通故里考,用太平县志及万王古迹

6、和史料文献证明王通故里在襄汾万王村。一经发表既遭到诘责质疑,影响较大的是吉炳南,苏振宏的王通故里考辨析。吉、苏二先生在文章中例举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对王通胞弟王绩、孙王遽、王、王肋、的记载,确定王通为龙门通化人,千秋史事,书证无私,世系昭穆。又以杜淹的文中子传、唐皮日休的文中子、王通次子王福畤的录关子明事中关于河汾、汾阳、汾晋的确切地望,证明王通只能是在河津通化讲学游历。并对王通故里考中所述万王村王通祠、墓、洞、溪进行逐一否定。可以说吉、苏的辨析一文不无有理之处,但对于万王村的古墓被盗这一传说轶闻中的诸多不确事宜,不惜花费笔墨进行了从礼到理到情的酌析驳责,则显得有些小题大作了。平心而论辨析一文是

7、笔者目力所见的较系统,全面地论证王通故里在通化的一篇文章,是诸子大家中关于文中故里论争的巅峰之作。以上是力主王通故里在通化的论争者,而力主王通故里在襄汾的论者也不甘示弱,比较有影响的是近届九旬的邱文造先生文洞墨香与王通家世辨、关悟远先生经典汾城王通故里考辨、王鹏先生王通故里论争,勘正还是勘误以及上文提到的王友明先生王通故里在襄汾、赵维勇先生、刘益民先生王通故里考。几位先生在肯定王通故里在襄汾的论据上基本一致,其一,王通弟子杜淹的文中子世家,魏周之际有大功于生人,天子锡之地,始家于河汾,故有坟陇于兹四代矣,兹土地,其人忧深思远,万有隐唐氏之遗风。先君之所怀也。其二皮日休文中子生于陈隋之世,以乱世

8、不仕,退于汾晋,其三万王村的祠墓洞溪,遗址历历,子芸聚,其四太平县志的舆地志杂记志传古迹陵墓等的大量文献记载,及太平县龙门书院遗迹石等实物,以及太平八景的文洞墨香在门考萼。也难怪力主王通襄汾籍的论者当仁不让,有这么多的文献方志传论和遗迹石为什么要将王通让给万荣呢?二证据的疏理万荣襄汾两地争王通故里的证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实物证据,即北山疏属山、黄颊山、白牛溪、龙门、讲经洞、文洞、文中子祠庙、文中子墓、河汾、汾晋等;一个是古代文献,包括前后唐书、王绩、杨炯、吕才、陈敏、达薛收、杜淹等王通家人及弟子的文集,以及河津县志太平县志山西通志等。由于实物证据很多出于故文献中,所以疏理的时候谨依时间先后为序

9、逐一论析。王通为隋末人,但隋书并未给王通主传,以至于清人王土祯以为:“唐初修隋史,不为文中子立传,千古疑之。”欧阳修、宋祁撰写的唐书也未给王通立传。但王通在隋唐的影响使得新旧唐书不得不在王勃传,王质传,王绩传,隐远传文艺传中为王通补上一笔。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上: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通,隋蜀郡司户书佐。大业未,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唐书卷二百一: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初,祖通,隋未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王通的次子王福畤在录关子明事中说:“仁寿四年甲子,文中子谒见高祖而道不行,遂退居汾阳。”王通弟子杜淹文中子世家:“谓所亲曰:我周人也,家于祁,永嘉之乱,盖东迁焉。高祖穆公,始事魏。魏

10、周之际,有大功于生人,天子锡之地,始家于河汾,故有坟陇于兹四代矣。兹土也,其人状深思远,乃有陶唐氏之遗风,先君之所怀也。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王通胞弟王绩在负苓者传中云:“昔者文中子讲道于白牛之溪,弟子棒书北面,环堂成列,讲罢,程生、薛生退省于松下。”王绩游北山赋:“穆公感建元之耻,归于洛阳,同州悲永安之事,退居河曲。坟陇寓居,倏焉五叶;桑榆成荫,俄将百年。绩南山故情,老而弥笃。东陂余业,悠哉自宁。-独居南诸,时游北山。北冈之上,东岩之前。讲堂犹在,碑石宛然。想问道于中室,忆横经于下筵。昔文中子僻处,谅遭时之丧乱。”王通弟子薛收在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隋故徵君文中子碣铭中说:“夫子

11、讳通,字仲淹,姓王氏,太原人。初,高祖晋阳穆公自齐归魏,始家龙门。道风扇而方远,元猷陟而逾密,可以比姑射于尼岫,拟河汾于诛泗矣。以大业十三年五月甲子遘疾终于万春乡甘泽里第。-以其年八月,迁窀穸于汾水之北原,棺木衣衾,以从中制,不封不树,是遵上古。”中说事君篇云:“杨素使谓子曰:“盍仕乎,”子曰:“疏属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之敝庐在,可以避风雨。有田可以具粥,弹琴著书,讲道劝义自乐也。愿君候正身以统天下。时和岁半,则通也受赐多也,不愿仕也。”北山丈人谓文中子曰:“何谓遑遑者无急?”子曰:“非敢伤时怠也。”子游河间之诸。河上老人曰:“何居乎斯人也?心若醉六经目若营四海,何居乎斯人也?”文中子去之。

12、子在河上曰:“滔滔乎!昔吾愿止焉,而不可得也,今吾得之止乎?”万春乡社,子心与执事翼如也。王绩游北山赋:“望烟火于桑梓,辨沟于乡国,钭临姑射之西,正是河汾之北。怅矣怀抱,悠哉川域。-白牛溪里,峰恋四峙,信兹山之奥域,昔吾兄之所止。万王出了文中子。免去集贤三年粮,太平俗语。新唐书隐逸传王绩:“隋王通设教于河汾之间。”河津市志: “王通祖籍太原祁邑,祖上于北魏孝文帝时迁居河汾。”“王通曾献十二策,不用,退居河汾之间。”唐皮日休文中子啤:”王氏,生于陈隋之世,以乱世不仕,退于汾晋。”河津县总图记:“隋文中子王通,字仲淹,河汾人,今县南三十里有通化村。”清光绪山西通志祠庙:文中子祠,在县南三十里通化村

13、。清光绪太平县志:“文中子土龛,在县东南汾水之西,龙门沟北,昔文中子读于此,其洞深广二丈余,号文中子洞。”“白牛溪,在县东三十里万王村,唐史称王文中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今其地有文中墓,墓旁有龙门沟,沟中虽溪流已绝,而流水之迹蜿蜒可寻,则所谓设教地也。忆昔之名白牛溪者即此。”“隋文中子墓,在县东三十里万王村北。”“文中子祠凡二处,一在县东南州里王村,旧名万王村,元至元四年,知县郝信臣建,其旁有墓,有龙门沟,有读书洞。”河津县志:按绛州、稷山、太平、河津土壤相错,大率皆文中子桑梓也。而河津在河汾中,疏属,黄郏较有依据,故详列之。实沈之虚 晋人是居汾水之神谓台骀新建龙门书院记(邑令张学都): 向

14、余初入仕途履河内,值许文正鲁斋之故乡,访之土人,得其生平之行事;既而亲诣墓侧,拜瞻之下,穆然想见其为人。及来太邑,而文中子先生教授之遗踪适在焉。是其徒董常、姚义之诸君子所常从游而托迹者也。噫,是岂非大幸也哉!修文中子祠记:昔予为庠士时,读隋书历考文中子行谊,知其为三代以后儒者,心窃慕之,及受职任河津,乃有文中设教遗址,其他有号为通化者,集贤者,皆当时授教之地也。及复任太平,又为文中子故里,噫!是非偶然也。凡人缅怀其人,必亲炙其形,又亲履其地。予读先生之文,盖亦有年,不意两任处所,皆与先生有值,虽非亲见其人,而目睹旧墟,身接遗人,宛乎先生之在席也。城非偶然也。重建修龙门书院碑记(嘉庆邑令 顾玉书

15、):仰维光岳钟贤,风云从类,下润台骀,上曜实沈,依鄂公食封,西端苦县清虚,东南拱汾阴,北枕姑射,实实枚枚者,太平乡先生文中子讲道河汾之堂也。重修书院碑记(陈维藩): 书院之设,自熙宁以来,几遍天下矣,其地异,其名亦异。太平书院名曰龙门者何?昔文中避居龙门洞,韬光匿采,不以仕进为荣。始则设教河津,继则讲学太平,志仲尼之志。学仲尼之学,赞坠绪而阐微言,日与诸弟子明经论道。故其时通经之士,如董常、姚义诸先哲,多出其门,后之设书院者,额曰:“龙门,亦可顾名思义矣。重刊文中子中说序(儒学训导阎士攘):中说难觏久矣,太平龙门书院,文中子讲学地也。邑东南万王村,即古万春乡,其地有先生墓。或曰先生本河津人,而设教于此。予于嘉庆壬申,司锋斯邑,入祠瞻礼,穆然于其为人,退求中说,虽巨室旧家,鲜有存者。以上所引种种文献中谈到的地名主要有:1绛州龙门2、河汾,陶唐3、白牛溪,河南、南诸、北山、北冈、东岩4、龙门山、姑射山、河汾、万春乡、甘泽里、汾水北原5、疏属山、汾水、北山、河间之诸、河上、万春乡社、6、姑射之西、河汾之北、白牛溪、北山、汾晋、7、万王、集贤、通化、龙门、太平、河汾之间8、汾水之西、龙门沟北、文中子洞、墓祠、碑9、白牛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