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监管中的预归类社会化模式研究(1)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8477539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PDF 页数:55 大小:3.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关监管中的预归类社会化模式研究(1)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海关监管中的预归类社会化模式研究(1)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海关监管中的预归类社会化模式研究(1)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海关监管中的预归类社会化模式研究(1)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海关监管中的预归类社会化模式研究(1)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关监管中的预归类社会化模式研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关监管中的预归类社会化模式研究(1)(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海关是一个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和管理机构,依法监管进出境的运输工具、 货物、行李物品、邮递物品和其他物品。货物通过一国国境或关境必须向海关申 报,并接受海关监管。而海关归类是海关依据职权对申报进出口的货物根据相关 原则进行审核, 准确确定代表这项货物的唯一编码的过程, 是海关征税、 减免税、 审价、监管、进出口贸易统计等各项海关业务的基础,是维护海关执法科学性、 严肃性和公正性的有效手段,具有技术性强、执法性强、政策性强的特点。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进出口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便利化和可预知性要 求也在不断提升, 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迫切希望在货物进出口前便能

2、完成商品 归类工作,即预归类的需求在不断增大,目前我国海关为进出口企业提供的预归 类服务主要由海关根据企业提供的商品信息作出相应的归类决定,即海关预归 类。 但海关有限的归类管理资源与企业日益增长的预归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随之 日益突出,因此海关必须要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由“教练员” 、 “运动员” 向“裁判员”的角色转变,预归类方面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必须进行创新。 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研究将从进出口企业的角度,以传统的,也是 进出口业务最基本的一般贸易为对象,对现存的通关环节即决式归类审核、海关 预归类、社会化预归类三种归类模式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采用流程再造理论 的基本方法和思想,

3、分析现有模式中的优劣之处,对于归类社会化模式提出改进 建议,以期降低企业的通关成本,减少货物的通关时间,进一步彰显海关为民服 务的精神和效率。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的 建立预归类社会化模式, 探索提高海关监管效能与节约企业物流成本的双赢 之路 2 1.2.2 研究方法 企业访谈调研、流程描述对比分析法和对策研究是本次研究的主要方法。 (1) 企业访谈调研法。即深入企业,了解进出口企业的通关流程和成本, 以获得论文所需的各种数据。 本次研究主要参考了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一家 汽车零部件物流企业的进口数据。主要原因在于该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健全,试 点运行预归类社会化模式

4、已取得明显成效,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流程描述对比分析。即对预归类社会化模式运行前后的三种通关作业 流程进行描述和对比,站在进出口企业的角度,以时间和成本为衡量标准,来决 定企业的最佳流程,并为社会化预归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策研究。就是并从时间和成本效益的视角出发,对流程再造对企业 产生的影响作以分析。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 1.3.1 研究内容 论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1)结合本人的工作岗位,确立了以海关监管中的社会化预归类模式作为 选题。论文所提供的背景资料表明,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重点放在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产生背景、内涵和基本原则,

5、借鉴了美 国和澳大利亚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成功经验, 对中国海关的 近年来的流程再造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了总结, 得出了流程再造在海关管 理中应用的条件及基础的五点结论。 (3)针对预归类的意义、先行模式及对海关、企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全 面详细的分析,绘制了业务流程图,并给出了详细的流程解释。 (4)为比较上述流程对企业的效益,设计了“流程效率数”作为对流程再 造后的时间和收益双目标评价的标准。 采集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一家汽车零部 件物流企业的实际数据进行测算,得出了预归类模式可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 物流成本的结论。 (5)全面分析了预归类社会模式的成效以及进一步推广

6、的重要性,可能碰 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设想,包括可行的系统支持。 (6)对本次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相关问题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 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3 1.3.2 主要创新 论文的主要创新在于两个方面: (1) 采用流程再造方法,针对预归类社会化模式进行分析,是一种视角方 面的创新。研究表明,流程再造不仅仅适用于企业业务,同样适用于政府政务。 (2) 通过企业访谈调研、流程描述对比分析法和对策研究的方法,从宏观 和微观的角度对预归类社会化模式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 既包括对海关商品预归 类体系及其在通关物流过程中的应用的简要介绍, 也包括我国海关及物流企业对 商品预归类地位、性质的

7、认识的发展,重点通过对预归类模式的现状(包括与海 关监管要求和企业物流效能要求之间的差距) 分析以及海关预归类执法中所遭遇 的实际问题,提出建立预归类社会化模式的若干建议。 4 2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及其在海关业务中的应用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是本次研究的基础。在充分了解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 方法和应用背景的基础上,将其与海关的业务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本章的目的就在于深入探讨海关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为进一步的研 究提供基础。 2.1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2.1.1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产生背景 (1) 传统分工理论及实践12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8、 在他闻名全球的国富论3提出了 著名的劳动分工论,他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在于 1)分工 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2)分工可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专门的作业,节省与 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3)分工有利于发明创新和改进工具。亚当斯密的分 工论成了近代产业革命的起点。 按照这一理论建立起来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根据分工理论建立起来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当数亨利福 特(Henry Ford,1863-1947)在福特汽车公司首先采用的“流水生产线”和阿弗雷 德斯隆(Alfred Pritchard Sloan, Jr

9、.,1875-1966)在通用汽车公司首先采用的“事 业部制组织结构” 。亨利福特将劳动分工的概念应用到汽车制造上,由此设计 出世界上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而艾尔弗雷德斯隆在福特的基础上将劳动分 工理论再次向前推进一步,树起了劳动分工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根据福特 劳动分工的原理,人员协调和工人工作成果的组合过程变得非常复杂,管理方面 跟不上高效率工厂系统的需求。斯隆在此基础上,将劳动分工的理论应用到管理 部门的专业人员之中,并使之与工人的劳动分工呈平行发展之势。有了这样完整 的工人及管理人员的系统分工,汽车业才真正称得上“大规模生产” 。200 多年 来,分工理论的发展及其实践,为提高劳动

10、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 社会生产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5 可以这么说, 流程再造理论起源于制造业的企业生产运营管理。 哈默(Michael Hammer,1990)和达文波特(Thomas H. Davenport,1990)分别发表的两篇文章45 开启了流程再造研究的先河。其后关于流程再造的研究迅速风靡制造业。1993 年,哈默教授与钱皮(James AChampy)合著出版了企业再造 。该书一度登上 纽约时报 畅销书的排行榜, 被奉为企业管理的圣经。 作者们在书中列举了 IBM 等三家大型跨国公司的例子,说明只有再造业务流程,才能大幅度提高企业绩效 和服务质量。由此说明,企业改革应

11、该是彻底的、根本的,特别是应该彻底再造 企业的业务流程6。 (2) 信息化时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求变革 20 世纪 60、7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行方式发生 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经济的长期低增 长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日益变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条 件下,企业日渐受到三股不容忽视的力量的挑战,这三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被称为 3Cs:顾客(Customers)、竞争(Competition)以及改变(Change)。这三股力量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对各种产品和服务也有了 更高

12、的要求,竞争使顾客对商品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长期以来的卖方市场被买 方市场所取代; 2)技术进步使竞争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发展,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越出国界,在逐渐走向全球化的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美 国的跨国公司日益面临来自于欧盟、日本的跨国公司的竞争威胁;3)消费者需求 的多样性决定了市场需求日益多变,产品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技术进步使企业 的生产、服务系统经常变化,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持续不断的事情。面对上述三股 力量所带来的挑战,企业只有在更高水平上进行一场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才能 在低速增长时代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因为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环境下发展起 来的企业经营管理模

13、式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对建立在亚当斯密分工论基础上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分工使 得每个人的工作专业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使每个人只是从自身的局部来看待 整个流程,关注的是上、下流程间的衔接,而远离了顾客。分工越来越细,导致 部门越来越多,管理层次也增加,从而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也越来越多,流程相应 地就越来越长,这样的流程难以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快速有效响应。鉴于建立在亚 6 当斯密分工论基础上的业务流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如此致命的问题,企业要 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改造现有业务流程。 (3) 西方企业再造理论的兴起 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实际上早在二战后就成为管理学家关心的课题, 他们对在

14、新环境下企业的管理理念、组织体制、经营模式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应作的全面变 革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 McGregor,1957)在企业中人的方面7一文中将建立在亚当斯密假设基础 上的管理观点称作 X 理论,麦格雷戈进而提出了 Y 理论。建立在对人的特性和 人的行为动机的更为恰当的认识基础上,Y 理论主张“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融 合” ,是企业再造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行为科学家伦西斯利克特(Rensis Likert,1961)在管理的新模式8一文中特别强调工作群体的核心作用,认为 它应该成为组织构成的基本单元,由此构成一个新型的组织模式,即群体

15、模式 (Group Pattern)。利克特的群体模式与企业再造理论所强调的以流程小组来构造 新型组织的观点是一致的。系统动力学家福雷斯特(J. Forrester,1965)在新型 企业的设计(A New Corporate Design)9中提出了在电脑技术条件下新型企业的 构想。福雷斯特大胆提出: “对现有的组织实施渐进的变革,是无法迅速实现企 业的变革的啊!” “唯一有希望的途径是:用新的形式,从头做起,建立一个崭新 的组织。 ”福雷斯特 30 多年前的预言在后来的企业再造运动中逐步变为现实,这 篇文章成为指导再造企业的最佳蓝本。奈斯比特和阿布尔丹(John Naisbitt & P.

16、 Aburdene,1985)的再创企业(Reinventing the Corporation)10一书可以看作是 对新型企业的设计的丰富和发展,书中特别对如何打碎金字塔式的官僚体制 和如何建立新型的企业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策略。至此,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 再造理论雏形已经具备。 组织学家戴维斯11 (S. M. Davis,1988) 在2001 年的管理:现在管理将来 一书中分析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时空性质发生的变化, 对企业在信息社会的管理 理念和经营策略进行了哲理性思考。1991 年,戴维斯在2020 年展望12指出 如果信息植根企业,衰老的企业便能恢复活力并派生出新企业。戴维斯的研究对 企业再造理论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贡献。圣吉13 (P. Senge,1990)的第五项修 炼 一书以 新型企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