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随州会议资料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474658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随州会议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湖北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随州会议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湖北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随州会议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湖北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随州会议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湖北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随州会议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随州会议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随州会议资料(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学习资料2014年12月于随州目录语文科文本解读知识开发的途径 李华平“为了教学”的文本解读兼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备课阶段的价值取向 李华平阅读课选择“教什么”的三个考虑 蒋红森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宜昌市长江中学 覃红婕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黄石第八中学 李海霞老王教学设计 荆州市荆州区马山中学 张芸老王教学设计 随州市曾都区实验中学 何春杰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黄冈市武穴梅川中学 朱辉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黄冈市团风思源实验学校 周彩萍语文科文本解读知识开发的途径 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摘 要:目前,语文科文本解读方法的知识极为贫乏,亟待开发

2、。其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借鉴,包括中国古代的文本解读方法,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仔细领会、注重比较、分级解读、诵读涵咏等;也包括西方近现代的文本解读方法,如细读法、语义分析法、双重情节分析法等。一是创造,创造的模式主要有体验创造式和分析创造式两种;所创造的解读方法要具有与语文教学实际相匹配的适应性、概括性、操作性。关键词:解读;借鉴;创造语文科文本解读方法是语文课程知识。目前,这类知识极为贫乏,几近于零,亟待开发。排列与组合、分析与综合、去粗与取精、推理与实证,是文本解读知识开发的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需要一定的通道途径。文本解读知识开发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借鉴前人已有的知识,加以改

3、造,纳入新的体系;一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提炼、概括,创造出新方法。一借鉴中国古代的文本解读方法借鉴,不是套用,“借鉴就是自己处于主动的地位,活用人家的方法而不为人家的方法所拘” 叶圣陶语文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7:111。借鉴,贵在辨析,认真分辨已有方法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审慎把握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借鉴的对象很多,只要是有利于文本解读方法体系的构建,都可以借鉴。语文科文本解读知识的开发,首先需要借鉴中国古代的成熟经验。中国古代文论、诗话、词话内容丰赡,但极不系统,显得零碎、杂乱。其中,关于文本解读影响较大的有以下方法。(1)知人论世。这是中国古代文论最有名气、影响最大的解读方法。

4、由孟子提出:“颂(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清代学者章学诚进一步阐述道:“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文史通义文德)古人这样做,是强调解读古文时的设身处地,能够看到古人之所以那样说的原因,从而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以免苛责古人。当然,由于时代间隔,我们已经无法判断现在所能“知的人”和所能“论的世”,是否就是作者当时写作的真实背景。另一方面,“知人论世”也掩盖了不少人在文本解读方面的能力欠缺,似乎一“知人”、一“论世”,文本就懂了,其实并非真懂。这是当前尤其需要注意的。(2)以意逆志。这也是孟子的主张:“说

5、诗者不以文害词,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谓得之。”(孟子万章上)其意思是,不要拘泥于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词句的表面意思而误解作者本意。正确的方法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或者说,根据文本的整体立意,来探求作者当时的心志。朱熹这样解释道:“逆者,等待之谓也。如前途等待一人,未来时且须耐心等待,将来自有来时候。他未来,其心急切,又要进前寻求,却不是以意逆志,是以意捉志也。如此,只是牵率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中来,终无进益。”(朱子语类论读书)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要拘泥于文辞,“不察立言之所谓,而遽断其是非”(章学诚文史通义说林),而要通过探求当时说话的情境去探求作者

6、真实的意图,从而将有针对性的话同一般讲道理的话区别开来。因为,有针对性的话是有为而发,同一般讲道理不同。不把这两种话分开,而把有针对性的话看作一般的讲道理,或把一般的讲道理看作有针对性的,都会发生错误的理解。二是“不可不察古人之所谓,而遽断其是非”(章学诚文史通义说林),即要正确理解作者的原意,不要把作者没有的意思硬加到作者身上,而加以赞美或批判。对于作者到底有没有某种意思,则需要“知人论世”。(3)仔细领会。由朱熹提出(朱子语类论读书)。意思同于“书非得来终觉浅”,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书,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能够用极扼要的话,把它的主旨或精神或特点说出来;如果虽然读了,但没有全部了解,甚至对有些

7、字句还不懂,只是鹦鹉学舌地说一些高度概括的话,好像很有体会,那是自欺欺人。这一点,对语文教学很有启发。如果学生对于文本中较难解的字或句子并不理解,而从他口中所讲出的主题、主旨,就不是从整篇文本中得来的,而是从老师那儿听来的,或从学习资料书上看来的,或者通过“知人论世”推导出来的,而这个主题、主旨还不能够跟全篇中的有些不懂的话联系起来,那他所说的“高度概括的话”其实“空言无实,不济事”。(4)注重比较。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经义诸家说比并,求其是,更定有合辨处”(朱子语类论读书),也就是将几家讨论同一问题的文本会合起来看,看看哪一家说得对,对在什么地方,加以仔细辨别,以开拓思路,加深对各家论点

8、的理解。二是“两本对看。如史记采国语左传国策,汉书采史记,其增改易置,要非漫然下笔,即此可以增长见识”(黄本骥读文必得),就是把叙述同一件事的文本,拿来放在一起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写法;有的是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的历史书里,做了怎样的改动或改写。三是“找渊源”,通过比较看出作者是怎样借鉴前人的写作的,又是怎样变化创新的。(5)分级解读。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在古文关键总论看文字法中这样说:先见文字体式,然后偏考古人用意下句处。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看纲目、关键:如何是主意首尾相应,如何是一篇铺叙次第,如何是抑扬开合处。第四看警策、句法:如何是一篇警策,如何是下句下字有力处,如何

9、是起头换头佳处,如何是缴结有力处,如何是融化屈折、剪裁有力处,如何是实体贴题目处。这里的“先”“然后”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就清楚地显出文本解读的步骤。大的环节有两个:首先,辨别体裁;然后着重考察古人写作意图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二个环节是重点,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第一看大概、主张”,是指从整体上对文本主要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第二看文势、规模”,是指考察文本语言风格与其体裁是否一致,写作方法与篇幅大小是否相宜。“第三看纲目、关键”,是指考察作者写作的思路、结构和写作重心,特别是“首尾相应”的地方、铺陈叙述的先后顺序、“抑扬开合”的运用技巧。“第四看警策、句法”,是指

10、认真推敲那些“立片言以居要”的精炼扼要、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或感人至深的语句;认真考究作者提炼、组织语句的技巧。这样分四次看,每次的注意力有所侧重,比一般的读书更加细致,更注意分析,读过的收获也会更多些。分级解读,除了“分步看”以外,还指“分别看”“小处看”和“大处看”。 周振甫文章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23“小处看”,就是看作者在文本局部、细处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大处看”,就是抓住纲领、提要钩玄,把握全篇的要点。(6)诵读涵咏。中国古代解读文本缺乏分析之功,但注重诵读涵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最让人熟悉的。诵读是“因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以及其辞与法,而喻乎其深”

11、(清张裕钊与吴至父书)。这里的“气”,指说话时的气势或语气,体现为词句的短长、声调的高下、语调的婉转激昂。作者写作时“气盛言宜”;读者阅读则“讽诵之深且久”,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缓急中去求气,体会到作者行文的气势,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以及文本的特点。“因声求气”,就是根据文本的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缓急、顿挫、转折来诵读,并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的“气盛言宜”,又通过气盛言宜的体会来理解作者的情意,“使我之心与古人之心合于无间”(清张裕钊与吴至父书)。涵咏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文本如水,读者要完全“沉浸”在水中,如鱼之戏水,鉴赏玩索,掂量比较全副身心地推敲揣摩。朱熹则提出了诵读涵咏的标准:“读书之法,在循序

12、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朱子语类大全)二借鉴西方近现代的文本解读方法西方20世纪文艺理论流派纷呈,甚为壮观;但,多流于宏观思辨,真正针对文本本身解读的方法并不成熟。自觉追求文本解读方法的是“新批评”派,他们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作为原则的“细读法”,作为切入角度的“语义分析法”“词义分析法”和“双重情节分析法”。(1)细读法细读(Close reading)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文本解读方法,而是“新批评”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原则性方法,指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充分地阅读,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要进行多次回溯性地阅读。它常常能够让读者在

13、对作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成功地解读晦涩难解的文本,发掘其深刻的内涵。美国学者威尔弗雷德古尔灵(Wilfred L.Guerin)将细读法概括为“词义分析结构分析语境分析”三步 李卫华价值评判与文本细读“新批评”之文学批评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2。第一步,对文本中词语的直接意义和内涵意义保持相当的敏感,甚至了解词典里所追溯的词源意义,注意那些与神话、历史或文学有关的典故,从而为了解文本内容提供重要线索。第二步,找出结构和模式,也就是分析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指代关系(代词指代名词,一个声音指代一个讲话人,同位语指代人名、地名,时间指代过程等)、语法关系(句型及其修

14、饰语,并列词或并列短语,主语和动词的一致等)、语气关系(选词,讲话方式,对题材和读者的态度等)、系统关系(相关的隐喻,象征,神话,形象,典故等)。通过这种分析,建立起文本的“隐喻结构”,即文本的内在逻辑,从而辨认出文本的整体形式。第三步,语境分析。他所谓的“语境”,不包括我们通常理解中的“上下文”,而是指在文本之外的、与文本相对的,没有在文本中出现、但却决定着文本意义的那些事件,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背景”。这四步,从文学文本的细节出发,逐步深入文本的结构,最终达到对其意义的全面揭示和价值的正确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新批评的“细读法”,并不全是从语言出发:对诗歌的细读多从语言出发,而对小说和戏剧的细读则不拘一格,既可以从词语出发,也可以选择人物、场景、情节等作为细读的出发点。(2)语义分析法语义分析法是由“新批评”先驱瑞恰慈将语义学的理论运用到文学批评中而提出的,并由其学生燕卜逊进行发展和完善,是通过分析句法结构、修辞手段等来揭示文本语言的丰富内涵。概括而言,就是以文本语言为切入点,通过对文学文本中的词语、句段、文本、语境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文本语言的多义性和含义的丰富性,从而产生更多的美感。这种方法从语言入手进行分析,较为直观,易于把握,细致入微,可以避免先入之见和粗枝大叶造成的误解和遗漏。其局限性在于,对于所分析的词语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