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语文版(1)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8465073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语文版(1)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语文版(1)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语文版(1)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8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语文版(1)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8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语文版(1)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语文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语文版(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 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 4.解词语 剧烈:猛烈。 骤然:突然,忽然。 窗棂:窗格子。 声浪:许多人呼喊的声音。 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 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小学开 始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有诗 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食指的诗 。 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 诗歌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 亲人的依恋之情。 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

2、写作背景课文结构 诗的标题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四点零八分”。作者就是在这一时刻被火车载着上山下乡成了“知 青”,离开了北京。当时他才20岁,带着对未来的迷惘,带着对北京的 依恋,带着亲人道别的眼神,带着一支抒写内心郁闷的诗笔,作者踏 上了没有目标的路 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 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 第一节“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出现两次,有什么作用?(重点) 诗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 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强调了“四点零八分的北 京”就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 思路点拨从修辞的角度判

3、断属于反复,再结合文本从其突出强调 的作用回答。 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我”的心为什么会如此疼痛? 因为马上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强烈的依母恋乡之情使他不 愿离开这里又不得不离开,所以内心无比痛苦。 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 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写,有何深意?(难点) “妈妈”和“北京”重叠,“妈妈”代指党和国家,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 青的命运,不要忘记知青,不要抛弃知青。再次抒写诗人对北京的 依恋。 这样的迷惑不安、绝望与痛楚牵动着读者的心,使动乱时期青年 一代的生存状况透射着浓

4、烈的悲壮色彩。 思路点拨“妈妈”和“北京”重叠,是因为“妈妈”寓指党和国家。 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诗人当时为什么 会有这种感觉? 这是物我颠倒的错觉。一是当时火车开动造成的错觉,二是作者 当时内心的抖动,内心的强烈的撞击和震撼。此句也表达了诗人以 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思路点拨产生这种感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外界的火车开动给作 者造成的错觉,实际并不是北京站的建筑剧烈地抖动,而是火车启 动时的抖动;另一种是作者内心的抖动,此刻的火车启动,提醒他马 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马上就要开始漂泊无依的生活了, 这对于一个才

5、20岁的知青的内心来说,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 撼。 一、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 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朗读课文,体 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 提示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参考答案 这一瞬间诗人的内心是非常矛盾和迷惘的。因为此刻 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随着火车的开动、汽笛的长鸣,他明白了 四点零八分可能是他与北京、与母亲的最后一面,他不知道将来会 发生什么,他有一种被北京抛弃的感觉,内心无比的动荡、惶恐,他 从此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他对北京、对母亲依依不舍,但却 无法抗拒离别,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茫然,这也是一代知青当年

6、 共同的心理感受吧! 二、结合括号中的问题,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参考答案 产生这种感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外界的火车开动给 作者造成的错觉,实际并不是北京站的建筑剧烈的抖动,而是火车 启动时的抖动;另一种是作者内心的抖动,此刻的火车启动,提醒他 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马上就要开始漂泊无着的生活了, 这对于一个20岁的知青内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 2.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我”的心为什么会如此疼痛?) 参考答案 对于被卷入那场浩大的社会运动的多数青年而言,

7、这 种经历无疑是别具意味的,它几乎象征着他们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 ;他们不仅因为面临与亲人生死离别的现实而产生悲恸,而且由于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而隐约地滋生青春的凄迷、前途的惘然和对 美好生活的留恋等复杂的意绪。因此,在这首诗平淡的字句底下, 包孕着丰富而微妙的人生体验和社会内涵。 3.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来写,有何深意?) 参考答案 这样写的目的是既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也表达对家乡 北京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更深刻传达出内心对党、对国家、对 政府的殷切期望,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不要忘记知青,不 要抛弃知青,在这里“妈妈”和“北京”已不是表层意义了,而是代指党 和政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