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有效地运用历史人物素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8464681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理有效地运用历史人物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合理有效地运用历史人物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合理有效地运用历史人物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合理有效地运用历史人物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合理有效地运用历史人物素材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理有效地运用历史人物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理有效地运用历史人物素材(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理有效地运用 历史人物素材 对于名人素材,现在用的已经够滥 的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很多 同学在运用中总是不加选择、不加修 饰地长篇累牍地堆砌素材。名人素材 能用吗?绝对能用,但是一定要讲究 技巧和方法。那么怎样创造性地运用 这些素材呢? 一、把握一个运用原则:融入自我,感情真挚 考试大纲对作文有一个要求,就是“感情真 挚”。历史人物和我们距离较远,这就要求我 们在运用历史人物素材时要把握一个原则,那 就是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的存 在,那就不可能有真挚的感情,也就不可能运 用此类素材写出好文章。 要有“我”的存在就要用“我心”去感受 历史人物。这就要求我们在表现人物的精神和

2、思想时,要深入到人物的“内里”,用“我” 的心去感知“他”的心,而不要简单地用一种 人云亦云的大路货去“套作”“他”的精神和 思想。同时,还要将“他”的行为与心理与“ 我”进行对接,让“他”走近“我”,靠近“ 我”,与“我”心心相印。这样写出来的作文 才动荡着彼此的心灵感应,才能文真字切。惟 有文真字切,方能打动读者的心。 我再次抬头仰视他,然而我震惊了。暗淡的月光 在他的眼角折射成无数白刃刺痛我的眼睛,一颗老 泪顺着脸颊滑落,将我彻底淹没。透过他的温暖的 泪,我看到他穿着打满补丁的布衣穿行于雕栏玉砌 的帝阙,站在圆环的中心冷眼旁观众诸侯的尔虞我 诈,哼着小曲儿编鞋换米,讲着楚神龟静心垂钓,

3、在林间和枯骨畅谈生死,在亡妻前鼓盆高歌他 在想什么呢?是对明月清风的眷恋,还是对名利权 势的淡漠?是对世态炎凉的愤懑,还是对孤芳自赏 的无奈?是对血腥厮杀的不屑,还是对天下苍生的 悲叹? 泪水在地上溅起凄美的花朵,在心底荡出层层涟 漪,我在轰鸣的回响中沉沉睡去 (话题:同情心) 【赏析】读这个片段,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做为普通 人的庄子,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对庄子充满同情的“我 ”。这正是作者用“我心”去感受历史人物的结果。 二、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运用历史人物素材去写有特定要求的作文 ,绝对不能生拉硬套,不能因为手中有素 材就用,也不能因为没有素材而随便拉一 个来凑字数。首先就要想方设法让素材与

4、作文话题对接起来。这种对接要自然而然 ,生拉硬套只会让人反感,如果不能自然 地将素材与话题对接,那还是不要用的好 。更进一步还要求这种对接能有独特的角 度。 素材的切入点可有以下几个角度: 1、从人物的内在精神切入话题。历史人物 丰富的内心世界,多彩的人生经历,是素 材宝库。如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周游列国屡遇挫折却毫不退缩的品格, 屈原的爱国热情和坚持理想的品德,项羽 、荆轲、苏武面对死亡的大无畏精神,陶 渊明洁身自好的品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骨气,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苏轼旷达乐 观的人生态度,辛弃疾面对国家危难挺身 而出立志报国的精神,等等。这些都能用 来阐释很多话题。 弯道超越

5、 人生有谁不想避开弯道,可生命的辉煌就必 须经过“弯道”的磨砺,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 有曲折,哪来成功。毛泽东在领导红军反围剿时 ,四渡赤水,南涉乌江,来往兜圈,尽走弯道。 事后才知,不是走了这些“弓背路”,早已像石达 开一样葬身大渡河了。毛泽东在弯道中寻到了生 机,走出了胜利。 苏东坡,面临过人生弯道,从仕途的高峰跌 落到低谷,从皇帝、太后都欣赏的才子变成贬往 黄州的迁客。就在黄州这个弯道上,苏轼饮尽孤 独,洗尽浮华,从而写出了流芳百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苏子从弯道上走出 了精彩。 2、从人物的外部世界切入话题。 就是说要横向拓展素材。这就要我们关注所写人 物周遭境况:他的亲朋,他

6、的同列、他的“上级” ,他的“下级”,他所处的社会特征也就是关 注他的社会关系。例如对屈原要关注他和楚怀王 的关系,对曹操要关注他和他的部下(如徐庶、 许攸等等)的关系,对诸葛亮要关注他和刘备刘 禅的关系,对岳飞要关注他和宋高宗的关系。这 里面也有很丰富的内涵可以挖掘。有些话题适合 从这个角度切入。如“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竞争与合作”“信任”“宽容”等等话题。 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爱她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她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她的窄小且简 朴。 每每翻开那充满书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 给人心灵以踏实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

7、安然、静然的震川先生 ,这里绽放着一颗泰然、悠然的灵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 心也已被这安谧的气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也俨然已经荡然无存。 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小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他,注 视着这里的一切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 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 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 ,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 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 前,学喂食的少女,捋下袖子,挥手洒出谷子,

8、引来那人至不去 的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 有着跳动旋律的院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 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后脑中浮现小鸟珊珊可爱的神 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 也怪不得震川先生独自钟爱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轩,也怪 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明月下想起那绵绵的爱那天长地久的 感动,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细腻的心灵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 。这份钟爱、这份感动、这份细腻来自那甜美的回忆,来自那大 自然的和谐,来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看着那渐高的月儿,看着那在月色中朦 胧依稀的小轩,想起李乐薇的空中楼阁

9、,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灵深处所追求的空中之阁,又何尝不是我 冥冥之中享受的荷塘月色。这份静谧,这份和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 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 【亮点分析】作者把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写的如在目前,感悟动 人心弦,怎么不打动阅卷者。文学艺术作品魅力无穷,它可以滋 养人的身心,牵扯人的灵魂。孔老夫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青年学子品美文,心灵为之感动,情操为之陶冶,想象为之激发 ,还被它成就了考场美文一篇,这不正是阅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吗?对于抱怨缺乏直接生活的中学生来说,合理利用阅读得来的 间接生活为文,不也是路径之一吗? 3、从对

10、人物的评价切入话题。对历史人物 的评价往往见仁见智,褒贬都有。例如对 项羽、曹操、诸葛亮等争议都很大。我们 在运用这类素材时,可从正面评价的角度 切入,也可从反面评价的角度切入。 例如“屈原”这个素材可这样用: 用于话题“诚信”,可从正面切入。屈原面对小人 谗言,君王疏远,政治腐败,环境险恶,从来就 没有动摇过对国家的忠诚,从来没有忘记肩负的 责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这难道不 是最大的“诚信”。 。屈原被疏远流放,是怀王亲小人,远贤臣,凭 感情用事。也可运用比较,从反面切入。用于湖 北话题“买镜”,可从正面切入。以人为镜可以明 得失。屈原品格高尚,才华横溢,可以照见许多 人的丑恶。他

11、是一面明镜,我们要买的,当然就 是屈子这样的“镜”。 评价历史人物固然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要 辩证地看待。但把历史人物做为素材运用于作文 中,并非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有时可以根据“我” 的理解做出评价。只有让“我”的色彩更浓一些, 才能有创新思维,才能找到新的角度。例如高考 优秀作文题乌江亭,就把别人认为是缺乏政 治智慧的一些行为解读为是诚信,由此切入话题 。在运用中,我们甚至还应学会逆向思维,把原 有意义打破,或从反面看,去发现新的意义。当 然这也要把握一个度。 反面评价不能违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绝 对不能批评屈原的投江是愚昧。 三、选择文体与运用恰当方法 (一)记叙文体。(慎用!除

12、非是语言表达能 力较强的考生) 记叙文体可在选择叙述角度和发挥想象两方面 上做文章。 1、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 的叙述,二是第二人称的叙述,三是第三人称 的叙述。 (1)第一人称。这个角度有较大的想象空间, 较大的发挥余地。我们可以把自己与历史人物 进行角色转换,把自己当成历史人物。这样我 们就可以根据话题需要展示其行为的心理过程 ,表现历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陕西高考满分作文: 昭君行 呆呆地坐在车中,望着窗外缓缓退后的一棵棵白杨, 不知远处的草原此时是一幅什么景象。我的身后,是夕阳 下的古道,古道那头的宫城,离我越来越远,我,还能回 来吗? 马蹄声声,我心悠悠。回首望去

13、,我第一次发现那夕 阳下的宫殿竟那么美,可是现在,我已不属于那座宫殿, 那里的一切快乐与幸福也不再属于我了。那里的一殿一宇 都那么的宏伟,那里的一花一木都那么的妩媚,那里的一 歌一曲都那么的悦耳我曾和姐妹们乘着一叶扁舟在太 液池如镜的湖面上临风赏月,弹琴唱歌。那时的我,多么 的快乐!而现在却只有怀中的琵琶伴我走向那蛮荒的漠北 ,长安城中的快乐的歌舞中再也不会有我的身影了! 泪,从我的眼眶溢出。 呆呆地望着车窗外,那古道边的蒿草在风中不住地弯 腰,它们也在为我难过。天边飞来两只小鸟,在我的车边 落下又飞去,叽叽喳喳似在说着什么,它们在对我说么? 马蹄声声,我心悠悠。那鸟儿一定在安慰我,望着薄暮中

14、的 宫殿,我竟发现它有些衰败,有些龌龊。我清楚地记得,在宫中 ,我的每一夜都独自在冰冷的玉枕上度过,每一日都在猜忌与妒 忌中度过,锦衣玉食,丝竹管弦之后,我面对的是毛延寿们的贪 婪和盘剥,姐妹们孤独的泪水。我曾希望皇帝可以垂青于我,但 我又怎能向毛延寿弯腰低头! 也许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我可以不再以青灯为伴,不再与孤 独为伍,不再面对伪善,不再独忍忧伤。在那里,辽阔的天地可 以任我驰骋,淳朴的民风可以给我慰藉。我有豪爽的单于丈夫, 还会有可爱的儿女,天伦之乐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远处,似 乎传来了牧人粗犷的牧歌。 我笑了,是由心底涌出的喜悦。 天边的晚霞一片绚烂,长安城早已没有了踪影。风,拂过

15、我的 脸颊,这风是从北边吹来的,它带来草原对我的呼唤。我笑了, 那是快乐的笑,幸福的笑,因为我懂得了,忧伤能变为快乐。苦 难也能变为幸福全看你怎么想! 【亮点分析】这篇作文的立意“换一种思维方 式,忧伤痛苦就能变为快乐幸福”并不新奇, 但作者却选取了“昭君出塞”的故事,以第一人称 的方式倾诉了怀抱琵琶,远嫁他乡的昭君在漫长 旅途中复杂的内心纠葛,别具创新魅力。作文并 没有絮絮交代大家熟知的事件的前因后果、经过 始末,而是把关注投向昭君的情感世界,展开了 大胆合理的想象。作者似乎真的化身昭君,在辘 辘远去的宫车中回忆着昔日锦衣玉食、繁花似锦 的宫廷生活,咀嚼着离乡背井、远嫁异族的痛苦 惶惑。然而,在宫廷的黑暗孤独中消磨青春,又 怎及得上在辽阔的草原自由驰骋、尽享天伦?改 换了一种思维方式,让昭君得到了流芳千载的幸 福;改换了一种思维方式,也让作者在考场上获 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功。 (2)第二人称。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 就是把历史人物置于我们的对面,拉近和 历史人物的距离。这样可以增加亲切感, 便于抒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