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推荐课件ppt讲述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8464624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4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推荐课件ppt讲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推荐课件ppt讲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推荐课件ppt讲述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推荐课件ppt讲述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推荐课件ppt讲述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推荐课件ppt讲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推荐课件ppt讲述(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作者:鲁迅 学习目标: v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 法。 v2.诵读课文,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 v 3.领会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信心、自 豪感。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 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 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 热风等十五部。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助你自学 背景资料: v 这篇驳论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 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九一八”以后,东 北沦陷,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 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

2、会”,祈祷“解救国难 ”。反动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 自信力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掉自信 力了呢?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批驳对抗日 前途的这种悲观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 揭露反对派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毒害。 助你自学 驳论文知识 1 .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 直接驳 间接驳 独立证明法 归谬法 (2)驳论据法 (3)驳论证法 2.批驳方式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猜一猜:本文会用什么批驳方法? 助你自学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v要求: v1.解决字词障碍。 v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 观点是什么? v3.弄清文章结构层次。 v4.整理自己感兴趣或疑难问题。 自

3、学检测: v1.扫清字词障碍。 v 搽 玄虚 省悟 v 渺茫 脊梁 诓骗 v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自欺欺人 v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 观点是什么? chxunxng miojkung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 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本文结构层次: 树靶子 打靶子 摆论敌 论点 驳论敌 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点 复读课文,合作学习: v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 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 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 的观点

4、就不存在了。这是什么驳论方法? 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 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 立,这是驳论证。运用驳论证要注意什么?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 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 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 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v“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这句话, 以假设句进一步说明这些人并没有“自信力”。“他 信力”由“自信力”衍生而来,是对国民党反动统治 者及其御用文人的讽刺。由有“他信力”到失掉“他 信力”,何谈有“自信力”呢?这也是对敌论的一个 有力反驳。 2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 经有过他信力”这两句中两个“也”的含义。 第一个“也”:姑且,承认。 第二个“也”:起强调,肯定作用。 3.“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有过他 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了 。”这两句中的“中国人”指谁?如何理解这句话? 点明用“求神拜佛”来祈祷国家太平,有益无害,于 事无补,只会长久来麻醉自己的神经,永远不会觉 醒起来,拿武器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这句话也 含蓄的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 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 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所以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 在鲁迅这篇文章发表前就把这句

6、话给删去了。 4.“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是什么? 指下文“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 后继”的战斗的路。 5.如何理解“以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他可 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6.第5段这些加点的文字,曾被国民党检察官删 掉,这说明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 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 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 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 。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 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

7、私无畏的精神 令人敬佩。 7.“7.“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请你根请你根 据自己的了解为第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 7段中段中“的人的人”注解举例。注解举例。 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 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 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8.“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 牺牲不能为“

8、大家”所知道? (1)指的是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2)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 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 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 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 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 成不愿知道了。 9.“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v“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地 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 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 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 10.批驳这个错误论点有什么历史意义和 现实意义? 批驳了悲观论者,特别是国民党反动统

9、治者及其 御用文人;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v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 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 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 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 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 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 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 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 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那简直就是诬蔑。

10、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 “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 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达标练习: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 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 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作者强调“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 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 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 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3. “他信力”“自欺力”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表达作用? v运用了仿拟修辞方法就是在现成词语的 比照之下,更换词语中某些词或词素,临时 仿造出新词语。 v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 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 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 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以偏 概全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古至今有“脊 梁” 敌论点 己论点 敌论据 己论据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驳敌论证 正面立论 结 论 内容总结: v再 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