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电第二章1 晶体管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8464347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3.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电第二章1 晶体管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模电第二章1 晶体管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模电第二章1 晶体管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模电第二章1 晶体管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模电第二章1 晶体管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电第二章1 晶体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电第二章1 晶体管(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双极型晶体管及 其放大电路 电路的基本形式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抽样数据电路 模拟电路 数字电路 抽样电路 编码器 滤波器 解码器 模拟信号输入模拟信号输出 抽样信号 数字信号 双极型晶体管的结构、工作原理、 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 双极型模拟集成电路中常用的基 本单元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 性能指标和分析计算方法: 三种基本组态放大电路 电流源电路 差放电路 功率放大电路 多级放大电路 内容提要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简称晶体管, 常称三极管,具有三个电极。 称为双极型的原因:参与导电的 有空穴和电子两种载流子。 由于由两个PN结构成,所以称为 双极型晶体管。 特点:具有对信号进行放大的作用

2、从结构来看,可以分为NPN与PNP 两种类型,其工作原理类似。 分类:按材料,按频率,按功率。 第一节第一节 双极型晶体管双极型晶体管 概 述 e b c 第一节第一节 双极型晶体管双极型晶体管 三极管示意图 2.1.1 工作原理 集电区 基区 发射区 N P N 集电极C 基极B 发射极E 高掺杂浓度 与基区的接 触面积较大 集电结 发射结 NPN型三极管的结构 NPN管的电路符号 2.1.1 工 作 原 理 一.结构特点 薄、低掺杂浓度 P N P 集电区 基区 发射区 集电极C 基极B 发射极E 集电结 发射结 PNP型三极管的结构 PNP管的电路符号 一.结构特点 2.1.1 工 作

3、原 理 集电区 基区 发射区 N P N 集电极C 基极B 发射极E 薄、低掺杂浓度 高掺杂浓度 与基区的接 触面积较大 集电结 发射结 从组成结 构上来看 ,三极管 由两个背 靠背的PN 结构成 那么,能 否反过来 用两个PN 结或者二 极管构成 三极管? 2.1.1 工 作 原 理 一.结构特点 内部:发射区杂质浓度高;基区很薄且杂 质浓度很低;集电区面积大。 外部:发射结加正向电压;集电结加反向 电压。 二.放大状态工作条件 2.1.1 工 作 原 理 发射区基区集电区 1.发射过程 2.复合和扩 散过程 3.收集过程 2.1.1 工 作 原 理 二.内部载流子的运动 N N P 1)发

4、射区向基区注入电流 IEN。 进入P区的 电子少部分 与基区的空 穴复合,形 成电流IBN ,多数扩散 到集电结。 发射结正 偏,发射 区电子不 断向基区 扩散,形 成发射极 电流IEN。 2)基区部分电子空穴复合,形成复合电流 IBN。 3)大量基区的非平衡少子电子被集电区收集,形成电流 ICN。 二.内部载流子的运动 2.1.1 工 作 原 理 N N P 电流 分配 以上看出,三极管内有两种载流子(自由 电子和空穴)参与导电,故称为双极型三极管 。或BJT (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二.内部载流子的运动 2.1.1 工 作 原 理 载流子 三.电流分配

5、 2.1.1 工 作 原 理 晶体管的正向控制作用是通过载流 子的运动过程而实现的:发射结正 偏电压控制 (和 ), (其中 ) 通过注入、扩散、收集而转化为 ,正是这种正向控制作用使晶体管 具有了放大作用。 2.1.1 工 作 原 理 四.三种基本连接方法 共基极接法,基极作为公共电极,用CB表示。 2.1.1 工 作 原 理 共发射极接法,发射极作为公共电极,用CE 表示。 四.三种基本连接方法 2.1.1 工 作 原 理 共集电极接法,集电极作为公共电极,用CC 表示。 四.三种基本连接方法 公共端 2.1.1 工 作 原 理 五.电流传输关系 1、共基电流放大系数 共基极直流电 流放大

6、系数 共基极直流电 流传输方程 2.1.1 工 作 原 理 五.电流传输关系 1、共基电流放大系数 共基极直流电 流传输方程 通常 只与管子的结构尺寸和掺杂浓度有关, 而与外加电压无关,一般取值为0.95-0.99 公共端 :穿透电流 :共发射极直流电流放大系 数,一般为几十几百。 忽略 后, 2.1.1 工 作 原 理 五.电流传输关系 2、共射电流放大系数 公共端 共集电极电流传输方 程。 无论哪种连接方式,输入电流对 输出电流皆有控制作用,这是能 够实现信号放大的机理。 五.电流传输关系 3、共集电流放大系数 2.1.1 工 作 原 理 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 2.1.1 工 作 原 理

7、三极管各极电流关系示例 静态特性曲线:指各极电压与电 流之间的关系曲线。是晶体管内 部载流子运动的外部表现,故也 称外部特性。 对于不同的组态(共集、共基、共 射)来说,均可以有: 用于描述输入电压与电流关系的 输入特性曲线(族)。 用于描述输出电压与电流关系的 输出特性曲线(族)。 特性曲线具有一定的离散性。 第一节第一节 双极型晶体管双极型晶体管 2.1.1 晶体管的静态特性曲线 当维持 恒定(作 为参变量)时,基极 电流 (输入电流) 随 (输入电压)的 变化曲线称为共发 射极输入特性曲线 当 取不同的值时,可以画出一族 输入特性曲线。 2.1.2 晶 体 管 的 静 态 特 性 曲 线

8、 一.共射输入特性曲线 实验线路 输出特性 集电结进入反偏状态,开 始收集电子,基区复合减 小。特性曲线右移 输入电路相当于两个并联 的PN结 2.1.2 晶 体 管 的 静 态 特 性 曲 线 一.共射输入特性曲线 理想情况 vCE 1V 输入特性 iB(A) vBE(V) 20 40 60 80 0.40.8 工作压降: 硅管 vBE0.60.7V,锗管 vBE0.20.3V。 vCE=0V vCE =0.5V 死区电 压,硅管 0.5V,锗 管0.2V。 2.1.2 晶 体 管 的 静 态 特 性 曲 线 一.共射输入特性曲线 产生区别的原因在于基区调宽效应,vCE 增大,复合减小,iB

9、减小。 2.1.2 晶 体 管 的 静 态 特 性 曲 线 产生区别的原因在于基区调宽效应,vCE 增大,复合减小,iB减小。 一.共射输入特性曲线 以输入电压 或电 流 为参变量,集 电极电流 (输出电 流)随 (输出电压 )的变化曲线为共发 射极输出特性曲线 以输入电压为 参变量时: 以输入电流为 参变量时: 2.1.2 晶 体 管 的 静 态 特 性 曲 线 二.共射输出特性曲线 2.1.2 晶 体 管 的 静 态 特 性 曲 线 输出特性 iC(mA ) 1 2 3 4 vCE(V)36912 iB=0 20A 40A 60A 80A 100A 此区域满 足iC=iB 称为线性 区(放

10、大 区)。 当vCE大于一 定的数值时, iC只与iB有关 ,iC=iB。 试验电路 特点 二.共射输出特性曲线 iC(mA ) 1 2 3 4 vCE(V)36912 iB=0 20A 40A 60A 80A 100A 此区域中 vCEvBE,集 电结正偏, iBiC, vCE 较小,称为 饱和区。 例3 特点 2.1.2 晶 体 管 的 静 态 特 性 曲 线 二.共射输出特性曲线 vCE=vBE 2.1.2 晶 体 管 的 静 态 特 性 曲 线 iC(mA ) 1 2 3 4 vCE(V)36912 iB=0 20A 40A 60A 80A 100A 此区域中 : iB0, iCICE

11、O, vBEiC,vCE0.3V (3) 截止区: vBE 死区电压, iB0 , iCICEO 0 输出特性 即: , 且 IC = IB 2.1.2 晶 体 管 的 静 态 特 性 曲 线 二.共射输出特性曲线 2.1.2 晶 体 管 的 静 态 特 性 曲 线 二.共射输出特性曲线 考虑到基区宽度调制效应和集电结反向 击穿效应,输出特性如下: 2.1.2 晶 体 管 的 静 态 特 性 曲 线 二.共射输出特性曲线 输出特性斜率的倒数为晶体管的输出 电阻: 关于 和 的关系 关于晶体管的反向应用 二.共射输出特性曲线 2.1.2 晶 体 管 的 静 态 特 性 曲 线 与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12、曲线类似,如果 保持输入电流不变,当温度升高时, 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左移。 第一节第一节 双极型晶体管双极型晶体管 2.1.3 温度对晶体管特性的影响 (v) iB(A) 100 80 60 40 20 0 0.4 0.7 vBE 0o 10o 不同温度下的输入特性曲线 100o 与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类似,温度 升高时,反向饱和电流和反向穿透 电流亦升高。 温度升高时, 值增大. 第一节第一节 双极型晶体管双极型晶体管 2.1.3 温度对晶体管特性的影响 30A 20A 10A 25度; 45度 iB相同 不同温度下的输出特性曲线 (mA) iC VCE 0A 1、共发发射极 直流电流放大倍

13、数 第一节第一节 双极型晶体管双极型晶体管 2.1.4 晶体管的主要参数 一.电流放大系数 交流(短路)电流放大系数 2.1.4 晶 体 管 的 主 要 参 数 1、共发发射极 一.电流放大系数 手册中常用 hfe表示。 例:VCE=6V时:iB = 40 A, iC =1.5 mA; iB = 60 A, iC =2.3 mA。 在以后的计算中,一般作近似处理: 2、共基极 直流电流放大倍数 交流电流放大系数 2.1.4 晶 体 管 的 主 要 参 数 一.电流放大系数 1、集电电极基极反向电电流: ICBO 发发射极开路时时的集电结电结 反向漂移电电流 ,一般很小。 2.1.4 晶 体 管

14、 的 主 要 参 数 二.极间反向电流 2、集电电极发发射极电电流ICEO 硅管比锗管的反向电电 流小,故温度稳定性 比锗管好。 基极开路时时的集电电极电电流。 ICEO=(1+ )ICBO 即输出特性曲线 IB=0那条曲线所对应 的Y坐标的数值。 ICEO也称为集电极发 射极间穿透电流。 ICEO 2.1.4 晶 体 管 的 主 要 参 数 二.极间反向电流 3、发发射极基极反向电电流IEBO 集电电极开路时时的发发射结结反向饱饱和电电流 。 2.1.4 晶 体 管 的 主 要 参 数 二.极间反向电流 1、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 ICM 三极管工作时不允许超过的最大集电极电流 ,如果超过,不但

15、会使其性能变坏,而且可 能损坏管子。 2.1.4 晶 体 管 的 主 要 参 数 三.极限参数 一般取下降至最高值的2/3时所对应的集电 极电流为ICM。 2、反向击穿电压 V(BR)CBO 发射极开路时的集电极基极间的反向击穿电 压。一般比较高,从几十伏到几千伏不等。 2.1.4 晶 体 管 的 主 要 参 数 三.极限参数 V (BR) CEO 基极开路时的集电极发射极间的击穿电压。 比V(BR)CBO低。 2.1.4 晶 体 管 的 主 要 参 数 三.极限参数 2、反向击穿电压 V (BR)EBO 集电极开路时的发射极基极间的反向击穿电 压。该电压一般比较低,约510V左右。 2.1.4 晶 体 管 的 主 要 参 数 三.极限参数 2、反向击穿电压 基射间接反 偏压 基射间短接 基射间接电 阻 基射间开路 射极开路 各击穿电压的关系 3、最大集电极允许功耗 PCM PCM = iCvCE; 与散热条件有关。硅管的最高结温小于 150C,一般工作在低于80度以内。 2.1.4 晶 体 管 的 主 要 参 数 三.极限参数 晶体管的安全工作范围由以上三者共 同决定。 iC vCE iCvCE=PCM ICM V(BR)CEO 安全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