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消费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的储蓄决策解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8462049 上传时间:2019-12-15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消费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的储蓄决策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自考消费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的储蓄决策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自考消费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的储蓄决策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自考消费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的储蓄决策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自考消费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的储蓄决策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消费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的储蓄决策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消费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的储蓄决策解析(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三章 消费者的储蓄决策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从微观角度,理解储蓄与收入、消费、投从微观角度,理解储蓄与收入、消费、投 资、信贷之间彼此制约的关系,了解人们储蓄的一般动机资、信贷之间彼此制约的关系,了解人们储蓄的一般动机 和原因,掌握利率因素和非利率因素对储蓄所造成的影响和原因,掌握利率因素和非利率因素对储蓄所造成的影响 ,并正确认识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初期阶段和基本国情的特,并正确认识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初期阶段和基本国情的特 殊性,理解我国高储蓄的历史缘由和解决方案。殊性,理解我国高储蓄的历史缘由和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 预算约束与储蓄预算约束与储蓄 第二节第二节 储蓄的其

2、他动机储蓄的其他动机 第三节第三节 影响储蓄的其他因素影响储蓄的其他因素 第四节第四节 高储蓄的原因高储蓄的原因 第一节 预算约束与储蓄 v储蓄决策是指在现在的收入是一定的情况下,这 些收入是今天消费C还是明天消费S。 一、两阶段的预算约束 v1、“年轻时消费”与”年老时消费”之间的选择 当利率从10升为20 1.高利率增加储蓄(图32(a) v(1)更高的利率使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 v(2)导致年轻时消费减少、储蓄增加; v(3)从而年老时的消费增加得多。 2高利率减少储蓄(图32(b) v(1)更高的利率使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 v(2)导致年轻时消费增加、储蓄减少; v(3)从而年老时的消

3、费增加得少。 v2、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v收入效应是指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移 动到更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 费变动。 v替代效应是指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沿 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移动到新一点时 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3、利率变化对储蓄的影响 v1利率变化产生的替代效应 当利率上升时,相对于年轻时的消费而言,年老 时消费的成本低了。因此替代效应使消费者年老 时消费得更多,而年轻时消费更少。也就是替代 效应使储蓄更多。 v2利率变化产生的收入效应 当利率上升时,消费者移动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 ,他现在的状况比以前变好了。只要两个时期的 消费品都是正常物品,消费者就会倾向于利用这 种福利的增

4、加在两个时期享受更多的消费。也就 是收入效应使消费者储蓄减少。 v3利率对储蓄的最终影响既取决于收入效应又取 决于替代效应 v如果高利率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消费者储 蓄增加;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消费者储 蓄减少。 v消费者选择理论说明利率提高既可能鼓励储蓄, 也可能抑制储蓄。 v从经济政策的角度看,这种结果令人失望。 二、生命周期储蓄 v 退休或丧失劳动能力是储蓄的最重要的动机之 一,这个动机被称为生命周期储蓄。人们在他们工 作的时期存钱,以便在退休后能够享用消费,这是麻 省理工学院诺贝尔奖获得者佛兰科莫迪利安尼强 调的储蓄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v个人是在比工作年数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

5、划他们 的储蓄和消费行为的,人们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 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为目标,把储蓄看成是为年 老时的消费所做的准备。 v1、生命周期储蓄概说 v2、生命周期储蓄的决策过程 v假定:不存在不确定性因素;某人从其生命的第 一年开始工作且没有积累任何财富:他预计能活 N年,其中要工作M年,并且工作期间每年赚取收 入Y;储蓄不赚取利息,价格水平保持不变,从 而当前的储蓄将等额的转换为未来可能的消费 。 v问题: (1)个人生命周期的消费可能是多少? (2)个人如何在其生命周期内分配储蓄与消费? v (1)个人生命周期的消费可能是多少? v 给定工作时间M年(来自于个人劳动的) v 终身收入为YM v

6、 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最大可能消费支出为YM。 v (2)个人如何在其生命周期内分配储蓄与消费? v 生命周期内消费等于终身收入 v CNYM (3.1) v 两边同除以N就得到每年的计划消费水平C: v C=YM/N (3.2) v M/N:一生中用于工作的时间比重 v 储蓄函数 v S=Y(N-M)/N (3.3) v举例: v假设某人从20岁开始工作且计划工作到65岁,该人将在 80岁时去世。因此工作时间M为45年(6520),生 活年数N为60年(8020)(这里假定该人20岁之前的 生命开支由其父母为其支付,不由自己支付)。每年劳 动收入Y为30000元, v终身收入=YM=300004

7、5=1350000(元) v年均消费 C=1350000/60=22500=M/NY=45/6030000=0.753 0000 v年均储蓄 S=(N-M)/NY=(1-0.75)30000 =0.2530000 v3、生命周期储蓄的关键思想 v消费计划的制定就是在高收入时期储蓄而在低收 入时期负储蓄,以实现平滑的或者均匀的消费跨 时期配置。更具有普通意义的是,生命周期理论 预测人们在他们的收入相对于终身平均收入较高 时储蓄较多,而在其收入相对于终身平均收入较 低时进行负储蓄。 v为建立退休养老制度和青少年义务教育制度提供 理论基础。 第二节 储蓄的其他动机 一、遗产动机及其对储蓄的影响 v1

8、、遗产动机 v 指人们为了能给孩子留下一份遗产而进行储蓄。 v(1)遗产动机越大,人们在有能力的工作年间进 行的储蓄就越多; v(2)遗产动机越小,人们工作年间增加的储蓄就 越少。 v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总量上,少数相对富有的 人的遗产储蓄要大于多数较穷的人们的生命周期 储蓄。 v二、谨慎动机及其对储蓄的影响 v 谨慎储蓄来源于生命周期储蓄无法解决 的另一个问题。即一些人们想要得到的重 要东西市场上并不存在。 v 如一个人在一生的不同时期会遇到不同 的风险。一部分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等 方式得以转移,但是保险的范围毕竟是有 限的。为了保证在这些紧急情况出现时有 钱应付,人们就必须储蓄。 v谨慎

9、动机的大小与储蓄的多少是同方向变 动的。谨慎动机越大,储蓄得越多;谨慎 动机越小,储蓄得越少。 v随着社会进步程度的提高和物质文明的发 展,人们的谨慎储蓄动机将不断得弱化。 三、目标储蓄及其影响 v1、目标储蓄 v 指人们为了一些特定的目标,诸如支付购买住 宅的现金、或为了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而进行 的。也被称为定向存款。 v2、特点: v(1)稳定的目的; v(2)存货款融于一体; v(3)存款时间相对来说较短。 其他类别的储蓄动机 v理财储蓄。储蓄的最直接动机是追求利息, 利息率常常对消费产生影响。实际利息率 的增加对储蓄率有正效应。 v节俭储蓄。这是典型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储 蓄动机和倾向。以

10、安全性、稳定性、灵活 性为特征的储蓄存款理所当然成为老百姓 的首选。 第三节 影响储蓄的其他因素 v一、社会保障制度 v 1、社会保障体系 v 一般认为,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 助等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 核心部分。 v(1)社会保险 v 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 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 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 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共济性 和普遍性等特征,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项目。 v 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主要是全体劳动者,目

11、的 是保障基本生活,具有补偿收入减少的性质。 v 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本人,政府给予资助并承担最终责任。 v 社会保险实行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劳动 者只有履行了缴费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收入补偿 权利。 v(2)社会救济 v 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 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v 救助的对象有三类:一是无依无靠、没有劳动 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包括孤儿、残疾 人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的老人;二是 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人 ;三是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由于意外的 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而使生活一时无法维持的

12、 人。 v 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 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的生活水平,给付标准 低于社会保险。 v 社会救济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 会捐赠。 v(3)社会福利 v 社会福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v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创建有 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和文化环境,提供各种 社会性津贴、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以不断 增进国民整体福利水平。主要包括各种文化教 育、公共卫生、公共娱乐、市政建设、家庭补充 津贴、教育津贴、住宅津贴等。 v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政府和社会向老人、儿童、 残疾人等社会中特别需要关怀的人群,提供必要 的社会援助,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和

13、自立能 力。主要包括老人福利、妇女福利、儿童福利、 青少年福利、残疾人福利等。 v(4)社会优抚 v 社会优抚是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 者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主要包 括向烈属、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废军人提供 抚恤金、优待金、补金;举办荣誉军人疗养院、 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为军队离退休干部 提供服务等。 v 社会优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其目的在于 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 v(5)社会互助 v 社会互助是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 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 困活动。 v 社会互助具有自愿和非营利的特征,其 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

14、费 ,政府往往从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v 社会互助的主要形式包括:工会、妇联 等群众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民间 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城乡居民 自发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 v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 抚和社会互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 们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 体系。 v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建 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已经成为现 代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制度。 2、现收现付社会保障体系对储蓄的影响 v 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之 上:如果工作人数超过退休人数的数量足够大, 那么,对当前的工作征收相对低的税应能够直接

15、为现在退休的人员提供数量可观的收入。这被称 为现收现付体系,它有别于那种账户里的钱随着 时间不断积累,并在人们退休后再付还给他们的 标准养老金。 v社会保障计划是一种税收计划而不是储蓄账户。 它通过对当前的工人征税(T)来筹集资金,政府支 付给现在退休人员的钱必须来自于这笔资金。 v(1)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制度 对个人储蓄 的影响 v社会保障会对个人储蓄产生两种方向相反 的影响: v 其一是“资产替代效应”(asset substitution effect),即人们从公共养老金 计划当中获得的养老收益会降低为退休消 费而进行资产积累的需要,减少储蓄; v其二是退休效应(retirement effect) v 因为与生活状况调查有关的社会保障能够增加 储蓄,因而可能诱使人们提前退休。提前退休意味 着工作期的缩短和退休期的延长,这又反过来要求 人们在工作期有一个比较高的储蓄率,增加储蓄。 v 个人储蓄的净效应取决于资产替代效应和退休效 应这两种效应的对比。 v(2)现收现付对公共储蓄的影响 vr为收入的增加率,g为人口增长率。 v若gr,公共储蓄有盈余; v若g r可能没有盈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